袁昕语 || 故乡的杨柳河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作者简介
袁昕语,来自中央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喜欢阅读,旅行。

故乡的杨柳河
我打小便听过一句谚语:“金温江,银郫县,叫花子出在双流县。”这句话在说温江区地理条件优良,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属成都市内周边县城的佼佼者。
虽然随着时代发展,农业在衰退,地理对经济的影响因素变小,这个排名早做不得数。但温江的河,却是一直在潺潺流淌着,其中最亲切的一条,当属从城区中流过的——杨柳河。


杨柳河其实并不是什么大河,没有激昂澎湃的壮阔,她全长仅65公里,穿过温江城,进入新津,最后汇入岷江。
她也没有过人的名气,甚至在河流地图上也见不着她的身影。她只是平静地流着,像一个尽职尽责的生活向导,引领着一代代温江人在属于自己的生活轨道上前行。河面漂着几代人的记忆,从外婆,到妈妈,直到我。

外婆记忆中的杨柳河是闲适安逸的,尤其是下午,河边赶场式的“聚洗”,充满浓浓的生活意趣。
外婆说在她们那个时候,杨柳河旁总是聚集着很多人,有人在河边洗衣,有人在河边洗菜……那时候上游是一个菜蔬生产大队,河边的田地种着各式蔬菜,就用河水直接灌溉,纯天然,无污染。平时也会在河边洗菜,有时候菜叶一不留神就顺着河水被冲走,顺河漂下,被下游洗衣的妇人们捡起,挑出新鲜的几片,算是洗衣的意外收获。
河的两岸举着衣杵捣衣的妇人们,一边清洗一边也会嬉笑几句,聊聊家长里短,分享最近的八卦;河上架着窄窄的木桥,大爷们会在桥上河心的位置垂钓,钓不钓起另说,但是一整个闲暇的下午却是能很好地在河上惬意地消磨掉。

妈妈记忆中的杨柳河温馨动人,充满浪漫的青春气息。
妈妈说七十年代的时候杨柳河涨过水,也淹没过沿岸较近处的农田和人家,于是进行了河道整改,裁弯取直了几处,加固了沿岸的河堤,河堤两岸也加种了更多杨柳树。
春天的时候,河的两岸绿树成荫,柳树柔软的枝条自由伸展,传递着生机的讯息,微微的河风有诗意地吹过,好像把春意吹进了每个过路人的心里。
那时候的出行工具也是以自行车为主,少有汽车的影子,那自然清新的空气也就愈发沁人心脾,其间还弥漫着浪漫的气息。河岸上来来去去意气风发的小伙子,自行车载着的多是心爱的姑娘。妈妈说,那个时候的杨柳河畔,人送外号“情人大道”。

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夏季晚间的杨柳河,爽闲自得。
河岸修得高大坚固,河上也搭起宽敞的大桥,汽车在上面飞驰而过。但所幸河道两旁仍是留给了行人。夏日炎热稍退的晚上,河道旁可能是比空调房更清凉舒爽的所在,婆婆爷爷和爸爸妈妈就会带着我去杨柳河边走走。河边上每走几步都有供行人使用的长椅,不用担心疲累,坐下来休息一会,就又可以继续前行。
河边稍远处还有大大小小的空旷广场,大爷大妈们在晚饭后总是齐聚于此,用音响播放节奏感十足的乐曲,跟着乐曲跳起广场舞,作为饭后的锻炼和乐趣。走在河边伴随着这些音乐,是十足的安适生活,难怪人们总说成都人活得自得其乐,大概也是得益于这份清闲。


多少人从杨柳河上走过已数不清,多少故事在杨柳河边上演也道不明,但我们知道的是,杨柳河始终静静地流淌着,载着绵长的时光,载着适意的生活,载着一代代人难忘的美好记忆——不管岁月怎样流逝,杨柳河和她承载的故事都在自得其乐地流淌着……

(文中配图由作者提供, 版权归作者所有)

【版权声明】本篇图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文学鉴赏与写作,ID:wjjz17),必要时请联系后台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