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十四)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之不及与太过

在《金匮》里面提到甲子,什么是甲子?甲子夜半少阳起。古人在记录每一年每一天的时候,就是用天干和地支配合来记。天干有十个,地支有十二个。

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六十甲子干支表: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戍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戍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戍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戍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戍

癸亥

天干排完,地支挨到一起排,从甲子开始一直排到癸亥,又回到甲子,这样为一轮甲子,每一轮甲子为六十,所以,古代记年的时候,六十年为一个花甲子,就是按这个规律排下来的。

但是,为什么要这么排,这么来记时日呢?古代的年、月、日、时都是按这个来记录的,这是为什么?

实际上天干,主要是根据太阳,地支是根据月亮,这样来记录地球上日子的变化,所以,古代是用天干和地支来记时的,在古代说的年月日都是用天干和地支来说的,如甲子年,丙子月,丁辰日,己巳时,这样就知道了哪年哪月哪天哪个时辰。没有现在的19多少年20多少年,这是西方的记录,不是我们中国的,我们中国的就是天干和地支组合来记录的。

我们说的太过和不及,主要是指的阳气的太过和不及。主要是以阳气为标志。反过来,我们也可以用阴气来标识,但是,记法就与这阳气的记法就不一样了。

阳气不及与太过表:

应至而至

未至而至

至而不至

至而不去

至而太过

冬至

冬至甲子
天得温和

未得甲子
天因温和

以得甲子
天未温和

以得甲子
大寒不解

以得甲子
天温盛夏

因至而至,冬至甲子,天得温和,这是正常的,如果是没有到冬至甲子,天气却温和了,那就叫未至而至,如果已经到了冬至甲子,天气还没有温和,这叫至而不至,如果已经到了冬至甲子,天气还特殊的冷,大寒不解,这叫到不去,如果到了冬至甲子,天气却如盛夏五六月的酷热,这叫至而太过。

张仲景为什么要在《金匮要略》里讲这个呢,因为我们人体的很多病就是与节气相关的,所以,古人在讲疾病的时候,是一定要讲这一部分内容的,我们中医诊病望闻问切也要结合节气来诊病的,我们中医说的天人合一,也是包含了这些内容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