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氏源流之一湖北阳新易氏宗族

阳新县易氏宗族源流

一,易氏远祖历史源流简述

易氏源于易水流域有易氏,是古老的以地为姓百家姓氏之一。黄帝釜山合符,起点就在易水流域,有易氏伴随着华夏民族开启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脉;

尧封唐(河北唐县)后,陶唐氏族因易水流域水患西迁唐地(太原),都城还在冀(九州之一),有易氏族成为易水流域最大的氏族,唐尧部族辖下经历六代长达229年的时间里(前2357—前2128)影响深远,“唐尧都冀,遗风至周”,成就了易氏“太原”地望遗风;

上海博物馆所藏《战国楚竹书(二)容成氏》([16]249),说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时“亲执枌(畚)耜”,“乃通蒌与易,东注之(简19,原第26简)海”,可见易水称易很早,禹是治理易水下游入黄河处时(黄河时经今天津入海),至少在大禹治水之前就称易了。可知唐尧部族因水患西迁后,有易氏族成为夏前易水流域最大的氏族。易水的得名,与有易氏族有关,易水因之有易氏之所以称易水。

《周易》的许多《卦爻辞》与易水流域的社会自然环境关系密切,是易水人文物像的综合反映,是夏商及以前时期有易氏先民的文化创造。《周易》的《卦辞》和《爻辞》中所记叙的重大历史事件,所反映的民俗物象,有些就发生在易水流域,有些与易水密切相关(注释:1)。

《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晋人郭璞注《山海经》引《真本纪年》 曰:“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 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也。”郭注又曰:“言有易本与河伯友善,上甲微殷之贤主,假师以伐罪,故河伯不得不助灭之。既而哀念有易,使得潜化而去,化为摇民国。”有易氏因杀先商王亥,夏帝泄十六年被上甲微借河伯兵征伐有易氏,杀君绵臣。河伯不忍心有易氏的灭亡,帮助“有易氏潜出易国”,沿涞水东下到桃水流域建立了摇民国 ( 注释:2)。

上甲微之后,商族则完全掌握了对有易氏的主动权。清华大学的战国楚简《保训》也记载:“(上甲)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注释:3) 上甲微虽然假河伯之师诛杀了有易之君绵臣,但易族人仍然存在,其族称还是有易,甲骨文中所见与易、吴、启勤劳王事('叶王事’)向商王朝纳贡的易族人,应该就是……上甲微假河伯所伐的有易族的后裔。”(注释,4)

《天问》作为一部上古史诗,除完整保存了商先公王亥、王恒、上甲微牧夫牛羊及其与有易氏婚姻关系的重要资料外,还保存了商汤借助有易氏势力灭夏的资料。那就是:“汤谋易旅,何以厚之?覆舟斟,何道取之?”这里的“易”,当为有易氏,孙作云先生首释为有易,为我们的立意提供了启发,但他认为该句是少康事(注释:5),故不取,《周易·大壮》“丧羊于易”之“易”便是有易。又据彭邦炯先生研究,“易”作为有易氏的称呼,甲骨文中已有其例(注释:6)。《天问》中有易又曾讹为有扈,这一点前辈学者论证颇详,如闻一多先生说:“易卜辞作,金文作。右半与篆书户字相似,而有扈字本只作户。此盖本作,缺其左半,读者误为户字,又依地名加邑旁之例改作扈也。”(注释:7)正因为历来学者不知道此“易”字当为有易,故此字“侥幸”得以保存。所谓“汤谋易旅,何以厚之”,是说商汤曾厚赂有易氏,借助其力量,取得了对夏战争的胜利。这与商汤出师伐夏前所承诺的“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尚书·汤誓》)是一致的。这一问题可以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就文献记载来看。先商族和狄人是有婚姻关系的一个重要联盟,商族女始祖简狄,便出自狄(狄易相通)人部落有氏,《楚辞》中有多处提到了商与有氏的婚姻,如《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之佚女”,《天问》“简狄(易)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喜?”商和有易氏也结成了亲密的婚姻关系,易族人勤劳王事,则说明其与商形成了较为友好的关系,并成为商封国(判断封国的标准之一即向商王纳贡、勤王、助祭,在甲骨文中一般用“入”等表示)。由此可见,从先商到有商一代,有易氏与商族整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关系。

自此,易族人勤王、劳事、纳贡、助祭,频繁于史端,不遍枚举;周武王伐纣克商需要,最早加封了易氏所属方国。

《战国策-秦五》姚贾所言:“文公用中山盜,而勝于城濮”为依据,认为中山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就已经产生,并且一直依附于晋。“中山盗”是指晋文公时中山的某个人物,也就说中山在此时就已存在,且一直依附于晋。《职方典》在记叙灵寿沿革时,就有“周、春秋属中山”的记载。《春秋》、《左传》记载,中山于鲁庄公三十二年(前662年)开始伐邢,狄人随之于鲁阂公二年(前660年 ) 侵卫。《吕氏春秋·简选》 中说:“中山亡邢,狄人灭卫。”可知当时白狄东迁虽未立国,但亡邢者是中山,灭卫者应是白狄。从句中说明白狄进入太行山以东之后,与鲜虞和中山,三方组成了强大的部落联盟,攻城夺地,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清华简《系年》第18章论述了公元前546年弭兵之会后的晋、楚等国关系,其中说到晋遂盟诸侯于召陵,伐中山。晉师大疫,且饥,食人。关于这段论述中山的内容我们需要结合《左传》等史籍中的相关论述,才可以很好地理解它的价值。

中山之名出现在《左传》之后,鲜虞之名不但没有在《左传》中消失,反而频现《左传》之中,而且其在战争中所持立场与中山完全不同,两者显然分属不同的国家;是与鲜虞不能联续,中山国不论王世、年代(重叠)、历史都和鲜虞无法相合,虽历史湮灭,从史籍和考古的延续性,中山确是有区别于鲜虞。因尧四妃中山夫人史证, 中山甚至是早于尧舜禹时期的部族或方国。所以中山并非东迁后的白狄,也不是春秋鲜虞的延续, 更不是春秋鲜虞在战国时期的又名。

《中山策·中山君.飨都士大夫》载:(公元前515至前510 年)“ 中山君飨都士, 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伐中山。中山君亡” 。

周敬王二十九年(前491年)夏,《左传·哀公四年》“楚人既克夷虎,乃谋北方”。周敬王三十一年(前489年)初,楚昭王又提出,“江、汉、唯、漳,楚之望也(《左传·哀公六年》)”的口号。所谓漳,《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云:“古漳河由临漳东北流,历经广平、丘县、威县、清河、枣强、阜城、交河诸县,汇滹沱,抵青县之鲍家咀入于卫河。齐召南水道提纲以为漳之正读。”从昭王占有漳水的目的,足以说明他的政治口号,就是灭亡早期中山的信号。《燕一.苏代谓燕昭王》中苏代曾云:“昔者,楚取章武,诸侯北面而朝。”章武县与章武郡究竟哪一个与“楚取章武”关系更密切,由于史乘阙略,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是它却指出了一个事实,即春秋时期的楚国确曾攻取过应属中山之地的章武城。《武安县地名志》记述:位于县城东北十八公里处,居洺河西岸的南北安乐两村,“相传,建村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楚、晋相争时,楚国戍守边疆的兵士在此屯田者多是安乐郡人。之后,其子孙在此建村,为纪念祖籍,取名安乐”。可以说,安乐村的出现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楚伐早期中山的真实性。

春秋末,早期中山灭亡,易氏部族被楚国经陈留(济阳郡)上船南迁今淮河中游及鄱阳湖长江以北安徽南部,造就易氏“济阳郡”的史传。

《刘向新序》义勇第八:楚太子建以费无极之谮见逐。建有子曰胜,在外,子西召胜,使治白,号曰白公。胜怨楚逐其父,将弒惠王及子西,欲得易甲,陈士勒兵,以示易甲曰:“与我,无患不富贵;不吾与,则此是也。”易甲笑曰:“尝言吾义矣,吾子忘之乎?立得天下,不义,吾不敢也;威吾以兵,不义,吾不从也。今子将弒子之君,而使我从子,非吾前义也。子虽告我以利,威我以兵,吾不忍为也。子行子之威,则吾亦得明吾义也。逆子以兵争也,应子以声鄙也,吾闻士立义不争,行死不鄙,拱而待兵,颜色不变也。”留下“易甲不屈白公胜威利,拒助弑楚惠王,著节义”。表明易甲有相当的势力和社会地位,不然白公胜就不会联络他举事弑君,还隐含着当时在楚国,已有易甲为代表的易姓氏族,且是兴望的。易甲为代表的易姓氏族在白公胜封地白(今河南息县)东南,淮河中游大片地域和安徽南部个别地域,被相关出土文物所证实。

易宪武教授在《读祓公序探易氏源》已有论述:“易氏的起源,湘、赣、鄂家谱多记载为:周朝或春秋战国时魏国易恺受封于易水而赐姓。这些家谱,来自祓公修之绫谱。该谱早在元明之交,虫蠹毁损残缺,但宋开禧二年(公1206)祓公序尚完好,今录此供研究。该序只说“始自易水受封赐姓”,不像一般谈姓撰序,必书受封始祖名字。此序在“始自”后应提恺公而不提,却依次接写迁地和传人,写法奇妙。细读全文,很强调存信缺疑,其不可知者,不敢牵附,显然是不知始祖为何人,有意含糊。文章依次写迁地和传人,恺公虽居传人之首,并不能视为受封的始祖。在祓公之前115年,鄂谱宋元祐六年(1091)解元易完撰序称:“易氏得姓,远莫知其所自,唯易甲著节义于楚,至魏则有易恺之剌雍州,晋则有易雄之宰舂陵,是皆纪姓之原”。这分明说易氏姓源不详,唯知楚国有易甲,至魏(朝)有易恺为雍州剌史。前人既不知姓源,则祓公自然也不知道受封始祖。据湘阴谱一系列旧序中,在祓公序之后,直到清乾隆二十年(1755)易宗珺撰的序中,才出现“吾姓自周 恺公以来…”。可见是清朝以后,编谱者误解祓公序文,将魏朝易恺,牵附为周朝魏国易恺受封易水的。” 易恺是三国曹魏魏郡人,是曹奂时将军和雍州剌史,正史证据确实,他确实是易氏的祖先,但不是周朝魏国受封易水的始祖。周朝或春秋战国时魏国易恺受封易水说,毫无史籍根据,是清朝以后,撰谱者错误理解祓公序文,将魏朝元帝曹奂时将军和剌史易恺,牵附成周朝魏国易恺。

殷墟甲骨文甲编中已有“易氏”字样,应是殷商易氏部落的物证,证明殷商时就有易姓,则部分易氏谱在其后的周朝,何须再受封易姓,周朝以后各种受封易姓说,均无史籍证明受封之人和事,说法矛盾重重,乃牵依附会之说。易氏谱中,记载易姓是殷商易氏部落同时又说周朝(春秋战国)受封易姓,其矛盾是有政治历史原因的,河北易县文物馆保存有中山国易氏陶罐,是为明证。先夏前至战国时的甲骨文及各种正史典籍关于易氏的记载,清代后将三国曹魏雍州刺史易恺追远战国魏之先祖毕万为始,易氏与魏同姓,空留牵附,应予澄清。

说明易姓历史悠久,在春秋楚惠王(前488-前432年)以前,已有易姓。

秦、汉南征南越,易氏由淮河、邗沟入长江水陆两路、经鄱阳湖入赣地,基开豫章,播迁全国。

注释:

1,《易》源于易水初探周长富(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保定071051)

2,金岳.易水天鼋方国政———论“先燕”民族文化:续[J].文物春秋,1992(3):10-22.

3,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文物》2009 年6 期。

4,彭邦炯:《从甲骨文的易说到有易与易水》,《殷都学刊》1999 年2 期。

5,孙作云:《孙作云文集》(楚辞卷),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661 页。

6,彭邦炯:《从甲骨文的易说到有易与易水》,《殷都学刊》1999 年2 期。

7,闻一多:《闻一多全集》(楚辞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166 页。

二,阳新易氏起源

1,易完(筦)公始修易氏谱

阳新易氏属易开公俨优世系。北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辛未,江西瑞昌,始迁祖易优公十世裔(易开公十二世孙)易完(筦)公始修易氏谱。易筦(完),宋哲宗朝元祐二年觧元,元祐三年戊辰李常宁榜榜眼,以不附新法(王安石变法),当殿落簮花失礼不授。差归以疾终,朝廷封帛葬,使臣拜奠。《宋代登科总录》、《江西历代进士全传》、宋元符戊寅(1098)年十二月十二日鄂州崇阳县主簿李  撰《弁公墓誌》、明嘉靖《江西通志》、历代《九江府志》、明隆庆《瑞昌县志》、瑞昌颜阳里古八景诗之一《使臣古坪》及各省易优公世系谱均有详载。榜眼易完公

http://www.yszq.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87

易氏最早的《完公序》:“易氏得姓,远莫知其所自,惟易申(甲)著节义于楚,至魏则有易恺之剌雍州,晋则有易雄之宰舂陵,是皆纪姓之原。读谱旁见先儒传记,灿然有不可掩者。以后年代久远,子孙播迁不一。而瑞昌王仙乡颜辈里易氏,乃自海昏上坊迁焉。远祖优公,李唐末往来瑞昌,爱其山水秀峙,土沃民埠,遂捐资植产于颜辈里.......”序中明确魏晋以前远祖血缘不清楚,只知道《刘向新序》记载的易甲、《魏书》雍州刺史易恺和《晋书》中易雄,古籍中记载的这几位名人,真正血缘世系是远一世祖布衣春先公开始。

2,远祖世系的历史攀附

鄂谱始于明嘉靖年间明理公采自瑞昌,赣鄂豫皖优公谱均《易氏金槐演派源流序》,照录新谱错漏字未改,故特录于此:

易氏之发迹于易坊金槐地者,子姓支派亦綦繁且盛矣。而稽得姓受氏之始,其所由来女娲氏,传至于雍,乃易本姓也。方访(日方)自姬之雍伯嗣也,周掌堤防,正诸水分任。雍氏记载详于周礼。爰是贤哲间生,不无显者。沿及列国,有若雍纠产于郑,至齐有雍凛为大夫,雍巫为桓相,食采于易,而居易水,因以易为姓,易所由方(日方)历可纪。厥后名流辈出,楚有易(申)甲著节义,魏有易恺为剌史于雍州,晋有易雄宰舂陵。而巫公,申(甲)公,恺公,悉属易雄先代显祖。由北逮传,官太原宰,济阳郡,得绣镌天下氏族焉。迨越数十传,族益巨,人加繁,志各殊。子孙之綦布星罗,析居于环区者,在在而可指数也。远祖勋公由长沙而之宁乡之邑,宅是地者有年。历数十世而至开公字必先,为始居土简,辟居故宅土简(梘)。惟我开公任海昏县教谕,见海昏田肥美民殷富,俗美风古,致仕忘归,乃宅海昏上坊。开公妻毕氏,生子量公,量公妻许氏,生子二,长曰俨、次曰优。俨妻牟氏生子一,曰宽公。宽娶胡氏,生子四,曰谦,革,鼎,彝。俨以祖开公,父量公,俱葬土简(枧)之皂壳树下,乾山巽向,乃念祖家故邑而不忍弃,仍旋土简(枧)居。他如散处建邑猴崖暨木坑者,俱俨后嗣也。惟我优公,字若馀,生戊子年十一月一日戍时,娶郝氏生子五,曰:宏容宝安宁敬聆形家言云。瑞昌之地,九十里曰梅山,颜阳可旺千百口。宝公迁新建之黄溪,优公乃偕四子而宅梅山之麓,长曰宏,即谱序词之聪公。聪谋二公,两世一线,传至饶,则兄弟有五,历管环而生金公,计有七世。金生子三:曰干,溃,旺。干生子三:曰吉,期,旦。溃生子四:曰高,晏,弁,政。旺生子四:曰谔,宗,改,艮。三枝析派,灿若列眉。惟我溃公之三子弁,暨高公长子宽,俱笃志业儒,有光先人。弁公之墓志昭然。弁公子曰完,宋敕授开封榜眼。宽公子曰允中,抡为崇宁国学释褐监元。干公六世孙曰嘉理,宋敕授迪功郎。嘉理生子曰准,敕赐进士,通直郎,卢州佥,淮阴宰。旺公七世孙曰大经,敕授进士,迪功郎。由完公而历纠敦端,有子成辉天士贤计有十世,虽潜德未光,而嘉言懿行亦卓卓然,迈于群伦。传至近祖原琛公,生子七:曰泰仁智贤良政演,演后斩嗣。而泰仁智贤良政六公,俱才德兼优,履洁怀清,隐居不仕,后裔今皆昌炽,超出寻常万万也.众等不才,忝居局内,应吾宗族之召,第恐年湮世远,择焉不精,语焉不详,以俟后之达者,此予之厚望也,是为序。

此文未署作者名及时间,从前部看,似为摘自老谱。“金槐堂”堂口因之宋代完公部分老宅作为祠堂,门口一颗金槐树,元末宋祠毁损后,在明代于今址建祠,修谱时始名“金槐堂”。从序后部有近祖原琛公,此序可确定为明正德年间修谱所撰。

序中姓源之说,近乎玄谈。齐国雍巫氏,字易牙记载,较早见于先秦《左传》:“雍巫,字易牙,齐国大夫”。并未发现齐国雍巫氏,字易牙之人与有易氏、易水、易氏有任何渊源关联,直到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宰相李吉甫命林宝所撰官方背景的姓氏“正史”《元和姓纂》:“易,左传齐大夫易牙之后”?显然《元和姓纂》是假托《左传》,加以凭空杜撰易氏渊源的讹传!之后各朝代的姓氏典籍如《春秋四谱》、《辩论谱说》、《古今姓氏书辩证》、《万姓统谱》、《尚友录》等书所记“易,齐大夫易牙之后,”均是引自《元和姓纂》讹传的结果。易牙考辩

http://www.yszq.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08

“远祖勋公由长沙而之宁乡之邑,宅是地者有年。”乃在完公谱之上增益改编、凭空杜撰的结果,无史实根据。

观研安义俨公谱,唐代至宋有若干毁损续接,宋至明代有若干毁损续接,合计约毁损十一世左右。世系没牵缚其他各地名人,并尊称注明(状元)重公,(释褐状元)祓公为(旁系)叔祖支系。但在乾隆二年丁已重修谱序中开始牵附的延庆公(重公后裔);清嘉庆年间序文中,远祖牵附齐国雍巫氏、字易牙之人。

安义俨公谱攀附来自长沙宁乡始于清代,缘起《元故易公西村居士墓志》“大德十一(1307)年正月二十七,易公西村终于正寝……易氏著南康建昌卜邻之土枧里,来自长沙,本礼部尚书山斋翁祓,以其谱来通,由是炳源若日星……..”清同治《续修宁乡志》卷三十一即作"乙巳":"易祓,字彦祥,一字彦伟,号山斋,始祖欢,宋真宗祥符(1008年—1016年)时由太和迁宁(乡);清同治《宁乡县志》卷九.地理.丘墓《礼部尚书易祓墓志》同样记载颇详;明万历《吉安府志》卷十.人物表.页一:“名次悉依旧志嘉靖壬午志,易祓  著周礼总义”,也记祓公之祖由吉安迁宁。易氏著南康建昌比他潭州(长沙)宁乡时间早多了,是为祓公创修谱来建昌土枧寻找祖源,清嘉庆年间修谱,撰序者曲解《元故易公西村居士墓志》,攀附长沙宁乡和易雄公!

鄂豫皖优公谱远祖世系载“唐有春先公生继昶,昶生子二,次仁煌,生子三,长敬公生大模,大模公生诚公,诚生开公字必先,开公任海昏(建昌)教谕,致仕忘归,宅海昏(建昌)上坊,开公妻毕氏生子量,量公妻许氏生子二:俨和优,俨公仍居故邑。”以布衣春先公为远一世,明嘉靖年间采自瑞昌,未牵缚各地支系的易氏名人,应属可信。

瑞昌谱经明末兵燹和破四旧毁损,由武宁泉斌抄录提供远祖世系记载较鄂谱稍详细。武宁谱“春先:娶卞氏生子重公,注意:这里毫无根据将春先牵附为唐武宗会长年间中张缤榜第二翰林御试再考坡点升为第一状元(袁州)易重公(806-872年)之父。其下有关牵附为:娶晏氏生子四文贤质实赞。文贤:娶刘氏生子三柬锋延庆(上高县人),文质,文实,文赞。宋:延庆:………诏封为纯孝先生娶李氏生子三:德、音、言。言公:字应知,年十七,博通诗书易。真宗朝(复水)蛮寇宣(?宜)州,边师不能制,募辨士性(?往)说之,言单骑而往……….娶毕氏生子祓。按:这又牵附扯上南宋淳熙十二(1185)年乙己,潭州宁乡释褐状元易祓公”。辉公:迁瑞洲上坊按周里娶赵氏生子(此字难以辨认应该为“允”字)允公:字正翁分宜人唐状元幼聪敏拨郡年十六七博通易诗书号三经处士教授乡里远近就者众著有中文集娶高氏生子昶。按:到此又回到鄂东谱春先生继昶,以下与鄂谱世系基本相同。

武宁谱记开公:字必先文林郎知海昏县事,娶郝氏生子三:量、音、言。迁海昏上坊,公葬土枧。量公:迁建昌猴岩娶毕氏生子二:俨、优。公葬土枧。俨居安义,音迁乐平(乐平音公支系),立迁吉安府吉水县南村葡萄架(吉安立公支系)。言字又有记立,言疑为排版字误。按:鄂谱开公生子一:量,待考究;优公,字子游,公於唐咸通九(公元868)年戊子…….而鄂谱优公,字子游,号若余,生唐戊子年………的区别。

2007年《全国易氏通谱江西卷》将整个江西易氏均以商代受姓始祖正公为一世。2009年九江“金槐堂”颜阳易氏大成宗谱卷一.321-354页牵接了此讹谱正公为一世受姓始祖的1-62世次远祖!易本德、易本信在谱中注明:远祖世系由易文鹏提供。

如上可知赣优公谱于明代至今修谱,不顾时间序次,地域支系,增益改编、凭空杜撰,将江西宜春重公支、抚州迁公支,吉安立公支、乐平音公支、湖南宁乡欢公(祓公)支等地支系名人攀附到自己谱远祖世系中。

3,家谱经兵燹频遭毁损

新建等县优公三子宝公支系谱,以开公为一世,始修于明正德年间,有记春先公为始的远祖世系。但其谱记优公为宋代人,按各地谱校对,经查自宝公三代后生卒,疑乱世兵燹所致谱牒毁损、世系失讳断代约十一世左右的续接,一如瑞昌部分庄谱系明显是清康熙年间生人续接明成化年间生人,中间失讳断五代左右,这就是南昌今人二十七至三十几世,瑞昌多为优公三十六、七至四十一、二世左右,而鄂豫皖谱世系连续多在四十几世左右的原因。

安义等县谱以开公为一世的俨公世系,谱始修于明正德年间,无春先公等远祖世系。但其谱明正德,十七世孙美和《增修族谱诗》:“卜筑修江在汉先,家声克振尚绵绵。云礽雁塔皆儒雅,圭组蝉联总后贤。图纂来疏成一谱,世经今古历千年。宗支向去多蕃盛,后代犹宜效此编”。“礽”是从本身起第八代孙,称礽孙;“雁塔”即大雁塔,在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唐摭言》卷三:“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唐朝新中进士,均在大雁塔内题名,故以雁塔题名代称唐代进士及第。开公是远一世春先公的七世孙,应是从春先公上一代算起;十七世孙裀和《增修族谱诗》:“卜居土枧汉唐先,兵燹频遭谱尚绵………世久人繁尤失绪,逮(上厶,中大,下氺)讹订異续前编。” 家谱经兵燹频遭毁损致失传,值得思索!

4,唐进士易开公高等级墓葬

武宁澧溪坪坑支谱载:开公,字必先,官讳宣,实授海昏(建昌)县正堂,昇福建延平府通判(剑州延平军通判),卜居安仪(安义)(建昌,后世修谱改为安仪)县易家铺祠堂(始建于明,清咸丰年间重建、破四旧废)侧,葬土枧象行有碑,娶毕氏生子三  :量、音 、言(九江2009年新谱454-455页)。

延平府通判唐代属(南)剑州延平军通判。《延平府志》祠墓.沙县.卷十三与《沙县志》卷之八.祠祀均载:“左丞相张公祠,祀宋张若谷,在县治东北赤砂麓,即所谓开先堂也,近圯张氏子孙尚守之。”“所谓开先堂”是否指宋前名曰:开先堂?

《安义县志》卷之十:“开先庄在县东南四十里依仁乡,即星子县开先寺分立,前有邓仙坛,右有梅仙观,尚书李如圭、侍郎周广、副使周至伟有诗。”“开阳院在县东南三十里依仁乡,唐大历五年马祖禅师建,元废于兵,天顺元年住山广徹重修,尚书李如圭、佥事袁镐有诗。”《安义县志》关于开先庄和开阳院诗,多人撰有七首。

落款前人(明代之前)一篇《开阳院》诗云:“若个先生在邑时,每逢僧院便留诗。月明演枧梅飞萼,雨过开先竹洗枝。得意山川春意满,书祥云物客都奇。东风伴我归无计,付与乾坤独自知。”若个先生是否指易开公?今孟芳(土枧)村庄东南几百米有开阳院遗址,“枧”是指土枧;“书祥云物”指留下的诗文及遗物;联系福建沙县这两地“开先”,绝非偶然?是否与易开公,字必先相关呢?

易开公祖墓,在七十年代初兴修农田掘毁。2014年12月22日,我们采访时任大队支书的易姓老人,他讲述领人发掘的过程,引领我们寻找抬到村庄附近散落的易开公祖墓红记石墓室、石椁、石棺等石头。近年来经多方考察,确定开公墓石来自白崖山红石场。江西省进贤县三里乡新强村委会白崖山村北面白崖山红石场,是2010年3月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90万处新发现中,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65项重要发现之一。

开公石棺石椁石室高等级墓葬符合中晚唐时期,人们已不再重视墓内的装饰了,而改用其它更为直接的方式来弦耀身份和财富。结合谱载、志书,可证实易开公,官讳宣,唐进士,建昌教谕或建昌知县,升(南)剑州延平军通判。才符合唐节葬令的最低标准,符合此石质葬具的墓主身份。在江西境内实属罕见。唐代易开公高等级墓葬

http://www.yszq.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67&fromuid=5

三,阳新易氏历史迁徙

明初,湖北省阳新县的名称由永兴府改为兴国州,由于易氏于元末落户阳新地区,影响较大,固有“末建兴国州,现有易、司、佘”的俗语。

主要发源于量公之子俨公、优公,其后裔先后落户阳新地区,逐渐形成为阳新地区名门旺族。据老谱记载,俨公后裔由于落户阳新城关(古称富川)较早,人口较多,故这支易氏称富川易氏。优公后裔由于优公以江西海昏迁居瑞昌县王仙乡颜辈里,故这支易氏称颜阳易氏。

富川易氏是经俨公、宽公、熙公、会公、迪公五世居江西安义,由六世兴隆公迁入江西湖口,再经英公、荣公,由九世隆昌公迁入湖北襄阳,又经弼公、国亨公、德华公后,由十三世立可公于元末(1368年)迁入湖北阳新城关地区。立可公被后人视为阳新富川易氏始祖,立可公后裔迁阳新至今已历二十三世。

颜阳易氏是经优公、聪公、谋公、饶公居江西瑞昌颜阳后,由五世管公迁往江西武宁芭蕉垅,再由二十一世景华公之长子万圣公,次子万贤公迁入湖北阳新县排市镇和阳新王英镇,三子万福公仍居武宁。万圣公、万贤公被后人视为阳新颜阳易氏始祖,颜阳易氏后裔迁阳新至今已历十九世。

易氏1368年落户阳新地区,经元、明、清、民国、新中国成立至今(2012年)已有643年历史。这600多年的变化是巨大的,易氏宗族也经历了由发展到振兴,由振兴到鼎盛,再由鼎盛趋于衰落的过程,新中国成立60多年中,易氏族人重振家风,由衰转兴,目前,阳新地区易氏共计1100余人。

三,阳新易氏修谱记载

阳新易氏有记载的修谱至今已有7次,第一次于清代乾隆廿九年(1765年),前后耗时多年;第二次在嘉庆十三年(1809年);第三次在咸丰六年(1814年);第四次在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第五次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此次修谱由阳新富川易氏、颜阳易氏合修;第六次在一九九二年继续合修;第七次于二零零九年由老中青三代人,参考其他地方老谱和易氏宗族研究的成果,结合阳新地方的29年、92年老谱,历时一年多重新修缮了《富川易氏宗谱》。

四,阳新易氏外迁与分布

阳新易氏历史上主要外迁地为四川重庆、桐梁地区;湖北襄阳、郧西地区;陕西兴安府、安康县;江西宁州伏龙桥;湖北圻州彭思桥;河南桐柏、开封等地。

当代外迁地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温州、广州、深圳、梧州、新疆、武汉、通山、黄石等地。

目前,阳新易氏除外迁外,主要分布在阳新县城关、何垅,排市镇、木港镇、富池镇、王英镇、军垦农场等地。

五,阳新易氏郡望、堂号和排行

易氏郡望主要有太原郡望和济阳郡望,阳新易氏郡望为“太原郡".

阳新富川易氏堂号为“瑞芝堂”,颜阳易氏堂号为“金槐堂”。

六,阳新易氏派行

富川易氏派行:肇开京盛、大有令名、世承祖德、愈畅宗盟、敦厚家训、励志争先、启迪钟秀、诗礼永传。

颜阳易氏派行:景万为善、庆大兴成、洪永朝圣、英杰定蕃(名)、昌(世)承祖德、愈畅宗盟、敦厚家训、励志争先、启迪钟秀、诗礼永传。

七,阳新易氏名人和宗族先贤

600多年来,阳新易氏族裔继承发扬易氏家族爱国重义的传统,涌现无数高尚亮节的学士和才俊。如:清末时期大鑫公(寿松)奉命随左宗棠与沙俄列强收复新疆失地,在实地勘察中,不畏艰辛,行二万余里路;谈判中,与沙俄大使据理力争,不亢不卑,极力维护国家权益。又如:大禄公(俊)身为清朝监察御史,秉公执法、不畏权贵,正值黄海日倭猖狂,侵占朝鲜之时,即刻舍命上疏,献良计欲破敌,终因国势衰败,惨遭甲午之耻。另如:新中国成立之初,阳新首富易良成将房产、商铺,全部捐献给国家用于抗美援朝和建设阳新。阳新易氏族人在国难中临危受命,在民族大义面前毫不退却,充分展现了易姓人爱国卫家的崇高品质,是我们易氏族人永远的骄傲。

供稿:易世全   易佳宏  易名战  易凯

(0)

相关推荐

  • 饶佐奇:中华饶氏之源流

    源流,水源和水流,比喻事物的起源和发展.本文叙述饶姓祖源的起源.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饶姓及祖源必有其因. 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的延续,标志着祖宗的来源.而每一种姓氏有其 ...

  • 康熙《岐山汪氏重修宗谱》

    康熙<岐山汪氏重修宗谱> 上海图书馆收藏(网站可阅),康熙28年(1689)一本堂刻本,版心题汪氏统宗谱,实为汪氏统宗谱第七卷(岐山卷),存4册卷7,载序.景诗.堂记及世系.墓志.传记.行 ...

  • 易氏源流之一重庆明通公大宗族

          清朝各代皇帝十分重视和引导地方的宗族建设.咸丰初年朝廷规定"凡聚族而居,丁口众多者,准择族中有品望者一人为族正,该族良莠责令察举."清末至民国,地方自治是当时政治革新的 ...

  • 【易氏源流汇考之易洸公考】

    易洸公考 作者:易佳宏 一,谱载 江西谱: 1,据鄂东易宪武教授易氏名人录易洸传 (照录萍乡宣风牌楼易氏谱)记:      易洸,字文行,乃允公荣国长子,生于西汉元朔癸丑(公元前128)年6月初四日丑 ...

  • 易氏源流之一试论易优公世系

    易宪武(甲)鄂东易氏家乘(谱) 鄂东黄冈易氏属江西瑞昌优公世系.家谱始于明嘉靖年间明理公采自瑞昌,后因兵燹毁损,"只遗一卷于仓壁间",即远祖世系卷,从一世优公至17世,本旁各支世系 ...

  • 易氏源流之一2021全国易氏宗祠堂名汇总

                               通告        宗亲们:收集全国易氏宗祠堂名正在进行中!请各位宗亲同时留意你们宗祠楹联.字辈诗等文化元素,建议大家共同努力编写一本<全国 ...

  • 【文氏源流】重庆涪陵文氏源流——文彦博之后

    天下文氏一家亲  wsyjq8 亲们,无论您身在世界哪个位置,您只要点击上面蓝色字体 "天下文氏一家亲" 关注,即能加入咱们这个大家庭.让我们一起分享最新资讯.弘扬中华美德.传承优 ...

  • 【文氏源流】湖南省永州文氏各地派系

    天下文氏一家亲  wsyjq8 亲们,无论您身在世界哪个位置,您只要点击上面蓝色字体 "天下文氏一家亲" 关注,即能加入咱们这个大家庭.让我们一起分享最新资讯.弘扬中华美德.传承优 ...

  • 【文氏源流】河南尉氏县文氏概况

    天下文氏一家亲  wsyjq8 亲们,无论您身在世界哪个位置,您只要点击上面蓝色字体 "天下文氏一家亲" 关注,即能加入咱们这个大家庭.让我们一起分享最新资讯.弘扬中华美德.传承优 ...

  • 江西周氏宗亲参加湖北仙桃周氏宗祠落成典礼

    邀 请 函 尊敬的福保宗长.主编您好! 湖北仙桃周氏宗祠重建在您的关心与支持下,现已竣工验收:谨择于十二月二十日(星期日).农历冬月初六举行落成典礼:诚邀您及您领导下的宗长们一道拨冗出席会议并指导工作 ...

  • 胶东半岛朱氏源流略考——莱阳朱氏整修续编《宗系谱书》之序节选

    鲁王文化,记录真实的历史 关注 鲁王文化 一起走近真实的大明历史 长按二维码关注  欢迎留言讨论 胶东半岛朱氏源流略考 --整修续编<宗系谱书>之序 21世裔山东莱阳市中朱兰村 朱忠坤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