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祖师心法口诀

历代祖师心法口诀

今将古今,历代祖师,丹经道书,梵典中之口诀,一一指出,留与后人。而为后世学者之:破昏黑的照路灯,辨真伪的试金石。

太玄真人云:

父母生前一点灵,不灵只为结成形。

成形罩却光明种,放下依然彻底清。

空照禅师云:

这个分明个个同,能包天地运虚空。

我今直指真心地,空寂灵知是本宗。

自然居士云:

心如明镜连天净,性似寒潭止水同。

十二时中常觉照,休教昧了主人翁。

智觉禅师云:

菩萨从来不离真,自家昧了不相亲。

若能静坐回光照,便见生前旧主人。

三茅真君云:

灵台湛湛似冰壶,只许元神在里居。

若向此中留一物,岂能证道合清虚?

天然禅师云:

心本绝尘何用洗,身中无病岂求医。

欲知是佛非身处,明鉴高悬未照时。

主敬道人云:

未发之前心是性,已发之后性是心。

心性源头参不透,空从往迹费搜寻。

无心真人云:

妄念才兴神即迁,神过六贼乱心田。

心目既乱身无主,六道轮回在目前。

妙虚禅师云:

惺惺一个主人翁,寂然不动在灵宫。

但将此中无挂碍,天然本体自虚空。

太乙真人云:

一点圆明等太虚,只因念起结成躯。

若能放下回光照,依旧清虚一物无。

华严经颂云:

有数无数一切劫,菩萨了知即一念。

于此善入菩提行,常勤修习不退转。

海月禅师云:

六个门头一个关,五门不必更遮拦。

从他世事纷纷乱,堂上家尊镇日安。

水庵禅师云:

不起一念须弥山,待立当头着眼看。

拈一缕丝轻绊倒,家家门底透长安。

大沩智颂云:

真佛无为在我身,三呼三应太惺惺。

若人不悟原由者,尘劫茫茫认识神。

无垢子偈云:

五蕴山头一段空,同门出入不相逢。

无量劫来赁屋住,到头不识主人翁。

惟宽禅师云:

劝君学道莫贪求,万事无心道合头。

无心始体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也休。

志公和尚云:

顿悟心原开宝藏,隐显灵踪现真象。

独行独坐常巍巍,百亿化身无数量。

呆堂禅师云:

应无所住生其心,廓彻圆明处处真。

直下顶门开正眼,大千沙界现全身。

指玄篇云:

若得心空苦便无,有何生死有何拘。

一朝脱下胎州袄,作个逍遥大丈夫。

段真人云:

心内观心觅本心,心心俱绝见真心。

真心明彻通三界,外道天魔不敢侵。

张远霄云:

不生不灭本来真,无价夜光人不识。

凡夫虚度几千生,杂在矿中不能出。

薛道光云:

妙诀五千称道德,真诠三百颂阴符。

但得心中无一字,不参禅亦是工夫。

无垢子云:

学道先须识自心,自心深处最难寻。

若还寻到无寻处,方悟凡心即道心。

逍遥翁云:

扫除六贼净心基,荣辱悲欢事勿追。

专炁至柔窥内景,自然神室产摩尼。

弄丸集云:

天机奥妙难轻吐,颜氏如愚曾氏鲁。

问渠何处用工夫,只在不闻与不睹。

张三丰云:

真心浩浩无穷极,无限神仙从里出。

世人耽着小形骸,一颗玄珠迷不识。

解迷歌云:

若要真精无漏泄,须净灵台如朗月。

灵台不净神不清,昼夜工夫休断绝。

北塔祚云:

切忌随他不会他,大随此语播天涯。

真净性中方一念,早是千差与万差。

横川珙云:

洞水无缘会逆流,见他苦切故相救。

西来祖意实无意,妄想狂心歇便休。

草堂禅师云:

断臂觅心心不得,觅心无得始安心。

心安后夜雪庭际,满目瑶花无处寻。

佛国禅师云:

心心即佛佛心心,佛佛心心即佛心。

心佛悟来无一物,将军止渴望梅林。

华严经偈云:

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

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

宝积经颂云:

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清净名无垢。

至道鲜洁不受染,有解此者成大道。

圆悟禅师云:

佛佛道同同至道,心心真契契真心。

廓然透出威音外,地久天长海更深。

世奇首座云:

诸法空故我心空,我心空故诸法同。

诸法我心无别体,只在而今一念中。

张拙秀才云: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原来共一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中峰禅师云:

从来至道与心亲,学到无心道即真。

心道有无俱泯绝,大千世界一闲身。

张无梦云:

心在灵关身有主,气归元海寿无穷。

白沙先生云:

千休千处得,一念一生持。

彭鹤林云:

神室即是此灵台,中有长生不死胎。

永明延寿云:

有念即生死,无念即泥洹。

胡敬斋云:

无事时不教心空,有事时不教心乱。

道玄居士云:

一出便收来,既归须放下。

罗念庵云:

毋以妄念伐其心,母以客气伤元气。

莎衣道人云:

心要在腔子里,念不出总持门。

白乐天云:

自从苦学空门法,消尽平生种种心。

净业禅师云:

动不忘于观照,静不忘于止息。

韬光集云:

心在是、念亦在是;

动如斯、静也如斯。

冲妙云:

身不动而心自安,心不动而神自守。

徐无极云:

性从偏处克将去,心自放时收拾来。

佛印云:

一念动时皆是火,万缘寂处即生春。

陶宏景云:

修心要作长生客,炼性当如活死人。

无着禅师云:

明即明心空寂,见即见性无生。

华严经云:

若能谛观心不二,方见毗卢清净身。

华严颂云:

始从一念终成劫,悉依众生心想生。

马丹阳云:

若能常守弯弯窍,神自灵明气自充。

丘长春云:

当时一句师边得,默默垂帘仔细看。

慧日禅师云:

一念照了,一念之菩提也;

一念晏息,一念之涅槃也。

以上数语,皆成仙成佛作圣之要,入道入德之门也。昔阿难多闻总持积岁不登圣果,息缘返照,暂时即证无生。盖凡夫之心,终日趋外,愈远愈背。唯返照者,检情摄念,摄念安心,安心养神,养神归性。即魏伯阳所谓“金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是也。咦!炼矿成金得宝珍,炼情归性合天真。相逢此理交谈者,千万人中无一人。

(0)

相关推荐

  • 学山禅戒第六讲

    学山禅戒 第六讲 同学们,上午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助道规范. 会修行的人同样是走路,他知道一心一意地走路.走路也是修行的好时机.他会把自己的妄念拉回到脚下,安住当下.拉回到脚下的同时,也可以感受风,感受 ...

  • 青原拈偈-02 | 石头路滑

    青原系祖师公案拈偈 第二世  石头希迁 石头希迁禅师(700-790),唐代禅僧.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省高要县)人.于南宗惠能门下,受度为沙弥.惠能逝世时,他还没有受具足戒.后往吉州青原山静居寺, ...

  • 禅宗不度生与声闻不度生的区别

    我们经常看到禅师一个人清净自在,懒逸无为,不忙忙碌碌度众生.便会心生禅师所行是不是同于声闻阿罗汉人?禅师真的不度众生吗?禅师如何度众生?声闻人又是如何度众生?他们的境界有什么不同? 禅师所行是自证圣智 ...

  • 六祖悟道后,为何还要躲在猎人队伍中十五年?

    六祖慧能(也称惠能),是唐朝著名的佛教改革者,中国禅宗实际上的创始人 我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思想家.他虽然目不识丁,却在24岁时,以行者之身,成就佛道,因遭人追杀,被迫隐姓埋名15年,以待时机成熟出 ...

  • 安祥禅时代的来临

     安祥禅时代的来临 澄海 祖师禅.机锋禅,到了云门宗走到了顶峰,云门文偃禅师善用一字禅,犹如关公的那把刀,锋利无比,所谓当锋者靡. 你要有胆识,敢上禅堂面见云门文偃禅师,三言两语,烧水未滚的顷刻间,坐 ...

  • 中医把脉手把手教,最全动图展示并心法口诀

    都说中医把脉很玄乎,其实只要你了解中医把脉的原理,中医把脉是为了获取什么信息,你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惑. 中医号脉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中医自古便有号脉这一绝学.望, ...

  • 〖医品阁〗秘传舌诊心法口诀

    〖医品阁〗秘传舌诊心法口诀

  • 老子《道德经》真本 (历代祖师珍藏相传)

    天 台 經 幢 老子<道德经>真本 南梁:陶 弘 景 秘傳 大唐:司马承禎 刊正 混沌道人虔抄 土壤制电子版 前言 "万经之王"<道德经>(又名<老子 ...

  • 太极拳画圈心法口诀 ,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习练陈家太极拳,练拳首先要练圆: 左右手开如弓架,拇指行与胸中间: 上行面前一尺远,下行裆部空一拳: 以手领肘大圈转,小圈摧动在腰间: 切记腰需小圈走,左右45%度间: 再大要用步摧动,为保胯松永不变 ...

  • 炒股心法口诀(二):炒股非常有效的6条口诀,值得背起来! 很多老股民都有这样的体会,没有割肉,套牢,...

    很多老股民都有这样的体会,没有割肉,套牢,乃至血本无归的体验,就不能真正认识到股市的风险,不能真正学会炒股.所谓套牢指的是预期股价上涨,但买入股票后,股价却一路下跌,使买入股票的成本,已经高出目前可以 ...

  • 道家上层功法“天人合一”心法口诀俱全

    ​如何达到天人合一的高层境界,也是很多修行人追求的目标,天人合一 坐姿:端坐椅子的前三分之一,沉肩伸腰,含胸收腹,头微微前倾,下颌内收,两眼轻轻闭合,双手自然置于膝上,掌心向下,全身放松,气沉脚底. ...

  • 中医把脉手把手教,最全动图展示并心法口诀!

    都说中医把脉很玄乎,其实只要你了解中医把脉的原理,中医把脉是为了获取什么信息,你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惑. 中医号脉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中医自古便有号脉这一绝学.望, ...

  • 钢筋心法口诀总结汇总,经典!

    钢筋心法口诀总结汇总钢筋工程心法总诀 钢筋锚固插多深--重点弄清伸入点位置. 直弯机械三锚分--直锚,弯锚,机械锚.乘以直径哪类筋--上述两表左列,钢筋种类与直径,根据1,2行混凝土强度等级. 直锚不 ...

  • 中医把脉手把手教,附心法口诀,最全动图展示一目了然,建议收藏

    都说中医把脉很玄乎,其实只要你了解中医把脉的原理,中医把脉是为了获取什么信息,你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惑 中医号脉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中医自古便有号脉这一绝学.望,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