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古国——向国,莒国的猎物,虎视两个世纪,阴谋取向

先秦《世本》记载:“许、州、向、申,姜姓也,炎帝后。”据说西周初武王大赦天下时,追封先圣后裔而立国。不过西周向国是在商代向方的基础上重建的,卜辞中有“田向”的记载,可见商代时向方是商王朝的田猎地,卜辞:“王其迺于向,亡灾。” 商王经常出入向地,一起要出巡的还有附近的丧地,之前介绍过丧国,在殷东,推测商代向方也在山东境内。那么西周向国的地理位置又在哪?《左传·隐公二年》载:“夏五月,莒人入向。”这里西晋杜预有注:“向,小国也,谯国龙亢县东南有向城。”龙亢县,在今安徽怀远县龙亢镇。按杜预的说法西周向国在安徽怀远县,但是莒国在山东莒县,两地相距甚远,莒国在诸侯林立的东周初期不知要越过多少国家才能将向国据为己有,似乎有点不切实际。后来杜预又在《左传·宣公四年》“公伐莒,取向”处再注:“向,莒邑。东海承县东南有向城。”承县,在今山东枣庄市峄城区。宋代《太平寰宇记》说:“向城,春秋时向邑,故城在今莒县南七十五里。”两处向城故址大致接近,故西周向国的地理位置在山东莒南、临沂一带较为可信。

但是《左传》中还有一个以“向”命名的地方,在今河南济原以南一带。《诗经·十月之交》:“皇父孔圣,作都于向。”作为皇父孔圣的采邑。公元前705年夏天,盟邑、向邑先是投靠郑国,不久又背叛,郑庄公非常生气。便联合齐卫两国发兵攻打,周桓公将向、盟两邑的百姓迁到郏地。这个郏地应该在今河南平顶山境内,《国语·郑语》载郑史伯向郑桓公谈起就郑国东迁之事时提到过“谢、郏之间”之郏,即为此地。

“向”的甲骨文看上去像一座房子,有窗户之形,《说文解字》释为“北出牖(yǒu)”,即朝北的窗户,不过它的本义极有可能来自一种类似帐篷的临时居室,特点就是可流动性,不但方便流浪,还可避免洪水、风暴等自然灾害。到了金文时代,“向”字的写法更接近这种特性。这种简易居室应该是远古向氏部落的族人们在游牧时期根据需要创造的杰作。因为可移动性,所以“向”字引申出一层“朝某方位(移动)”的含义。不管如何,“向”字的来历跟早期向氏部族居家习俗的传统有关,向氏部族的这种习俗最后演变成了向族族徽。

向的甲骨文

提起西周向国,不得不说莒国,史书上记载的有限向国历史基本离不开莒国。莒国堪称东夷强国,向来不大安分,尽管时常受到齐鲁压制。莒国向来以“胆大包天”著称,它既敢与齐国为敌,拒不参加齐桓公的诸侯会盟,也敢对东夷大家长的鲁国下黑手,比如《左传·襄公十年》记载莒国趁鲁国与各诸侯之间的战事应接不暇之际偷袭鲁国东部领土。莒国的名声可以说是臭名昭著。西周向国的历史缺载,但从《左传》记载的东周初年“莒人入向,得而不居”来看,向国在整个西周时期的日子是好过不到哪去的。莒国占领了向国,但并不居为己有,“不居”并不表示向国恢复自由。东周之初由于周天子的余威尚在,很多强国在兼并的进程中都采取这种“明松暗紧”的策略,比如郑庄公攻下许国后不占领许都,而是令心腹迁居许都附近加以监视。

莒国为何入侵向国?原来向国弱小,以联姻的方式结交莒国,少个敌人,也好多个靠山。于是莒国君顺利娶了向国公主,但向女因“不安”而逃回国内。这给了莒国出兵向国的理由,向国不得已将向女交还莒国。两国联姻,本是优势互补互相利用,为何向女会“不安”?左史官的笔法很值得玩味。很有可能这是一场莒国策划的惊天阴谋。莒子为了控制向国,导演了一场逼迫向女出逃母国的戏码,于是名正言顺的入侵向国,鲁国也不得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到公元前634年,向国再次出现在《左传》中时,已经成了莒国的一个邑,而且频繁作为诸侯大国的会盟之地。这一年,鲁僖公与莒子在向地结盟。《春秋·宣公四年》记载:“春,王正月,公及齐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前605年春,鲁宣公和齐侯让莒国跟郯国讲和,莒人不听,于是鲁宣公攻打莒国,攻取了莒国的向邑。向邑最终落入了鲁国囊中,公元前556年,又有多国诸侯在向地会盟。向国之后有向氏,是后世向姓的主要来源。

文/堰风

西周古国——许国,郑国是它的前世冤孽,楚国是它的后来克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