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两千年前,草原上的第一只雄鹰,飞去了哪里?
两千多年前,北方那块神奇的土地,即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民族一一一匈奴。
史书对匈奴的记载,最早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宪问》:管仲相桓公,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祍矣。
取后面几个字:“披发左祍”。什么意思呢?披头散发,衣襟朝左开。
言下不乏轻蔑、挑逗:试问你们能吃上烤肉,有裤叉穿吗?颇有些江湖意味。

匈奴勇士
没多久,匈奴人该不高兴了,因为他们即将崛起,并有幸成为草原上第一支自由飞翔的雄鹰。
即将崛起代表着基本能吃上烤肉,可以穿裤叉了,可他们却没有文字。
好在司马迁比较客观,他采用了匈奴人自己的说法: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獯鬻、熏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木而转移。
不知各位发现没有,以上除”淳维”这个名字之外,其它的大多稀奇古怪。即便是音译,反正与神呀!鬼呀!怪呀脱不了干系。
侧重点在最后一句,随草木而转移一一一脏不拉兮,这样的货谁知道是个什么东东!
实际上,匈奴从淳维到头曼单于这段时间,历史并不可考,只是后世强加。但人们为什么非要把匈奴和淳维扯上关系呢?因为淳维出自华夏,是夏朝国君桀的儿子。
这就万变不离其宗了。既然你与中原同宗同源,那么几百年来双方发生的矛盾、爆发的战事,不就是内斗?不就是在一个院子里掐架吗?
真有意思!

匈奴士兵作战图
匈奴的崛起很突兀——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一夜爆棚,突然间就有了不计其数的战马和明晃晃的弯刀。
但根据彼时对北方狄夷的一贯认知,匈奴不过是一个生活在石器时代,没有灵魂、没有家国情怀的游部。
这话也对也不对。说它对是基本符合当时的特征,说不对也有道理,因为人只有在遭到痛扁后才会幡然醒悟,才会积极地去面对棘手的问题。
事实上很早以前,匈奴在军事上对中原已形成了碾压之势。
如:公元前215年,秦皇赢政命令蒙恬将军率军三十万征讨匈奴,双方在北境一带多次交手,到最后才把他们逐出河西走廊、榆林及河套地区。
这个记载有几个地方非常值得玩味!
因为,此时的秦已统一中原,成了天下雄主。为对付区区夷狄,几乎举全国之兵一一一这似乎印证了一个说法:中原文明善长农耕,思想、智慧遥遥领先于北方民族,但匈奴人却掌握了更高的冶炼技术,因为他们手中的弯刀就是有力的佐证。
这里伴生另一个问题,他们的冶炼和铸剑技术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其实已无法考证。
但两千多年来,北方游牧民族之所以具有惊人的战力,有理由相信他们至少掌握了三样法宝:弯刀,铁骑和机动。
还有令人玩味的,蒙恬将军只是将匈奴人“逐出”了河西走廊、榆林和河套地区,注意是“逐出“”,而不是以一个鼎盛王朝的姿态征服或是打败了对手。

蒙恬将军影视剧照
众所周知,秦发源于垅上,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一直是他们的自留地。
对此我们不妨深入:既然秦把匈奴人逐出了这一带,证明秦才是该地区的拥有者。那么匈奴人之前来到这里是霸占还是渗透?
笔者更相信第一种——匈奴的铁骑和弯刀根本不把他们不放在眼里。
另外,匈奴一度占据着河西走廊并拥有河套平原一一一这里气候温和,适合农耕,又有大片牧场供军队训练,就当时而言,其战略意图绝非渗透那么简单。
所以秦始皇才会征召两百万劳工在垅上、河套一带修筑长城,其目的,只为抵御匈奴的再次南下。
长城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不过最初就是一道纯粹的防御工事一一一从这个意义上讲,长城变成了一道藩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所以这个圈子极少有侵略和扩张。
相反,包括匈奴在内的北方民族,如鲜卑、契丹、蒙古等却不一样,他们骨子里流淌着征服和扩张的欲望,即使在物质得到充分保障之后依然保留着原始的野性一一一也许这就是他们赖以生存最强大的动力。
回到主题,表面看,这一次匈奴败了,铩羽而归。
但接下来的峰火岁月,依旧挡不住他们南下的步伐。未来的日子,汉匈之间注定还有长达几百年的火星碰撞。

长城
如果说先秦时期匈奴还是一众散兵游勇,在大漠上漫无目的地横冲直撞,那么自冒顿夺得单于大位后,匈奴就变得不一样了。
前文已提到,历史对匈奴的可考记载,大致是从冒顿开始的。(公元前209年登位)
冒顿本是头曼单于的大公子,理应是王位继承人。偏偏他的老子娶了门小三,生下儿子后,被立为左贤王,小三阏氏枕头风一吹,头曼便有些晕乎,心想立左贤王为国统又有何妨。
于是夫妻俩设了一计,打着与近邻月氏国交好的旗号,把冒顿送去月氏国成了质子。这样就为左贤王腾出了足够的空间。
接下来,头曼单于断然撕下两国同盟,不念骨肉亲情攻打月氏国。月氏国王怒不可遏,只好命人去取下冒顿的项上人头。
得到消息后,冒顿逃了,一人一骑消失在茫茫旷野之中。
冒顿陷入两难境地,无奈之下只好潜回国。原以为屠刀等待着他,没想到父亲却交给自己一支亲兵一一一这就是北方民族的酣畅淋漓,爱与恨都在一念间。

头曼单于和阏氏影视剧照
冒顿得到了紧缺的资源,从此着手打造。短时间内,这支亲兵就对他变得俯首帖耳、忠心不二。
他还发明了一种叫“鸣镝”的响箭,规定“鸣镝”所到之处士兵必须一齐射向那个目标。
最先他以自己的妻子作试验,来了个万箭穿心;之后,他又将父亲的战马作为试验品,这一次,士兵把这头战马射成了马蜂窝一一一令既出,无一不遵。
一次狩猎中,冒顿用同样的方法射杀了父亲,随后把后母和异姓兄弟以及反对他的大臣杀得一个不剩,从此自立为匈奴大单于。
冒顿登上大位,用自信和野蛮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对内,他规定,只有立下军功的人才配拥有战马、弯刀、劫掠品、部众和女人;对外,先是夺下曾被蒙恬收复的河西走廊、榆林及河套、朝那、肤施等地,同时对汉属燕、代等地进行了残酷的掠夺。
短期内,他还吞并了楼烦、白羊河南王地;向西进攻月氏,杀死月氏国王,迫使月氏国西迁,浪迹天涯;在冒顿的强大火力下,正北及西北方向的丁零、浑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不得不屈从,一并被纳入了匈奴的版图。
极盛时期,匈奴的疆域达到了惊人600万平方公里,遗憾的是人口只有300来万,这一点极大地限制了这个北方古老民族。

冒顿单于影视剧照
匈奴已为患,同时对汉室江山构成了巨大威胁。
公元前201年,西汉刘邦政权建立不久,韩王信在山西大同叛乱,并勾结匈奴军企图攻打太原。
刘邦气急败坏,亲率32万大军前往平叛。实话讲,油头滑脑、不缺胆识的刘邦那时候对匈奴还停留在巍巍中华看待边远霄小之上。
的确,前期战况不错,有利于刘邦。但后期却全然不是那么回事,姑且称刘邦为轻敌冒进,不久,冒顿率40万大军把刘邦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没有水米、没有给养,差点被活活困死。
若不是谋士陈平,匈奴人差点改写了历史。
陈平心细如发,他发现冒顿特别喜欢自己的阏氏,两人整日骑着白马并辔而行。这就是江湖中的事了,陈平发现了阏氏的弱点一一一爱财,于是对其狂轰滥炸,这才救下了刘邦,解了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彻底体现了大江湖与小江湖境界,界定了游牧民族与农耕社会的水平差异,匈奴虽有强兵,但视野不够高宽,换句话说,那时候的匈奴没有一丁点王朝的认知,不然,历史又是另一番滋味。
接下来,刘邦与冒顿互换协议,愿两国修好,永不犯边。
此役后,刘邦斩杀了十多名向自己进言“匈奴可击”的官员,不得不抬头仰视这个强大的对手。
刘邦死后,强势的吕后当政。冒顿对汉廷和吕后出言不逊,说他死了阏氏,吕后亡了夫君,不如大家一起搭伙过日子,努力汉匈一家。
吕后气得口吐白沫,但还是选择了隐忍,用委婉的文书谢绝冒顿的好意,在战略战术上都吃了哑巴亏。毕竟实力才是硬道理!

刘邦影视剧照
接下来,匈奴人在北方草原风驰电掣、吃香喝辣,对南方形成碾压,时不时到边境来搞点土特产,然后挥刀入鞘、扬长而去。
时间来到了汉武帝刘彻时代,臣下陈汤提出一个惊鸣了两千年的口号: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辱我天威者虽远必报。
隐忍蜇伏多年,汉武帝决定一雪前耻。他的战略:不和亲、不纳贡、不失汉室江山一寸土地、不让一个子民屈服于匈奴的淫威之下。
因为,他手中握有两张王牌一一一卫青、霍去病。
公元前127年,卫青率十万将士收复河套地区;
公元前112年,霍去病夺取河西走廊,降匈奴十万兵,先后设立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这标志着汉家不但收复了曾经的领地,还意味着开疆拓土,闻到了西域乃至通向世界的味道;
公元前119年,匈奴完全退出漠南地区,向西溃逃。
匈奴主力尽失,一边逃亡一边哭泣:失我祁连山,使我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出,使我嫁妇无颜色”,匈奴人第一次低下了骄傲的头颅。
从元光二年的“马邑之谋”到征和四年的“哀痛之诏”,汉匈之间断断续续打了45年。
有人说,汉武帝穷兵黩武,打光打掉了汉室家底一一一站在痛惜百姓的角度何尝不是。
但笔者想问,没有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匈奴之患何止百年?谁又希望自己的头上一辈子架着圆月弯刀呢?
此役后,中原这个谦虚而倔强的民族被定格为“汉”;此役后,刘彻进入“一代大帝”序列。
有句谚语说得好: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敢于拔剑、保持战斗姿态才是最大的和平。

汉武帝刘彻影视剧照
西汉晚期,由于局势反转,加之内讧不断,匈奴最终分离成南匈奴和北匈奴。只是,北匈奴一直与汉朝为敌。
不过,汉朝对北匈奴一直保持着战斗状态。但区别在于,北匈奴已处于守势。
那年,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以五千军士抗匈奴八万骑兵,战场险恶,李陵将军坚持近十日,可惜未能实现“吾不死,非壮士也”的诺言,一生抱憾。
但从李陵将军的战斗路线来看,大致在外贝加尔省,包括匈奴和汉军都在这一带补给。后来汉军在这片区域彻底击败北匈奴。
从此:匈奴远遁,漠南再无王庭。国都都失去了,北匈奴只好全面逃亡。
据说,北匈奴向西一直退守到欧洲的多瑙河流域,再次建立匈奴帝国,又把这一带搞得天翻地覆,无形中还成了罗马帝国覆亡的助推手——他们和当时的日尔曼人一样臭名昭著,一直是世界秩序的破坏者。
据说,现在的匈牙利人就是他们的后裔。

匈奴帝国
那南匈奴呢?
南匈奴就简单些了。他们的主旨基本属于退隐江湖。
五凤四年(公元前53年),呼延邪单于被哥哥郅支单于击败,于是率队入塞,向汉朝俯首称臣,为体现诚意,用儿子作为人质,换得了归拢中原之路。
汉王朝给他们划了几块属地,于是南匈奴举家南迁,得以与汉民族混杂。
尽管如此,南匈奴并未消失,而且一直维系了几百年。到魏晋南北朝时,又分化出屠各奴、铁弗匈奴、卢水胡等旁枝,但自成体系,相之间不隶属。
而这批人主要生活在今天的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和青海等地区。
又说姓独孤、呼延的一定就是匈奴人的后裔。

南匈奴回归
如果说当年的北方草原、当年的匈奴是一片江湖,但它们终究还是融入了中国的怀抱。
参考文献:《史记》.《后汉书》等
图片:来自头条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