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火车上的中国人!

(0)

相关推荐

  • 火车笔记:晚点的Z236

    梁东方 Z236晚点了半个小时,所以检票的时候和周围其他的车次混在了一起.因为检票口上方显示屏上经常只显示正点上车的车次,对于晚点车次一般都是在最后才闪过.这样究竟什么时候开始检票就成了一个悬疑问题, ...

  • 王福春的镜头里,一定有你的回忆

    2021年3月13日上午 中国摄影家王福春 因病医治无效去世 享年79岁 他曾是一名普通的铁路职工,也是闻名遐迩的摄影大师.斯人已逝,那些被他定格在照片中的中国变迁.铁路印记.人间百态,永远留存. 1 ...

  • 火车笔记:从保定返回来的T55

    梁东方 常年往返于石家庄和保定之间,选择乘坐过很多趟列车,现在逐渐地相对固定下来.去的时候和回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一个时间:17:45.区别是去的时候一个小时十一分钟,回来的时候是一个小时十九分钟. 在 ...

  • 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旅途百态》——打哈欠

    摄影家不仅要前瞻未来,而且更要善于总结过去:做到前后呼应.远近对比.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一定是语言丰富,特征鲜明的. 1.柳州-贵阳 2006年 2.北京-柳州 2006年 3.北京-昆明 2009年 ...

  • 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旅途百态》——食(2)

    摄影家用第三只眼晴看世界,不单靠眼睛,更要透过心,有心处处是风景,无心视而不见.求美,求新,求变需要用心,更需要" 别有用心" ,才能拍出别出新裁的,不同寻常的佳作. 1- 深圳- ...

  • 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旅途百态》——食

    文学即人学.我理解纪实摄影也是人学,不拍人就没有意义了.用人类学的视角,用影像记录社会生活中的人,表现人性的情感,情绪,情趣,精神与灵魂.用影像传递人类信息,记录人类历史. 1- 昆明-北京 2009 ...

  • 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旅途百态》

    沙龙唯美摄影是减法,讲究光影形式美.纪实摄影是加法,光影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美,内容永远大于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但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 1-  柳州-南昌 2008年 2-  北京-成都 2 ...

  • 旧影:王福春的《火车上的中国人》

    泱泱大国,幅员辽阔.在中国的版图上,铁路运营里程达9万多公里.然而,面对人口众多的这一国情,铁路线的人均拥有量只有一根香烟那么长,中国铁路曾经有过难以承受年人口流动量达10亿人次的现实,买票难,乘车难 ...

  • 老照片看历史;绿皮火车上的中国人与大正时代的日本

    在中国客车空调化和中国铁路大提速之前,"老绿皮车"是中国铁路客车的标准涂装. "绿皮车"是中国铁路20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中国旅客列车的最具代表性的形象. ...

  • 拍摄在火车上的这些老照片,记录着中国人怎样的热爱与跨越时空的乡愁?

    苍岩风语 火车,是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更是一种难于忘怀的乡愁情结.它奔跑在铁轨上,风驰电掣,沿途的风景一闪而过.可是谁又会在这一闪而过的瞬间,用镜头拍摄下每一个归乡之人的瞬间表情 ...

  • 绿皮火车上的书店

    清晨4:30的闹钟准时响起,城市还在酣睡当中,晨光尚未穿透窗户,起床洗漱,然后离开酒店,打车去几公里外的火车站. 这是一趟5:53准时发车的绿皮火车,车次是7053次,四十多年了一直如此,从济南市区开 ...

  • 火车笔记:碗面何以成为火车上的标配饮食

    梁东方 不是谁公布过这一标配饮食,更不是有权威机构的什么认定,碗面之所以成为火车上的标配饮食仅仅就是出自大多数人的实践经验与观察观感.如果不在火车上冲一碗面,你就不能汇入特定环境下的普遍行为的入乡随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