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街
老街
这条街确实已经很老了。
有多老呢?大概得把我的年龄,再乘上十,可能都不及它的二分之一。总而言之,这就是条老街。
我很小的时候,并不是住在这个地方,那是一个很远很偏僻的小镇吧。依稀记得那时,屋子后面栽了无数的栀子花与玫瑰,春夏季节,花丛中总有蝴蝶和蜜蜂飞来飞去,我身上总会被蜜蜂“亲”那么一两口。
也许是四五岁的时候,再搬到这个地方的吧。
街老,也小。两栋楼之间的距离不超过五米。有时候随便往门外泼一盆水,就溅到了对面人家的门前。屋子的采光效果自然也不好,即使是在盛夏时节的正午时分,也只有那么丁点儿的光线,需得打开大门,才能让阳光照进来。除非是大晴天,否则衣服是很难当天就干的。屋子的后墙上,爬满了密密麻麻的爬山虎,绿油油的叶子看上去生机勃勃的。这种植物,生命力总是异常的强。
沿着门前的小街走,再到尽头右拐,能看到一个老人摆的小地摊。卖的种类也比较丰富,除了一些串珠、小香水、干花之类的,还有老人自制的小布鞋。多是小老虎的款式,质量也好,价格也实惠,很是得那些我母亲的欢心。女孩儿们除了对那些零碎的小饰品爱不释手外,也爱老人卖的胭脂。那小小的磁盒里,散着悠悠的花香,很惹人喜爱。记得曾与朋友买过一副小小的耳夹,当时觉得很好看,后来用上才知道,夹得耳朵很疼,心里于是有了一种恐惧感,以至于后来我在看见班上同学戴的耳钉,背上就会起一小层的冷汗,耳根也隐隐作痛。
再往前走,就能看到门口总是立着一把小椅子的人家,总是有位老奶奶坐在那椅子上,咿咿呀呀地唱着什么,仔细听去,好像是几句《牡丹亭》的段子。听说她旧时,是戏团子里最火的角儿,生的极为俊俏,唱腔也是温柔圆润。扮的崔莺莺也是当年多少“张生”的梦中情人呵!可是,“崔莺莺”只有一个,张生也只有一位。戏团里的那个扮演张生的公子,那年的人们说他俩的婚姻啊,可是云朵配上了云朵,花儿配上了花儿。
可是,你听过最初版的《西厢记》吗?张生是负了崔莺莺的,高中之后,转身去当了宰相家的金龟婿。其中内情,我并不知多少。只是听她唱那《牡丹亭》中,“姹紫嫣红”那句,声调沙哑,凄婉连绵。
出了巷子,便是大街。记忆中的它总是坑坑洼洼的路面,周围有不少书店,如今生意并不好。开店的,多是以收房租为生的女人,并不在意收入多少。夏日午后,坐在店口,抱着一只橘色的胖猫,打着哈欠,听着收音机里模糊地放着一首《第三十八年夏至》。
如今的我就站在这里,往日的喧闹似乎还在。我静静地听着,听老街诉说着过去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