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留神,检验人员成了被告!
2019年2月24日,CCTV12法制频道《律师来了》栏目,播出一个案例。该案例因一血常规结果引起,也为所有检验人敲响了警钟!值得我们每个检验者深思!
1、 案例经过
河南许昌的张女士因妇科疾病就诊,于2014年3月检查血常规,示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偏低。医生根据该结果诊断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随后的日子,就是炼狱般的煎熬。
一次次的检验、骨穿、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把原本身强体壮的张女士折磨的苦不堪言,几近崩溃。
一次次的病危通知单,让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儿子小路,为了救治母亲,也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公务员工作,回家照顾母亲。
一家人,被病痛折磨了3年零8个月后,报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去省城医院求治。
在省城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竟然被告知张女士没病!
没病,对张女士一家人来说,当然是天大的喜讯。但这玩笑是不是开的太离谱了?
张女士治疗了四年多,负债几十万元,收到10多次病危通知单,儿子的工作也丢了,怎么突然就没病了呢?

2、罪魁祸首
通过视频介绍,我们知道,这一切都归根于EDTA!
EDTA-2K,全称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是血常规常用防凝剂。
据文献报道,因DTA-2K引起的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低,即EDTA-TCP的发生率约0.09%-0.21%。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于用EDTA盐作为抗凝剂的抗凝血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上检测时,发生假性血小板计数减少的现象。这种假性低血小板降低会导致临床无故增加其他不必要的辅助检查,甚至引起临床误诊误治。
3、假性降低的原理
PTCP的发生,是在EDTA盐(枸橼酸盐、肝素)等作为抗凝剂的前提下出现的介导的血液中冷抗血小板自身抗体,使血小板互相凝集现象,这种EDTA依赖的冷抗血小板自身抗体直接作用于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Ia上,同时,这种与血小板结合的自身抗体Fc端可与单核细胞或淋巴细胞膜上Fc受体结合,出现卫星现象。另外,血小板聚集呈卫星现象也依赖于血液抗凝时间及室内温度,即抗凝时间越长,室内温度越低,血小板聚集,呈卫星现象越严重,PTCP的发生越频繁。另外,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炎症性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血小板在体内的激活程度、单核细胞凋亡的状况相关。PTCP的发生究竟能否表示血液中血小板在受抗凝剂作用前后,其抗血小板自身抗体与血小板的各种变化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试验。
该减低是假性减低,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功能都可以正常。只有血液在体外遇到EDTA并发生一系列反应,引起血小板聚集时,才使血小板数量减少!
4、解决办法
1、换用肝素、枸橼酸钠等其他抗凝剂。
2、可以适量加入阿米卡星,使聚集的血小板重新解聚。
3、抽血后立即检验(也可引起血小板减低,但不会太严重。)
4、图片镜检确认.
解决办法可参考本号文章:点击链接,了解更多!
5、加强业务学习
我们检验者必须认真对待每项检验结果。不能因为是全自动仪器而松懈,不能因为质控良好而大意。毕竟每个病人病情不同,每份标本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
血常规虽然是常规检查,但为临床提供的信息量巨大,不可小觑!
41条复检规则不是仅仅挂在墙上的,一定要记在心里,装在脑子里!
6、吸取教训
该事件的出现,是检验人的悲哀,更是患者的不幸。检验者的过错是毋容置疑的,一定会承担一定的责任!
一个疏忽、一个侥幸,倘若为患者带来无穷的灾难,不是金钱、忏悔所能弥补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追究责任也是为了让我们警钟长鸣,避免一错再错!
原本这个事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