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无谋,让汉朝错过了董卓死后恢复秩序的机会
相关推荐
-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李傕篇(中)
汉末群雄系列之李傕(中)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李傕重大事件之五--贾诩献策,进军长安 在许多朋友的印象中,董卓死后,如果不是贾诩为图自保而献计攻取长安,李傕.郭汜就将各自逃命而去,凉州军将就此 ...
-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吕布篇(下)
汉末群雄系列之吕布(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吕布重大事件之六--合谋王允,诛杀董卓 吕布与董卓之间最直接的矛盾,就是董卓因为一点小事拿手戟扔吕布,由此吕布认清了所谓义父子,不过是利益的结合, ...
-
长安之战:吕布不敌李傕、郭汜,被迫弃城出逃!
纵观吕布一生,整体战绩是胜多负少,而长安之战便是其所经历的一场败仗.所谓长安之战,是指在长安爆发的一场军事战役,交战双方为吕布和李傕.郭汜等. 长安之战发生的背景,其实主要与董卓之死有关.汉献帝初平三 ...
-
李傕智谋远不如董卓,但为何马腾、杨奉诛杀李傕会接连失败
文史经典碎读 每天10分钟,读透文史,看懂经典! 公众号 作者: 瀛洲海客 校正/编辑:莉莉丝 全 文 约 2200 字 阅 读 需 要 6 分钟 初平三年(192年),身在长安的汉献帝与满朝文武 ...
-
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十四)
尽管省略了许多情节,想努力写得简单一点,但还是无法在一期内大致写完长安发生的事情,而要从全局了解当时的形势和后期的发展,不知道这些事情又不行,只能继续写,争取早点结束,回到袁绍身上. (紧接上期) 成 ...
-
第四十七战:兖州风云(2)董贼死汉末陈平毒计乱长安
公元192年四月,初,献帝大病初愈,百官在未央宫集合恭祝天子龙体安康,吕布派同郡心腹骑都尉李肃与杀手泰谊.陈卫等十余人穿着卫士服守在北掖门等着董卓. 董卓刚出门,马就惊了,把太师扔泥里面了. 太师只好 ...
-
读史惜今,珍惜现在的美好幸福生活
敏琳妍薇陶白首不分离 2021-03-08 12:53 黄巾起义之后,东汉王朝的统治分崩离析.189年汉灵帝死后,何进.袁绍合谋诛杀宦官,进言引董卓进京护驾,结果引起董卓乱政和随后的李傕.郭汜之乱.东 ...
-
他是三国奇才,却在董卓死后伏尸大哭,最后被王允杀害,死在狱中
不论在正史中,还是演义中,董卓都是个人神共愤的施暴者,他活着的时候,手握重兵,欺凌幼主,肆意残害忠良,天下臣民人人欲得而诛之,奈何身边有三国第一勇将吕布保护,谁也拿他没办法.后来,司徒王允巧施美人计, ...
-
董卓死后,如果王允重用这两个人,就没有三国了
东汉末,所有野心不小的军阀都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大将军何进.何进为了除掉宦官集团,请董卓进京,结果引狼入室.他临死前肯定肠子都悔青了. 但是董卓做了别人不敢做的事,废弘农王立汉献帝,摧毁刘氏皇权的同时 ...
-
三国:董卓死后,王允为什么拒绝西凉军投降?他在害怕什么?
公元192年,汉献帝初平三年,汉司徒王允联手吕布,一起干掉了霍乱朝政的董卓,共同夺得朝廷大权,王允"录尚书事,总朝政",且"允以布为(奋威)(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 ...
-
董卓死后,别人欢庆,此人长叹一声,立即被王允丢进监狱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书法艺术一直受到极高的重视.在三国时期,就出现了一位极为重要的书法家蔡邕,他的"飞白体"对后世影响非常大,曾经得到了"妙有绝伦,动合神功"的 ...
-
董卓死后,其帐下八大猛将结局如何?仅一人善终,吕布成丧家之犬
江东猛虎孙坚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评价,"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此乃是孙坚对董卓所做评价,意思就是说董卓行大逆不道之举,祸乱苍生.后来,18路诸侯联盟讨伐董卓,而孙坚便做了联军的先锋 ...
-
董卓死后,猛将吕布为何会打不过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等人?
董卓自率西凉军入京后,权倾朝野,祸乱朝政,擅费立帝.他祸国殃民的行径,激起了很多人的痛恨.于是,在公元192年,王允和吕布密谋把董卓给斩杀了. 那么,在董卓被杀后,他的部下李傕和郭汜反攻长安的时候,吕 ...
-
董卓死后,此人冒险替董卓收尸,不料立刻被吕布斩杀!
众所周知,董卓是汉末时期的一位极其残暴的军阀,犯下了种种恶行,如擅行废立.抢掠奸淫.挖掘东汉帝王陵墓以及火烧洛阳等等.正因如此,董卓成为众矢之的,关东军阀纷纷起兵. 然而,董卓最终并没有死于关东联军之 ...
-
董卓死后,李傕郭汜为什么不跟随吕布?
董卓被杀后,西凉军惊恐,诸将请求归附朝廷.表面上看,是王允不懂变通,坚决拒绝李傕郭汜请降,把他们逼到死路上,于是经过贾诩煽动,就叛乱起来.李傕郭汜是凉州人,吕布是并州人,大家根本不是一路.古代人地域排 ...
-
《天下无谋之秘卷八书》 全8册,读史明理,通晓古今!
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 培根 中华上下五千年,前人汇聚的知识财富何止千万,浩如星海的知识中,我们又有多少是可以真正运用?在历史上,对中国的智慧.谋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