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一样,我们都无罪,我们都在爱中

我们都一样,我们都在爱中

一份体验分享出去的时候,所有人都可以拥有。

无论你是一份悲伤的体验,然后在那一刻和人产生一种共鸣;或者你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大家都可以分享这种快乐。这就好像快乐的分享会变成两份,而悲伤的分享呢,却会稀释它。这种我们都一样的感觉,其实是非常美妙的。可是,我们绝大部分人,宁可选择那个我们不一样的路,然后选择那个特殊性,而不愿意选择这种普同性。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特殊性会让人感觉更有存在感。

在前面我们讲到,特殊性会让人觉得生命比较有意义,虽然很孤独。就算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哪怕我不是特别优秀、特别好。那实在不行,我特别惨,也可以;或者特别坏,也可以。因为当你特别的时候,你会更容易被关注到。这就像一个家庭,如果有好几个孩子的话,那多半会有一个看上去特别调皮或者特别叛逆的。而且,通常这个孩子他的排行在中间。

因为一般家庭里面的老大,他是头一个孩子,所以他本身就会得到非常多的关注。在这之后,如果在他之后再有孩子生出来和他比较之下,那么老大肯定是那个看上去特别厉害和特别能干以及会更能够承担责任的那个人。所以时间长了以后,老大就会用这种方式去吸引父母的关注和关心。那么一个家庭的老小,往往比其他孩子都更乖巧。因为他会发现,在这个家庭里面,属于自己的空间是比较有限的。因为在他之前,大家已经都有点划好地盘的意思,然后各有各的空间。而他是闯入这个空间的新来者。所以,一般老小都会更乖巧,更顺从,有的时候甚至用比较无能,需要被照顾来吸引这种关心。而排行在中间的就不一样了。

排行在中间的孩子呢,比能干比不过老大,比乖巧又比不过老小。所以通常他们会另辟蹊径,大多数时候会选择调皮和叛逆。否则的话,就会被父母忽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选择特殊性是因为如果我们选择普同性,那就意味着自我的消融。这就像一滴水融入了大海,和大海里的所有水看上去都一样。对我们而言,大海里的任何一滴水有区别吗?也许在表象上是有区别的,可是在本质上却没有区别。这种本质上没有区别的感觉,对自我是最大的威胁。

如果在本质上,你的父母生谁都一样,你的伴侣和谁结婚都一样,你的孩子被谁生都一样,你的老板雇佣谁都一样,你的朋友跟谁玩都一样,那你算什么呢?你的存在又算什么呢?所以自我是无法忍受这种最大的威胁。但是我们也要知道的是,如果不是你内心觉得自己比较差的话,你是不需要那个特殊性的。这就像上一讲所讲的人类的三大秘密的第一种。我们通常在内心深处会有那种不自觉的意识,认为自己是比较无能、比较无用的。这是跟我们,至少是在出生的时候那种感受有关的。

那种比较差的感觉很不好,所以特殊性就有点像是同样也不怎么好用的一块遮羞布。它可以遮住那个更不好的感觉,有这块遮羞布总好过没有。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自己也非常纠结于一个问题,也为此很痛苦。当然我也会看到其他个案,有不少个案也会纠结,在他们表象问题的深处,其实也会纠结这个问题。那就是我如何能够得到母亲对我的承认?我如何能做到让母亲肯定我的生命是有意义的?

听起来这是一个非常荒谬的问题,但是你可以想想看:我们做的很多事情是不是在内心深处,我们是渴望自己的父母对自己有认同的?甚至有的时候,也许全世界都对你认同了,也比不上你的父母对你说一声,“啊,你做得真好!我为你自豪!”那么当我的母亲没有给我这种肯定的时候,我会感觉她爱我,并非因为我是我这个人,并非因为我的自我还不错,仅仅是因为她生了我而已。那换做她生了别人,她也会爱呀,因为她是很有母性的。但是,她爱我,她却并不认同我,并不喜欢我。可以说,她给予我的母爱算作是普同性范畴内的。但她喜欢我,才是对我特殊性的肯定。

如果她不喜欢我,我的至亲都不能够肯定我活着的意义。那么就算别人能够肯定我活着的意义,我活着似乎仍然是无意义的。就像我刚才说的,其实来到咨询室的很多个案,他们在内心深处都有这种深层的信念,就是渴望被生命中最重要的他人承认和肯定。那上一讲曾经提到过的心理学家欧文亚隆,他就曾经写过一本书,名字叫《妈妈及生命的意义》。整本书讲的都是妈妈这个特殊的角色,对于我们生命的影响。

我们生命中第一次对特殊性的追求对象其实就是我们的母亲。也因此在心理学中,母婴关系是被研究最多的一种关系。同样也会被诸多的心理流派认为,它是一种可以持续一生、影响一生的关系。甚至像欧文亚隆这样的大师,他在八十多岁的时候,他还会梦见自己的妈妈,然后梦见妈妈是如何责骂他。那么在母婴关系的基础上,可以说其他的各种关系都是在这个基础上的种种变形。如果在这个关系上,我们就在孜孜不倦的追求着特殊性的话,那么对其他关系,我们也同样放弃不了特殊性。

然而在追求特殊性的过程中,必然会为我们带来三种非常不良的感受。

第一种是被剥夺感。那个感受就像是,本来我是可以拥有的,然而我却没有。像很多个案表达出来的就是,本来我不应该有一个很好很好的妈妈吗?但是为什么我妈妈就不像其他妈妈,或者我爸爸就不像其他爸爸那么好?或者是,那个东西,本来是我的,但后面却失去了。类似于在个案中如果有老大的话,有相当多人是感觉到妈妈生了弟弟妹妹以后,或者因为性别的不同或者因为排行的不同,原来给自己的母爱和父爱就失去了或者是少多了。

第二种是匮乏感。就是我其实是这个世界上特别特别惨的那一个,不管是我的内心有黑洞也好,或者是我在原生家庭里没有得到爱也好,或者是现在我跟我老公关系不好,全部的根源都是在于这个匮乏感。

第三种感觉,叫做孤独感。孤独感往往会感觉说,我其实挺好的,但是我这种特别好,特别优秀,却带来了一种我很难跟差于自己的人抱团取暖,我在这里高处不胜寒,连接不到其他人。所以,在这三种感觉的推动下我们会发现:特殊性固然给我们带来意义,但是它也是让我们感觉很痛苦的。

同时当我们追求特殊性的时候,我们所建立的关系也是特殊关系。为什么叫特殊关系呢?前面已经讲了,就是如果你爸妈生谁都一样,那就是一种普通关系,或者说普同的关系。但是,如果你爸妈生你和生别人不一样,那就是特殊关系。然而特殊关系带来的问题,我想大家都或多或少的经历过,那就是爱恨交加,有多爱就有多恨。因为你希望别人满足你那个特殊性,所以你需要占有她,才能得到足够的幸福。然而,即使是在占有的那个当下,你仍然是非常恐惧的,因为你知道,失去了就有多少痛苦。

当你在追求特殊性的时候,你爱自己是没有办法无条件的。你其实是在有条件的爱自己。那就是只有满足某个条件的时候,你才允许自己爱或者是被爱。只有你类似于特别优秀的时候,你才可以爱或者被爱;只有你特别惨的时候,你才可以爱或者被爱。因为你追求的是特殊性。那么,一定会面临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那个条件坍塌时,这个爱就会坍塌。而在你内心,你会一直恐惧着这种条件坍塌。

类似于如果我是因为我长得很漂亮、我的身材很好而被别人爱的话。那么当我不漂亮、身材不好的时候,是不是在我内心里就会认为说,我一定会失去这个爱。那如果别人是因为很聪明很能干,然后我才爱他的话。那么当他不聪明,不能干的时候我还爱他吗?当然还有一种看上去挺荒谬的,但是也挺常见的。就是我们有的时候会去爱那个无能的人,我们会去同情、怜悯,说是献爱心。那个被同情也好、被怜悯的人也好,他内心的信念很可能就是,如果我一旦有能力了,我就会失去这些爱,失去这些呵护和照顾,那我还是保持这种特殊的无能感好了。

另外,在追求特殊性的时候,我们是无法避免与他人比较的。他比较聪明,我比较笨;或者他比较邪恶,我比较善良;他比较有爱心,我比较冷漠。我们可以生发出无数多的比较,哪怕是一点点的细节。然而,只要产生比较,我们就会不可避免地怪罪别人或者怪罪自己。有的时候,我们会自责自己不够好,那么不够好哪里来的?当然是你比出来的。我们有的时候会怪罪别人不够好,或者怪罪别人太好让自己感到自卑,那说白了,都是比出来的。当发生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都会试图分清在这个事情里面谁该承担多少责任。

然而在比来比去的时候,究竟谁该承认百分之多少的责任,我想大家是很难发生共识的。因为任何事情的发生,所有人其实都负有责任。而这个责任是无法用比较、用数量来判定的。虽然我们有法院的存在,然后法院有的时候会判定一个数量,然而这个判定的数量,也并不是所有时候都能让各方满意的。我们其实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一种混沌而又有序的状态,就像蝴蝶扇了翅膀,却可以引发几千里外太平洋上的一场暴风。

然而,我们常常试图在这个整体里面割裂开来,试图把我们固定在某一个位置上。当我们把自己的自我固定在这个位置上的时候,看上去好像我们的自我是存在的。然而当我不固定在这个位置上的时候,就好像自我是不存在的。这句话可能讲的有点抽象,大意就是当你认定自己是一个无能的人的时候,其实你在内心是有一种自恋感,有一种特殊感,因为你可以把别人都认为是有能力的。而在这个时候有能和无能是暂时被你的内心固定下来的。

但如果你承认自己既有能力又无能的时候,你的感觉会是什么呢?会感觉在这个世界上好像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位置。但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圆满的,在最早都是本质剧组,都是像一个圆一样的状态,我们同时拥有各种看上去相反的特质。只是在这之后,为了我们的存在感,我们把自己和他人分裂开,我们把自己和环境分裂开。在分裂开以后,我们又开始形成对分裂之后的判断。在判断之后,我们又开始对这种分裂的状态来定罪。到底你好?我好?你有罪?我有罪?

可是这种状态并不能让世界变得更好,这种状态也不能让内心变得更平安。这就有点像世界上年年都在进行着,正义力量对邪恶力量的斗争,或者是正义力量对恐怖主义的斗争。然而恐怖主义组织压下去一个,又冒出来一个新的。打死了一个头领,然后又冒出来一个新的。似乎无论是怎么样去镇压,他永远都存在。所以这种使用分裂或者割裂的状态,使用这种把自己特殊化或者把他人特殊化,把自己的组织特殊化或者把他人组织特殊化的方式是不利于我们的世界和平,也不利于我们内心平安的。

我有三句话可以送给大家,每当你在不平安,内心充满了负面情绪的时候,你可以试试去感受这三句话。试试感受是你对这三句话的抗拒才产生了当下不良的情绪。这三句话叫做:“我们都一样”,“我们都清白无辜”,“我们都在爱中”。无论你对别人也好,或者对自己也好有任何的定罪,都会让你的心感到不平安,都会让你的情绪产生一些痛苦的波动。然而我们知道那其实并不是真的。真相是:我们都一样,我们都无罪,我们都在爱中。这次的讲座时间已经到了,就让我在爱中与你们告别。然而这只是表象上的告别,在真相中我们在一起,永远在一起,永远在爱中在一起。

分享者:付衍清

> 厦门大学文学硕士、中科院心理学研究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情感专家,资深心理咨询师。

> 父母教育专家,小书房、教育在线等多家网站的特约教育专家。

>《厦门晚报》等报纸特约作家。

> 话剧演员,戏剧工作坊导演,常年带领长程戏剧治疗团体,父母成长团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