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品读包拯绝品诗一首
对于中国人来说,怕没有几个人不知道包拯—包青天的。在很多戏剧作品中我们都能够看到:身着官服、头戴乌纱的包公威然肃穆地端坐于正堂之上,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侍立两旁,那一字排开的龙头、虎头、和狗头铡刀依然放着寒光。很多的文学作品也都把他描写得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可以说,在所有的照顾古代英雄人物中,包拯是最受人崇拜的。而中国人崇拜包拯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没有法制,老百姓总是处在弱势地位,总是希望在他们有委屈的时候,有一个刚正的人给他们出出气,或者是找一个青天大老爷来寄托自己。
我在这里不是研究包拯的治国护民的思想,而是想把他的一首诗(据说包拯留下来的诗仅此一首)拿出来品评,或许我们通过这首诗也能够看到包拯思想的一斑。
包拯的诗是这样的: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悲。
史册有遗训,无贻来着羞。
诗的大概意思是,清心是治国的根本,正直是做人的大道。只要你是一棵参天之木,最后总会成为国家的栋梁。而好钢是不能用在做鱼钩那样的小用途的。仓库里粮食多了老鼠就会高兴,草原上荒芜了,兔子和狐狸也会发愁没有吃的。古代的典籍中已经有很多的教训了,作为我们千万不要成为被历史嘲弄的人。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包拯的为官之道和做人的原则。他始终相信,一个清官,一个为老百姓做主的官,就会被人拥戴,就会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你不论是作官还是为民,都要把握基本的原则,就是要正直,不要有邪恶之心。为人要光明磊落。这跟孔子的“君子坦荡荡”的思想是一样的,也说明包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包拯还坚信,一个人只要有了报国的思想,且有报国的才能,最终会有所成就,即“秀干终成栋”。当然,一个人要有远大的抱负,精钢要用到该用的地方,不是做鱼钩那样的小玩意的。只要有远大的抱负才能有大的作为。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悲”句历来有很多的解释,我认为包大人是说,不要把财物都积聚在国家的仓库里,那样可能回纵容贪污腐化,而民间没了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老百姓就会发愁,就有有人可能因为不惧死而造反。
最后,包拯告戒人们,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不要成为给历史留下笑柄的人。正如他在遗嘱中所讲: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昭后世。
遗嘱中清晰的表明包拯出仕的宣言及流世的家训,这样一个封建官吏,能在那样的封建时代一生恪守这样的为官做人的准则,受到历代人们的感戴和赞颂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包拯的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为民做主的清官,为国尽事的忠臣的思想脉络。也提醒我们每个人,不管你干什么,都要把握人生的尺度,控制自己的欲望,于己所为,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让我们再重复一遍包拯的诗: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悲。
史册有遗训,无贻来着羞。
在大殿的墙壁上有一首包拯在任端州知州时写的一首诗。诗曰: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悲。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看到这首诗,我就不想再看别的了,因为包拯的全部思想已经融会到这里了。我找了纸笔,记录下来,背了下来。倒不是说自己也照着这个办,不过是没事的时候反省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