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分享:烟锅之痛

导语:本文的另一标题是《临床救误记》。不知道有人统计过没有,现在临床中有多少误治?国外有人统计过,医生罢工85天,死亡率降低50%。如果以这个统计为依据,那么至少有50%的人死于误治。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据!误治的原因在哪?一是医术本身的错误,二是医生学艺不精。下面就是一个学艺不精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末流郎中年轻时自从先后被敲了两次烟锅后,终于由误治到正治了,而且影响到他的一生……那么,又有谁来敲那些让50%的人误治的医生们几烟锅呢?

版权所有,可转载不可剽窃!

锅之痛

末流郎中

自古以来,几乎所有的医家都有过临床失误的情况,尤其初涉杏林和庸医失手误治的情况可能更多。

我学伤寒,第一个会用的方子是小柴胡汤。因为常有成功,临证时颇多使用。

记得大概1996年春天吧,某朋友的哥哥重感冒,邀我治疗。

当时切脉,沉紧有力,脸红,舌苔薄黄而润,人恶风寒,发烧咳嗽。

当时自以为小有名气,放胆开了个小柴胡汤,回到家里跟父亲说情况,不妙,他那个旱烟杆对着我的右手就是重重一下。那个痛,至今难忘。

父亲严斥:脉沉紧,面有热色,恶风寒,无汗,这是什么病呢?这是太少两感。你真是想当然,一个小柴胡汤能万能吗?

我当时羞惭之极。父亲又说,非常简单,这是一个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这个麻黄是开太阳之表的,这个附子是温少阴之里的。它温少阴并助太阳之开……那细辛的作用呢?我问。父亲说,细辛功用有三:一、搜剔寒饮。没有寒饮挡路,附片之力就能够帮到麻黄的开表作用。第二呢,细辛一苗直上,能启微阳上达霄汉,直可助麻黄之力;同时它本身辛香走窜,也有开表之力。你查《医宗金鉴》里的碧云散,其中就有细辛。我依命检索,果然。父亲接着说,第三呢,细辛长于搜剔,前辈医家说,破顽痰老积,唯麻黄、砒霜,其实并未说完,麻黄不得细辛,不入巢窠,砒霜不得鳖甲,无力深入。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不独助麻黄发表,也帮助麻黄入巢窠破肺中顽痰。

听至此处,始知麻黄附子细辛汤之理也。

复诊时,乃处麻黄附子细辛汤。归家述说经过,右手背又挨一烟锅,奇痛。

又问父亲,错在何处?父亲说,本太少两感之证,被你误用少阳之方,药力未及,不能达太阳之表,而阳气根底尚虚,无力往外推荡。这就成了外证为太阳、少阳,内证在少阴。你用麻黄附子细辛,遗漏少阳一关,少阳不枢,太阳不开,强力推荡,表气虚矣。

此人目前当有无汗之太阳证,病又见少阳,而根底在少阴。你明日当再去治之。

是夜无眠,思量反复。外见太阳无汗和少阳,内见少阴虚,反复用药又致其精亏,如之奈何?

凌晨三点起床翻书。读到宋本伤寒146条,始知这般之太阳无汗,乃津亏不能和营卫而不得汗出解外,少阳病拿实也,又虑及少阴虚精气亏,乃处下方:

柴胡30g  黄芩12g  法夏15g  党参15g  炙甘草  红枣12个(破)  生姜20g  桂枝15g  白芍18g  细辛6g  干姜15g  五味子8g  枸杞子30g  明附片20g(单包久泡并单独煎二小时)

三剂。将息如桂枝法。后果愈也。

回家禀告,父亲平静如水,未置可否。

三年后,母亲告诉我,父亲是满意的。

末流郎中曰:微小之疾反复折腾,余之不足甚矣,幸先君之明之严格,才得有小进步,多年来,烟锅之痛未敢忘记。某虽不才,但遇事认真对待,不敢丝毫马虎,此得益于先君之苦心教导。故家有严父,远胜豪门银钱万千。谨此记之。


本公众号历史消息查阅方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