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德俊介绍说,因为家道中落,现在族人已经四散,不少人移居巨港与雅加达谋生,如其堂兄钟德山(Tjoe ng Tek San)也很早在雅加达生活。今年56岁的钟德俊,19岁开始就长期在雅加达工作,取得雅加达的居民身份证(KTP),娶了一个雅加达的客籍女子吴玉兰为妻,儿女都在雅加达出生,现正在读大学。他说,现在自己也是来来回回文岛及雅加达两地。甚至她姑姑也告诉我们,她有一个哥哥Tjoeng Hian Su(译音:钟贤书),1950年就回国在广州读师范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连县教书,现在已经退休,前些年还回来探亲。这也令我想起,前些年我撰写过有关玛腰的博客,有一位署名:“玛腰后人”定居广州的31岁小伙子,还给我留言。估计他应该是玛腰家族的第七代吧。
仅存的古老陶瓷,多数是历代玛腰家里的日常用具,价值不高,许多残破瓷片也留下作纪念。
繁衍7代·史料无存“据他们介绍,钟阿添的家族至今繁衍了7代,钟阿添之后的第2代男丁是Tjoeng Fai Huin及Tjoeng Fai An,第3代是Tjoeng Sui Yan、Tjoeng Ki Chiung、Tjoeng Ki Yung,由Tjoeng Ki Yung又传到第4代Tjoeng Kim Tjong、Tjoeng Yuk Tjong,Tjoeng Kim Tjong的儿子第5代是Tjoeng Thai Sak、Tjoeng Yan Hin、Tjoeng Yan Ki(年少故去)、Tjoeng Hian Fu(钟德山父亲)、Tjoeng Hian Kui(钟德俊父亲)、Tjoeng Hian Su(译音:钟贤书,1950年回国),钟德俊是第6代,而像他儿子的第7代人,几乎都不在邦加生活。在安放钟氏祖宗牌位的大堂里,两边的墙上挂着很多老照片,有穿着清朝官服的钟阿添及夫人的巨像,更多的是各个年代的老照片,家族成员的红白喜事、生活照等,其中令钟德俊很感慨的是上世纪50-60年代,后人到玛腰的祖坟扫墓的照片,当时的坟墓修得很好,周围还有铁架子、铁丝网等,防止外人进入。他说,现在这些都被人拆掉偷卖,连墓碑也被推倒,坟地几乎被夷为平地。遗憾的是现在家族后人中,竟然无人有能力去修护祖坟。
玛腰源于广东蕉岭的钟氏家族族谱,一代又一代地供奉。
其实,散居印尼各地甚至海外的玛腰后裔,人数不少,而且经过数代的散枝开叶,集合起来也是一个很大的家族,印尼常用的Keluarga Besar 的称呼,对它最适合不过了。据悉,前几年曾经有家族组团回归,还在玛腰大厅里举行仪式,文岛的Camat(镇长)还发表讲话,勉励有加。问题是怎样通过固定的形式与制度,将玛腰家族文化的势头,发扬光大,使之一代一代相传。我们问钟德俊,唐山大木箱子里,装着什么家传宝贝,他打开给我们看,都是一些残破的古董、青花瓶、碗碟残片,这些老物件其实是可以拼凑时光的碎片,令人不堪怀旧。他说小时候还没分家,那些青花大瓶子摆在大堂墙壁四周,古董碗碟多得很。上世纪70年代,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及雅加达的商人来收购,很便宜就卖掉。他又从房间里拿出一些碗碟,属于过去的生活用品,有光绪的斗彩碗等,都是不太值钱的东西,也打算留下来做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