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全国卷作文:可为与有为,借文化力量奋斗,不负时代重托

全国卷作文“可为与有为”,不但考了命题作文,而且给了一长串的材料。我对这些材料的存在,有自己的看法。

这一大段材料纯属多余

我认为这些材料,完全可以删去。作文仅仅以“可为与有为”为标题,让学生作文,就完全可以了。

当然,作为全国卷的作文命题,一定要体现出慎重性。也许命题者担心,如果不说清楚,不说明确,容易对考生产生误导。如果命题者真是这么想的,那我认为命题者真是想多了。

每一位高三考生,他能走进高考考场,已经在之前经受了考试的千锤百炼。就语文科的作文来说,每一个考生都写过无数篇习作。审题训练,构思作文,对考生来说并不陌生。

所以,为了简洁起见,我认为全国卷这作文,上述一大段的资料完全可以删去,仅仅以“可为与有为”为题,就足以能够启发考生展开联想和思考。

标准的关系型作文

这是一则关系型作文,关系型作文的要义就是以二者的关系为立论的对象,明确提出二者的关系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全文要围绕二者关系展开论证,并且要结合现实。

“可为”,这里有两个层面意思。

第一,是能力问题,个人能力完全可以去做。这是从个人角度来说的,你有能力去做。

第二,从客观条件来说,就是客观条件允许,从客观上来看,可以做。

总之,可为,是从客观具备的条件来说的。这个客观具备的条件,既指客观存在的因素,也指人具备相应的能力。

有为,就完全不同了

有为,就是有所作为,它更侧重于指经过主观奋斗而产生的客观行为,它必须以主观奋斗为支撑。如果不去奋斗,就没有“有为”!

可见,有为,跟奋斗密不可分。有为,强调的是主观的进取和奋斗。

可为,强调的是客观条件;有为,强调的是主观奋斗。那么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或者说全文应该以怎样的关系作为中心论点?

两个分论点可以参考

本文提出的中心论点,我放在文末。在这里,我先给大家提供两个分论点,供读者参考。

1.“可为”为“有为”提供了有利条件。

全国卷这则材料,列举了一些文化力量精神力量要素,电影、作品、先烈……这些都是正面的,都可以对人们产生正面的影响。这些也正是有所作为的一个有利条件。在这种先进力量的支撑下,人们正好可以大有作为。

也就是,我们赶上了好的时代,如果不奋斗,那简直是愧对这个时代。

2.“有为”是在“可为”基础上升华的产物。

并不是在可为的时代每个人都会有所作为,有为还是无为,这跟人的主观态度有直接关系。

能为而不为,那就无所作为。勇于进取,那就可以有为。

可见,在同样可为的客观条件下,一个人有为还是无为,主观态度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

张桂梅是有为的典范

必须强调,张桂梅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张桂梅一开始想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连当时的教育局长都表示不可理解。

一方面,张桂梅被认为根本就没当过校长,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她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语文老师。另一方面,张桂梅连建一所学校需要多少资金都不知道,更何况在客观上,当时的教育部门根本就没有相应的资金支持。

在创办华坪女高这件事上,在当时的教育局长看来,甚至在当时的很多其他人看来,张桂梅从事的是一种不可为的事业,根本就不可能变成现实!

最终,张桂梅把“不可为”变成了“可为”。华坪女高不但最终建成,而且已经把1804名女生送出了大山,让她们走向外面的世界。

张桂梅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典型。

那么,这个事例跟我们“可为与有为”有什么关系呢?

知其不可而为之,都可以把事情做成,那你说,在“可为”的前提下“有为”,难道不应该更加容易吗?你还有什么价钱可讲?

跟张桂梅创建华坪女高相比,我们既然有了这么优越的条件,我们何不利用这一时代的条件,撸起袖子加油干呢?

除了奋斗,除了激流勇进,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

老山战斗英雄骆牧渊

老山战斗英雄骆牧渊,当得知被派出去执行任务的一位战友是家中的独生子时,骆牧渊找到这位战友,说自己家弟兄四个,要取代这位战友上前线。最终,骆牧渊的请示得到上级的批准。正是在前线残酷的战斗中,骆牧渊失去了双眼。

以身许党,以身许国,这是前辈们的情怀。如果党需要,如果国家需要,那么我们连生命都在所不惜。这不正是“可为”的一种崇高境界吗?

排雷英雄杜富国,把困难留给自己,把危险留给自己,这样他才成为战斗英雄。

老一辈革命家的境界

查一查革命档案,老革命家以及那些先烈们,家族当中都有多人牺牲。难道这不是惨重的代价吗?在当时艰难的条件下,他们都能够有所作为,我们今天,在大好形势下,在这大好时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作为呢?

结语

奋斗吧!有所作为,是我们生来就有的使命。特别是,我们赶上了这个好的时代,如果不在这个时代里留下自己奋斗的身影,那真的将是终生遗憾!

下面这个中心论点,可以供读者参考:在可为的时代大有作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