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军」|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

《沅水悠悠春意盎》 水墨 50x100cm
对水墨钟情的艺术家会有别样的感触,只要置身于笔墨纸砚的氛围中,其视听嗅触等感官即会被一种难以形容的惬意所控。有时只需即兴到位的第一笔墨色,便会产生某种既心向神往却又莫名疏离的心境体验。只要第一笔水性与墨性的笔道控制在生宣纸上显现出令人满意的视觉效果,随之而来的墨色笔道便会轻快地哼起歌来且舞蹈起来。此刻,生宣纸慷慨涵容有节制的“性情”笔道牵引着此起彼伏的墨色呈扩散状蔓延,直至相互渗透融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笔情墨趣之中——惟生宣纸才具备资格存留水墨间隙如梦如幻、浓淡相宜的“性情”笔痕。随着水与墨在生宣纸上奇妙地渗化,墨块墨色以舒缓展开的形式意蕴,牵引出直接诉诸视觉的语言系统,某些已固化为中国文化识别系统的词汇——纯粹、飘游、空灵、野逸、雅致乃至炫耀,即会在脑际中飘然升起,直达观念的畅想。

《品茗图》 水墨 68x136cm
中国的水墨画便是这样一个既自由又自律的独具纯粹品格的画种。它既让思想自由自在地跳跃,又具备洁身自好的特点,似是清心剂,起到息事宁神的作用。古代高人的水墨画逸品,似在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水墨画的力量和价值在于纯化了的“使我超越自我”。

《悠悠渔歌沅江起》 水墨 50x100cm
很早的时候,中国先民便看见了水流动的时间性与水墨思维的抽象化的维度。在先秦的哲学中,玄黑相异于五彩的观点被解释得很透彻。《抱朴子》云:“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眇昧乎其深也,故称微焉;绵邈乎其远也,故称妙焉。”玄“胞胎元一,范铸两仪,吐纳大始,鼓冶亿类”,且“增之不溢,挹之不匮”,“可与之水”。如此之角度描述玄黑的空间,尤如身处令人惊恐的宇宙。飘游于无始无终的幽邃深远的境界里,表明先民已具备了置于“俯瞰”高度捕捉事物奥秘的敏锐感受力和富于创造性的表达力。据此,我们理解了中国水墨画为什么会以一种笃信的精神性原则偏离感官世界“五色”之表象。独执黑色,即是以超感觉的方式深潜于事物的内部,在无垠的谜一般的空间里探寻种种奥秘,人的精神才会得到“使我超越自我”的升华。

《沅水情》 水墨 50x100cm
羊毫笔为中国的主要画具,游艺于水墨之间可生化出“阳刚”之美。对于柔性工具的嗜好,其间的文化意味亦体现着中国人的好恶观和欲望的方式,它喻示着只有在母体般的关照下,人类所有的欲望才能纯洁健康,服从社会的契约。因为,人类的一切创造均归于自然母体的原创。这便是中国文化的底蕴,任何雄性的、阳刚的、野性的意味均应融化在这种底蕴中。综上所述,我们对中国人的水墨情结及其精神原动力有了更深的感悟。

《爱莲颂》 水墨 136x136cm
对于中国水墨画,我的理解是:水墨画自肇始之时直至宋元明清均可视为“以柔制刚”或者“刚柔相济”的绘画,这种绘画的哲学基础是——人类应尊重自然母体及宇宙精神并力求与之和谐对话。从水墨画的文化底蕴来看现代水墨实验,视野将变得更为开阔。我以为“传统”应着眼于华夏先民“圣”的原创,中国绘画所讲究的“和”正源于那远古的时期,中国文化的优势在于“和”,而“和”亦体现着兼容性。孔子所强调的“和”、“礼”、“仁”,实则是颂扬先王之“美”,一切的分歧贵在达成协议。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和华夏民族的思维方式,也是现代艺术发展的基础。

《诚者自成》 水墨 50x50cm
从水墨宇宙观和母体自然之角度去观照水墨画的自由与自律,对现代水墨语言探索的自我确定便多了一份心态上的平静与安稳,远离了躁动与不安。我确信,水墨媒材能揭示我的心路历程。水墨画,并非由先民所创便“逻辑”性地规定了只能“代古人立言”。传统水墨画的文化规定更多地意味着对传统文化情境的依存关系,它或许与现代人的文化语境和视觉经验有矛盾,但是,新旧模式之间的融合所引发的亲和力与反亲和力的矛盾,反而突出了水墨画形式转换与拓展的诱惑力与价值。今天,我们虽然无法改变生存处境,但至少能够改造与丰富我们的语言。

《回眸》 水墨 68x68cm

《蕉荫茶悟图》 水墨 50x50cm

《看淡天下事》 水墨 50x50cm

《莲心茶韵》 水墨 68x68cm

《梦醒时分》 水墨 50x50cm

《难得壶图》 水墨 50x50cm

《思春》 水墨 50x50cm

《我思故我在》 水墨 50x50cm

《形居尘俗》 水墨 50x50cm

《友茶图》 水墨 50x50cm

《沅水渔歌》 水墨 68x68cm

《候品图》 水墨 68x136cm

《明心见性》 水墨 68x136cm

《竹荫茶悟图》 水墨 68x136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