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邓铁涛辨证治疗冠心病经验 二、一味单方治愈腰痛(腰肌劳损)医案 三、治疗痤疮,必须知道的...
一、国医大师邓铁涛辨证治疗冠心病经验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攻补兼施、攻多补少、攻少补多,宜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处理,切忌一攻到底或只识补虚而忽视疏导痰瘀。
辨证论治
心阳虚
一般用温胆汤加党参:竹茹10克、枳壳5克、橘红5克、法半夏10克、茯苓15克、党参15克、甘草5克。
此方对于期前收缩而舌苔白厚、脉结者,有较好的效果。
若心阳虚而兼瘀者,用四君子汤加失笑散2~5克顿服;若阳虚而心动过缓者,用补中益气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若阳气虚,四肢厥冷,脉微细或脉微欲绝者,选用独参汤、参附汤或四逆加人参汤(参用吉林参、高丽参与西洋参),选加除痰和祛瘀药。
心阴虚
一般用生脉散为主方:太子参18克、麦冬9克、五味子9克。
心动过速者,加玉竹、柏子仁、丹参;期前收缩脉促者,加珍珠层粉2克冲服;心阴虚兼痰者,加栝蒌、薤白;兼瘀者,酌加桃仁、红花或三七末 2 克冲服。
阴阳两虚
用温胆汤合生脉散或四君子汤合生脉散,或用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10克、党参15克、生地15克、阿胶6克、桂枝10克、麦冬9克、火麻仁10克、大枣4枚、生姜3片。
凡舌苔厚浊或腻者,不宜用炙甘草汤。
兼痰兼瘀
痰证为主的可于温胆汤中酌加胆星、远志或栝蒌、薤白之类,并按心阳虚、心阴虚加减用药;阴虚者可去法夏加花粉。
瘀证为主,可用蒲黄、五灵脂、川芎、丹参、三七之属为主,并加入补益心阴心阳之药。
血压或血脂高
兼血压高者,于方中选加草决明、代赭石、钩藤、牛膝之属;若气虚甚之高血压宜重用黄芪30克
血脂高者,于方中选加草决明、山楂、首乌、布渣叶之属;若舌苔厚浊者宜加用一些除痰湿之药。
但无论血压高或血脂高,治疗之关键仍在于辨证论治。
急性心肌梗塞
①急性心肌梗塞多数病例都有较剧烈的心绞痛,故通脉止痛是抢救的首要步骤:一般可用冠心苏合丸1~2枚即嚼服;若阴虚或有内热者不宜用苏合丸,可用人工牛黄、冰片各0.4克,麝香0.2克,同研末含服。
②参芎汤:党参24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丹参18克、川芎18克、红花10克、陈皮2克,水煎服。若舌苔厚浊或为兼痰盛者,应加祛痰之药,如栝蒌、薤白、法夏等。
若神志模糊者,是痰迷心窍,宜加石菖蒲12克、远志6克,或安宫牛黄丸、至宝丹之类。
若心源性休克,需加用吉林参或高丽参10~18克,另炖服,并根据阴虚、阳虚加减用药;偏阴虚者,可用西洋参10~18克,另炖服。
冠心病用药物治疗只是一个方面,在药治同时或药治后,应注意饮食起居以及精神生活方面的卫生,即所谓起居以时,饮食有节,身心愉快等。此外坚持体育锻炼更是十分重要,体育锻炼宜采用柔和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之类),不宜刚劲的运动。年过60岁的患者,宜散步不宜跑步,慢跑亦非所宜。
文章内容参考邓铁涛教授《杂病论治》
二、一味单方治愈腰痛(腰肌劳损)医案
腰肌劳损是以腰部隐痛反复发作,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主要症状为腰或腰骶部疼痛,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时轻时重,缠绵不愈。
这种病例在农村以及城市农民工中发病率很高,其发病多与劳累过度、腰部扭伤、居住环境潮湿有关,本病治疗方法以补肾活血散寒止痛为主,一般效果都很好。本人单用肉桂治疗腰肌劳损数例,收到满意的效果。
柯某,男,42岁。腰部反复隐痛2年。患者两年来,腰部隐痛反复发作,劳累或天气变化时加重,休息后缓解,曾在医院进行相关检查,未见腰椎间盘突出。服用壮腰健肾丸后病情减轻,但未彻底治愈。就诊时面色黑,舌质暗淡,有瘀点,舌根部苔白厚。
诊断:腰痛(寒湿腰痛,血瘀腰痛)。
治疗:肉桂150g,研成极细粉,每次5g,白酒50ml冲服,每日3次。
疗效:患者服用3天后,腰痛大为减轻,150g肉桂粉尚未服完,病已康复。
按
肉桂色赤,入心经,走血分;其性热,助血行,逐瘀汤之意;其味先甘后辛,甘入脾胃,开胃健脾,从土治水,即肾着汤之意;药虽仅一味,却包含“身痛逐瘀汤合肾着汤”之意,故而对于寒湿夹血瘀所致腰肌劳损,确有疗效。 (《医间道》)
三、治疗痤疮,必须知道的8味主要药
痤疮在中医学中被称为“粉刺”“酒刺”“肺风粉刺”“面粉渣”“风刺”等。多发于青春期,其特点是颜面及胸背皮肤上发生针尖或米粒、豆粒大小的皮疹,或见“白头”、“黑头”,或为脓疮、结节、囊肿,因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甚至造成疤痕,色素沉着而损害面容。
中医认为痤疮多因体血热偏盛,加之饮食不节,脾胃蕴湿积热,或外邪侵袭,熏蒸肌肤而致,久则气血凝滞或痰瘀互结,致粟疹累累。
抗痤疮常用中药主要有丹参、黄芩、黄柏、大黄、硫磺、蒲公英、茵陈、栀子、大青叶、龙胆草、紫草等。其中活血类丹参及清热类黄芩、黄柏应用较多,外用硫磺较为常用。
现将常用的抗痤疮中药和配方总结如下:
01
丹参
丹参具有活血化瘀、抗炎、抗皱、减肥、保湿的功效。丹参含有的丹参酮对痤疮杆菌高度敏感,并有温和的雌激素样作用,可对抗雄激素,有抗炎作用,为治疗痤疮的活性成分,丹参酚酸有美白、抗衰老作用。丹参提取物通过抑制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促进凋亡、抑制转化生长因子TGF-B1的分泌及胶原合成,而发挥抗瘢痕的作用,可使瘢痕软化,厚度变小。
应用:
外治:可用25%的丹参酮霜,或用丹参饮片煎水熏洗;
内服方:
①五参丸《普济方》,人参、丹参各3g,沙参、苦参、玄参各30g,上药共研细末,用胡桃仁15g,捣碎为丸,如梧桐子大,储瓶备用。口服,每服30丸,茶汤送下,每日3次,饭后服。坚持用治疗痤疮效果明显。
②丹参15g,桑白皮、黄芩、生栀子、牡丹皮、赤芍各12g,连翘9g,生甘草3g,大黄(后下)6g,水煎服,每日一剂,可祛面上痤疮。
02
黄芩
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作用,有抗粉刺、防晒、保湿、抗皱及抗衰老美容功效。黄芩根中含有的黄芩苷、黄芩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可清除超氧自由基,有抗菌、抗炎作用,可治疗痤疮。
应用:
外治方:
①四黄洗剂(《经验方》),大黄、黄芩、黄连各50g,硫磺15g。将硫磺先用75%的乙醇溶解,将余药共研细末,上药共入500ml蒸馏水中摇匀,密封,7日后备用。以棉签蘸药外擦患处,每日4~6次。可清热消炎,治面上痤疮。
②添容丸《石室秘录》。以黄芩、轻粉、白芷、白附子、防风各5g,为细末,蜜调为丸,于每日洗面时,擦数遍,再洗再擦。本方含轻粉不可加热,加热有毒。用3~5日即可,不可久用。
内服方:肺经风热,痤疮初起。用黄芩配防风、连翘、薄荷、川芎,赤芍等,如黄芩清肺饮(《外科正宗》卷四)。
03
黄柏
黄柏具有清热燥湿,坚肾益阴,解毒,疗痤疮、保湿、抗衰老的功效。黄皮树树皮中主要含有小檗碱、木兰花碱、黄柏碱、掌叶防己碱等多种生物碱及内酯、甾醇等。小檗碱有抗菌、抗炎作用可治疗粉刺。
应用:
①痤疮:红肿结节,脓疱,炎症反应明显者。孙仙少女膏(《鲁府禁方》),用黄柏皮9g,土瓜根9g,大枣7个,同研细为膏,早起化汤洗面。内热之象明显者,亦可用黄柏配清热凉血等药物内服。
②粉刺,酒渣鼻:三黄苦参膏(《宫廷秘方》),黄柏、黄芩、大黄、苦参各20g,水煎,外洗,有清热止痒收涩之功。
04
大黄
大黄具有泄热毒、破积滞、通便、减肥、防晒、抗皮肤老化、治疗痤疮的功效。大黄含有的大黄酚、大黄素等大黄蒽醌衍生物可抗炎、抗菌、抗病毒,还能改善微循环,有治疗痤疮作用,也是防晒、减肥的活性成分。
应用:
外治:用颠倒散(《医宗金鉴》)(大黄、硫磺各等份),研细末外敷。
05
硫磺
硫磺具有杀虫、止痒、壮阳、通便、疗痤生发功效。硫磺在皮肤分泌物的作用下生成硫化物,使皮肤软化并有杀菌、抗炎作用,升华硫则可溶解角质、软化表皮,均可治疗痤疮。
应用:
酒渣鼻:粉刺方(《太平圣惠方》),硫磺(细研)15g,蜗牛壳15g,木香15g,杏仁(研如膏)15g,朱粉15g,捣罗为末,研令匀,以腊月面脂调如稀膏,每夜欲卧时,以淡浆水洗面,拭干,以药涂患处,翌晨即以温水洗之。治面上粉刺令悦泽。
06
栀子
栀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清利湿热,保湿、抗衰老、治疗痤疮的功效。主要成分含有环烯醚萜苷、绿原酸和熊果酸等。环烯醚萜苷类成分有清热解毒、杀菌、抗炎的作用。
应用:
粉刺:枇杷清肺饮加减,用栀子、桑白皮、枇杷叶、连翘、赤芍各9g,黄芩、牡丹皮、红花、凌霄花各6g,生地、金银花、冬瓜仁各12g,水煎服,治疗痤疮效果较好。
07
大青叶
大青叶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杀菌,祛斑的功效。大青叶含有的靛苷有抑菌、抗炎作用,是治疗痤疮的主要活性成分。
应用:
①痤疮:消痤方,大青叶20g,紫花地丁20g,白鲜皮20g,丹皮20g,生地20g,赤芍20g,刺蒺藜15g,地肤子15g,白芷15g,皂角刺12g,水煎服,两天一剂,一日三次,服用两天后中药渣煎水外洗患处,每天1~2次,6天为一个疗程。痤疮感染,炎症明显。常与升麻、玄参、银花等同用。
②防治各种皮肤感染,如疔、痱:以大青叶鲜品30g,水煎服,每日1剂。大青叶适量,水煎浓汁,加薄荷油适量,洗患处,每日2~3次。
08
紫草
紫草具有凉血活血,退斑消疮,解毒透疹,抗衰老、治疗痤疮的功效。所含紫草素可减缓皮肤的角质化,改善角质层状态,有抑菌、抗炎作用。
应用:
消痤汤,紫草、皂刺、当归、白芍、薏苡仁、栀子、黄芩各10g,生地20g,蒲黄30g,连翘、金银花各1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一剂。(文/孙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