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豁达的一首词:半生凋零,却被歌伎点化,写下此词千古流传
苏轼一生留下的诗词,数不胜数。
很多都已经成为了千古名篇。
但是如果轮到诗词后面的故事,有一首《定风波》,还是颇为传奇。

这首诗中出现了的名句,其实不是苏轼想出来的,而是一位叫做柔奴的歌妓说出来的。
苏轼听了之后,感觉感慨不已,仿佛被点化了一样,于是挥笔,一下子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的诗词。
故事要从苏轼人生的转折开始说起。
苏轼辉煌的人生,从'乌台诗案'开始,发生了急剧的转折。
他从一个光芒万丈的才子,变成了一个屡屡被贬的失意之人。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也因为受到使苏轼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
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
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王巩终于有机会从岭南回来,歌妓柔奴也一直不离不弃的跟随着他。
苏轼和王巩两个人一别经年,不由得一番痛饮,诉说着藏在心中的思念之情。
苏轼本以为在那种南疆偏僻的小地方,王巩只怕早已是憔悴沧桑的模样,没想到王巩依然丰神俊朗,比五年之前相见时还要神采奕奕,
期间,王巩歌妓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
苏轼到他们被贬去的广南风土,柔奴微微一笑,倒是颇为豁达的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闻言之后,立刻写下了这首词:
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这里指的就是朋友王定国。
连上天也如此怜惜他,人生漫漫长途,赠予了他柔美聪慧的佳人(指寓娘)与之相伴。
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寓娘跟随着王巩,从遥远的地方归来,这么多年不但没有年老色衰,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
我问道:'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
寓娘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一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打动了不知道多少人。
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种桃杏》中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语。
但是相对比而言,还是苏轼的这句,更为传情动人。
人生难免有失意,但是只要自己能变换心态,能够心安的地方,何尝不是自己的故乡呢?

《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玛蒂尔德问里昂:'人生总是如此艰难吗,还是只有童年如此?'
'从来如此!'
人生一世实在够苦,生活不会因为一个人,或脆弱或坚强,或青春年少或年迈苍老而区别对待,每个人都是咬着牙往前走。
人生起起伏伏,难免失意,唯有用豁达的心态,才能应对世间的红尘变幻。
朋友,如果此时,你也处于自己人生中的失意状态,记得多读一读苏轼的这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不管人在何处,只要自己的心态平和了,就是自己的故乡。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
苏轼的一生,官没有做的多大,财富没有多少,但是他面对命运的这种豁达的态度,才是最值得我们体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