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兰生长不易,请放手

最近在网上有一篇叫《罕见!贵州一县发现珍稀植物水晶兰》的文章火了,短短的两三天时间,点击量已经达到十万加。文章没毛病,不过是告诉人们水晶兰的形态特性,以及文学作品中那些稀奇古怪的描述,最后也澄清了水晶兰的“能力”,提倡了保护。只不过文章中说的“是一味性草味淡的良药”有些夸张,虽然有一点点药用价值,实在也称不上什么“良药”。

本来一篇报道没什么,既是科普又是新闻,但是引起的震动却不小。有些人觉得稀奇,还专门跑到山里去找,也有人试图将发现的水晶兰挖回家去栽。我要明确告诉你,你的那些想法都是没有意义的,徒劳的,搞不好还是违法的,最后把自己玩进去。甚至还有人给我们打电话,询问我们是否要高价回收这种“珍稀植物”。

水晶兰(学名:Monotropa uniflora)是鹿蹄草科水晶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不分枝,高10-30厘米,全株无叶绿素,白色,肉质,干后变黑褐色。叶鳞片状,直立,互生,长圆形或狭长圆形或宽披针形,长1.5厘米左右,宽4毫米左右,先端钝头,边缘近全缘,有些靠近顶端的叶上还有少数毛。一朵花生在植株顶部,花冠筒状钟形,真的与“植物大战僵尸”游戏中的“豌豆射手”很相似。花冠长1-2厘米,直径1-1.6厘米。花朵在植株刚长出时是下垂的,随着生长成熟后变成直立。苞片鳞片状,很像叶的形状。萼片鳞片状,在花成熟后期最先脱落。花瓣楔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1-1.5厘米左右,有不整齐的齿,内侧常有密长粗毛。雄蕊花药黄色。花柱仅2-3毫米长,柱头膨大成漏斗状。根细而分枝密,交结成鸟巢状。蒴果椭圆状球形,直立向上,长1.3-1.4厘米。

水晶兰没有色素,也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完全靠土壤里的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和制造营养,所以水晶兰的根表皮覆盖着密密麻麻的真菌菌丝体,小根的末梢在真菌鞘里,单独或成束的菌丝从四面与真菌鞘分开,菌丝只在根的表面,不会侵入到根的组织中去,菌丝承担着供给营养的任务,菌丝在生理上取代了水晶兰根毛的作用。之所以水晶兰的根看起来像一团乱麻。

在贵州的40多个县都有分布,特别是在一些人为活动少的阴湿地方,有时候会成片出现。在中国的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浙江、安徽、台湾、湖北、江西、云南、四川、贵州、西藏等省、区都有分布。在日本、印度、东南亚、北美也有分布。通常生长在山坡海拔800—3200米阴冷潮湿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之中。

贵州还有一种水晶兰属的植物叫松下兰(Monotropa hypopitys),也是全株无叶绿素,但颜色略偏黄,肉质,干后变黑褐色。松下兰与水晶兰最大的差别是3-8朵花组成总状花序,而水晶兰只有一朵花。另外,松下兰分布的海拔要高一些,一般生长于海拔1700-3650米山地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下。

不管是水晶兰还是松下兰,都是腐生植物,对生长环境的要求较高,靠的是真菌分解有机质提供营养,人工要栽培难度非常大,很难为其创造相似的条件,所以你不必考虑去搞什么盆栽。再则,水晶兰生长周期短,植株被人碰触后马上变黑而失去观赏价值,也不是什么“良药”。

水晶兰虽然普遍,算不得什么珍稀植物,长相怪异,但也不是什么稀奇玩意儿,可是生长确实不易。那细小的种子如果没有真菌帮忙,根本不可能有生长的机会。就算长大了的植株也是真菌协同的结果,伤害它也伤害了相关的真菌。它在大自然中存在的意义远大于你把它挖下山,且乱挖野生植物很可能已经触犯法律,请放手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