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有潘建伟,中国这一领域优势就不怕!因为我们有他…

作者:华人星光

来源:华人星光(ID:hrxg2020)

2020年,不同寻常的一年,

大国间一场竞赛悄然展开!

9月,

美国进行了量子密钥分发试验

10月,日本宣布,

将开始提供量子密钥分发平台。

而就在刚刚,

俄罗斯宣布成立国家量子实验室;

法国宣布启动量子生态系统创建,

英国宣布将用量子密钥构建安全网络
......
神秘的量子技术,
今年成为欧美争相研究的热门领域。
而你知道吗?
目前这一领域,我们中国世界第一!
但也有很多人担心,
欧美狂奔追赶下,
中国的优势还能保住吗?
不怕!因为我们中国有他!
因为他,
世界第一颗量子实验卫星“墨子号”,
在中国发射成功;
因为他,
中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量子计算机!
他被称为“中国量子力学之父”,
“离诺贝尔最近的中国人”。
他,就是潘建伟。

1970年出生的潘建伟,

人生起点是在浙江东阳的一座小山村。

身为一个地道的农村娃,

他在不通路不通电的闭塞环境中长大。

如果不是双亲效仿“孟母三迁”,

咬牙付出全部积蓄搬往县城,

也许他的一生,

都将在大山黄土中默默度过。

建功立伟,“建伟”这个名字,

饱含了父母对他殷切的期盼。

初到县城,他的功课是班上垫底的,

尤其是物理数学,

山里来的他连电都没见过,

哪还能摸得清那些高深的公式真理?

但潘建伟与生俱来的不服气,

让他不甘心,一路发奋苦读,

哪里差就“啃”哪里,

物理、数学甚至英语,

他一门门追赶,进步神速,

尤其是物理方面,

冲进理学海洋的他,

从不懂到热爱,最后痴迷至深入灵魂。

17岁,

他敲开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大门!

在中科大,

他手边总有一本《爱因斯坦文集》。

也许从那时起,他不知不觉中,

就有了追随科学巨匠脚步的宏愿。

有一天,他在课堂上,

第一次接触到量子力学,

瞬间被瑰丽奇异的微观世界吸引。

在那个年代,

寒冷贫瘠的神州大地尚未复苏,

生活的艰辛让许多人发出,

“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戏谈,

可潘建伟却坚定了自己走向科学的脚步。

1993年,量子领域春风吹遍了欧美,

美国研究人员提出了量子通信理论,

欧盟、日本也都开始集中力量研究,

唯有我国,

因人才匮乏,追赶得十分辛苦。

直到潘建伟横空出世。

1996年,

潘建伟来到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

攻读博士,

泰斗级导师安东·塞林格问他:

“年轻人,你的目标是什么?”

他不假思索:

“我想要在中国,

建一个世界领先的量子物理实验室。”

这一句,

不光饱含一位年轻的科技学者,

对量子科技的热爱,

更意味着一个中国青年,

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开疆拓土的决心!

仅仅一年之后,
潘建伟的论文“实验量子隐形传态”,
就被《科学》杂志评为,
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

还和“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一起,

被《自然》杂志选为:

“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

接着,

他参与的“量子态隐形传输”项目,

获得重大突破,

这一实验被学术界公认为,

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开山之作。

学界为此轰动一时。

这一年,他才27岁,

量子江湖,

从此有了他风起云涌的传奇!

如此年轻,又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欧美各国纷纷给他抛来橄榄枝,

可潘建伟却做了意想不到的决定:

回到贫瘠的祖国。

他说:“我从未想过要在国外呆下去。

因为我看过一部讲述两弹一星的片子,

一位老先生叫郭永怀,
他因为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了,
但是后来发现,
他和他的勤务员紧紧抱在一起,
尸体都烧焦了,是为了什么呢?
原来他为了保护在基地带回来的数据,
我当时看到真的是泪流满面,
我说一定要回去为国家做点事情!”
很多人担心他回去,
没有好的科研条件,
当时中国,
连一个像样的量子实验室都没有,
而且量子信息技术备受质疑,
甚至被打上“伪科学”标签,
潘建伟这样一个留在国外,
必前途无量的天才,
会不会就此埋没?
然而赤子归国,无畏滔天巨浪!
2001年,潘建伟克服重重困难,
终于在中科大组建了,
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实验室。
接着,他当了七年的“搬运工”,
上演了“乾坤大挪移”,

一点点将海德堡大学的实验室,

搬回中国科大,

“搬家清单”足足列了120页,

大到激光器,小到12毫米的镜片,

全部搬回了国内!

当时一家德国媒体采访潘建伟,

问他:“为什么回去?”

他回答说:

“我们热爱科学,但我们更爱祖国。”

他的回归,

并没有像一些人担忧的那样,

会因科研没有钱而苦于无处施展,

反而就在国内量子力学,

这片荒芜而贫瘠的土地上,

潘建伟耕耘出了震惊学界的成就!

2006年,

全世界只有三家科研小组,

实现了“诱骗态”量子密钥分发实验:

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欧洲慕尼黑维也纳大学联合小组,

还有后来居上的中国潘建伟小组!

量子通信走向应用的大门,

被他们推开了!

2008年,

潘建伟科研团队成功组建了,

世界上第一个

3节点链状光量子电话网;

2009年,

潘建伟团队建成了,

世界上第一个,

全通型量子通信网络原型。

量子领域,我们本是最落后的,

可是最终,

我们跑赢了日本、

跑赢了欧洲、

跑赢了美国!

数次创造世界第一的潘建伟团队,

又有了一个更大胆的目标:

制造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当潘建伟说要做卫星项目的时候,

该领域一位非常有名的国家专家,

对此嗤之以鼻,

悲观地说:“这个事情第一个做不成,

第二万一有一线希望能做成的话,

只怕我已经死了。”

因为量子卫星“前无古人”,

所以这位国际权威不信,

连美国都做不出的东西,

你们中国能做的出?

“前无古人”难道就等于做不成?

潘建伟不信这个邪,

唯一能打破质疑的,就是实力!

从2011年起,

中国启动了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项目,

首席科学家、领头人,

正是潘建伟!

此后五年,

在黑暗中艰难摸索的五年,

在质疑和碰壁中不断前行的五年,

潘建伟团队,

以难以想象的执着和坚持,

打破了这“前无古人”的桎梏!

2016年8月,我国自主研制的,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成功发射升空,

世界第一个天地一体化量子实验体系,

大功告成!

这下,全世界的目光都直了,

外媒称:“沉寂千年的中国,

誓回文明创新之巅。”

中国,用了短短的16年,
在量子通信领域雄踞领先地位!
潘建伟,
从此被誉为“中国的量子力学之父”,
回想起五年前,他掩藏不住笑意说:

“那位专家现在还活得好好的。”

41岁,潘建伟当选为院士后,
在国际的声望也达到高峰,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

潘建伟和同事们,

使整个中国牢牢地,

在量子计算的世界地图上,

占据了一席之地。”

美国《科学新闻》:

潘建伟在为提升量子力学基础问题,

迈进了关键一步,也将在未来,

量子计算机的研制中扮演重要角色。

“墨子号”飞过新疆南山观测站

曾在2005年,

潘建伟荣获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

这一奖项以19世纪

最伟大的光学家菲涅尔名字命名,

潘建伟,

是这一奖项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

曾被称为“离诺贝尔最近的中国人”。

12年后,菲涅尔奖的桂冠,
再度被中国人摘走,
这次的获奖者,
是潘建伟的得意门生陆朝阳。
陆朝阳,
是潘建伟给中国量子未来,
培育的一颗火种,

世界上第一台光量子计算机原型机,

就诞生在潘建伟和陆朝阳的实验室,

师徒二人,强强出手,

搅动世界量子学风云!

新时代,量子通信成为极其重要的“高地”,

假如战争爆发,

普通卫星一旦被挟持,窃密,

国家的信息安全网将毁于一旦。

但量子卫星,量子技术,

却可以彻底杜绝间谍窃听和破解!

所以进入2020年,

欧美纷纷在量子领域开始发力,

美国之后,

俄罗斯宣布成立国家量子实验室;

欧洲14个机构联合开发了,

欧洲第一台云量子计算机

法国宣布启动量子生态系统的创建,

英国宣布将用量子密钥构建安全网络,
日本正准备一个,
全球量子密码通信网络研究项目
......

而我们中国从未松懈,

在今年6月份,潘建伟带领下,

实现了天山脚下的无中继量子通信。

这场世界第一次跨越上千公里的量子对话,

荣登《自然》杂志。

心中有高山,远方是梦想,

11月20日,潘建伟在腾讯科学大会上

分享了一个“小目标”:
“希望通过10到15年的研究,
研发具备基本功能的,
通用量子计算原型机。”
50岁的他,正斗志昂扬带领着团队,
推动着中国,
向着这条改变中国未来,
乃至世界未来的“科技无人区”,
奋发前行!

从前,因为有潘建伟,

我们的量子学艰难起步;

今天,因为有潘建伟,

在量子领域,

全世界已经没有人能小瞧中国人!

唤起一天明月,

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以勇往直前的斗志,
做前无古人的事业,
潘建伟,
他躬耕在深邃无垠的量子世界,
祖国因他而结出累累人才硕果;
他心怀热血,激情澎湃,
祖国因他而走上世界科技顶峰。

身临碧海,心栖苍梧,

脚踏大地,仰望星空,

中华民族,

正是因为有潘建伟这样的科研领路人,

才能从遍地荒芜中奔向星辰大海!

今天,

让我们一起向潘院士,

致以深深的敬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