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杂志︱年俗别记:鞋子里撒五谷

这是 村庄物语 第325篇原创推送

︱早贴春联︱

春节贴春联,从来如此。而从前的皖北乡人,却有另外的讲究:春联要早贴。早到什么程度?除夕一早,就贴上。

普通人家过日子,总有两手空空,接济不上的时候。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只有借债。跟亲戚借,跟邻居借,跟朋友借。借了还,还了借,到年底一盘点,还欠着一屁股债。还不上了。

恰巧,年底也是很多人家收债的日子。把债收回来,自家才能过个安泰年。有的人收债,心里真急了,都能收到除夕这一天。

到得一户人家门前,一抬头,嗬!门对子(春联)贴上了。债权人,债务人,都呵呵一笑,不提欠款的事儿了。

人家都把春联贴上了,意味着他一家进入了过年时间。这个时候,再提收债的事儿,跟一院子红彤彤的喜庆不般配,不合时宜,更不好意思。收债人只能打道回府。

︱留仓底︱

皖北村人过年,饺子是必不可少的主食。从正月初一到初三,初五,十五,每天的早晚两餐,基本上都是饺子。当然,有宴请客人的任务,则例外。那是要“拍桌满盘”的。

也不仅是早晚餐的饺子。中午,无论是米饭,还是馏馍,都不许吃个精光。饺子,留下三两个,米饭、馒头掰下半拉,剩着。不是说吃不下了剩着,而是故意剩下那么一点儿。

有的人家,每个人都剩下一点;有的人家,一两个人剩下,也作数。

他们把这个,唤作“留仓底”。

不就是剩饭吗?但过年时的“留仓底”,寓意深刻。它寄托着农人对新一年庄稼有个好收成的期盼。留下一点儿仓底子,一年中粮仓里的粮食,总也吃不完。

食不果腹的从前,人们把温饱交给了过年时的“留仓底”。今天的人,都对剩饭敬而远之。哪能理解得了“留仓底”的真实用意?

︱攸掉晦气︱

皖北村人有时候把东西甩掉甩远,这个甩的动作,说成“攸”。春节时很多地方都有荡秋千的习俗。皖北村人就说是“乘攸”。两根绳子拴两棵距离很近的树上,下方系上两根棍子,即为一个“攸”。

过年期间,如是天气晴好,村子里的一些人家,都拴一个“攸”。自家人可以上去“乘攸”,别人也可以来“乘攸”。

有的“攸”,绳子又粗又长,树很高。“攸”起来,就像在半空中的体操。时间不长,就会聚集很多人“观阵”。我的印象中,这样的场合,称得上皖北乡村春节期间的一项耀眼的娱乐活动。

但在皖北村人的心中,“乘攸”绝不仅仅是娱乐这么简单。他们以为,过年时“乘攸”,能把过去一年的晦气“攸”掉;来年,更能够顺风顺水。尤其是孩童们,“攸”跑了晦气,新的一年里就能够没病没灾地成长。

︱不说破嘴话︱

从前过年,皖北村人都不忘在锅屋(厨房)门前,贴上一联,作为春联的一部分——

入厨先净手,

上案莫多言。

前一句,说的是养成个人卫生的好习惯。后一句,就涉及到过年的禁忌语了。也就是,“破嘴话”不能说。贴在门口,是一个提醒:张嘴之前,先要得过过脑子。如果有的人顺嘴开河惯了,过年时也得闭嘴,憋着。

锅屋里都有哪些禁忌语,“破嘴话”?我记得,不能说“完了”“没有了”。当然,也还包括一些不吉利的话。

锅屋,关乎一家人的温饱。在这个“重地”之所,真的不能“完了”“没有了”。假如说锅屋里,这也“完了”,那也“没有了”,一家人的生计怎么办?人们怕的是一语成谶啊。

过年前,很多人家都要炸一些油物。人们说成“炸东西”。锅屋里正“炸东西”,滚烫的热油在锅里,噼里啪啦地响。此时进来一人,猛一碰说一声“炸了”,“炸东西”的女主人一定不高兴。“炸了”可不得了,那是要出事故的。

其实,不只是锅屋里,整个春节的很多天,很多的场合,大人孩子都不能说“破嘴话”。春节是一年的开头。它的主基调是喜庆,热闹。但它的底色,则是一年中顺当、稳当的寓意。说了“破嘴话”,会破了那个顺,那个稳,一家人一年的运气。

︱鞋子里撒五谷︱

从前,皖北农人过年,很多人都会在除夕之夜,弄出一个节目——

守岁之时,等孩子睡着了,不声不响地在孩子脱下的鞋子里,撒几粒儿五谷杂粮。待到初一一早,孩子起床穿鞋子,会觉得鞋子里有什么东西硌脚。拎起来鞋子往下磕,那几粒儿杂粮撒下来。

孩子会莫名其妙:粮食粒儿哪来的?

平常俗称的五谷。即指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不同说法。一种指稻、黍、稷、麦、菽;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故五谷中最初无稻。《周礼》《管子》《孟子》《楚辞》中,均有五谷的表述。

五谷文化举足轻重,可谓人类文明之起源。据权威资料显示,人类在数十万年前的石器上观察到高粱的痕迹,说明五谷孕育了人类十多万年。人类将野生杂草培育成五谷杂粮,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史上的一个壮举。可以说,是五谷孕育了人类文明。同时告诉世人,人类与五谷的不解之缘。

从前皖北农人在除夕,把五谷杂粮撒在鞋子里,寓意是:人踩五谷,百病不生。可见得,祖祖辈辈的皖北人,在内心里对五谷杂粮,存着一份敬意。同时把一份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打灯笼照虫︱

过去皖北农家过年,孩子打灯笼,是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

灯笼,不过是手扎的简易灯笼。几根秫秸梃子,一块木板,一根弯的铁条,一块薄薄的塑料皮或者红纸。蜡烛插在圆木板的细钉上,点着。孩子拎着,这里照照,那里照照。

口中好像还念念有词:

打灯笼,照舅母;舅母搁家洗屁股;屁股洗好了,叫老和尚背跑了。

老辈人忘不了提醒他们,照照树木,照照粮食墩。这些地方见了灯笼光,保管连地里的庄稼,一年到头都不生虫。还叫打灯笼的孩子念叨——

照啥的?

照虫的。

可照死了?

照死了。

在皖北乡下,每一年除夕的夜晚,红彤彤的灯笼,孩子红红的脸庞;树底下,粮仓旁,幻化成一幅别样的喜庆风俗图。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