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小孩对暴力的崇拜:“我不到十八岁死不了!”

在2020年的夏天,一部网剧成为了众多网友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你可能没有看过这个网剧,但是你一定知道我们去爬山吧,我帮你拍照这个梗。
这部网剧叫《隐秘的角落》,它的原名叫《坏小孩》,小孩子一旦坏起来做的事情,同样会令人胆战心惊。
现实生活中,他们抢劫杀人肢解尸体,被抓后依然不知悔改还说:“我不到18岁,我不会死”。是什么原因制造出了这些魔鬼呢?

性格的由来

关于个体性格的来源,早些年来高尔顿的遗传决定论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的环境决定论都是片面的认知到了影响性格的某些因素。
比较合理的看法就是人的性格一方面是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又是由于受到环境影响,二者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家庭教育的悲剧:不幸的童年与无知的父母

不少心理学流派在倡导对来访者进行治疗的时候,要回溯其童年经历。也就是说个体的童年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成年以后的很多行为。
环境对人往往有着极大的塑造作用,古时候的孟母三迁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一方面他们可能是由于受到了父母的溺爱和无限制的包容,父母没有对他们的暴力行为和暴力行为进行一定的合理引导,让他们形成了极具自我中心主义的性格。
他们想要的必须要得到,得不到的就要毁掉,会用极端的暴力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一方面可能也是由于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如果他们的父母总是用暴力解决问题,并且长时间虐待孩子,那么他们的孩子极有可能滋生出犯罪心理。
他们说可能会表现出对同班同学的校园暴力和欺凌之类。
荣格把人的性格分为了两大类型内倾和外倾,当受到环境的压力和环境的负面影响时,内倾的人会把环境带来的伤害指向自己,外倾请的人会把环境对自己的伤害指向他人。
心理学经典电影《沉默的羔羊》前传《红龙传》杀人凶手之所以拥有着极其变态的心理和行为,很大程度上是来自童年时期祖母对他的虐待。
很大程度上来说,不幸的童年与无知的父母是坏小孩成长的“温床”。

社会环境的渲染:坏小孩对暴力的崇拜

皮亚杰认为儿童时期的个体的认知,往往不具备抽象思维,还有一定的片面性,无法清晰的认知到这件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道德认知阶段理论中,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基本上还属于权威主义和他律阶段,他们往往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对于规则的遵守无法变通,显得很刻板。
同样也无法意识到自己这样的行为是否是合理的,而且童年时期的小孩子,他们的好奇心正处于一个巅峰发展的时期,对于很多事情往往不加辨别的模仿。
一方面可能是受到影视文化的影响加重出了他们对暴力的极度崇拜。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受到群体效应的影响,为了得到全体成员的尊重和认可,会做出一些不合理的事情。
这两方面的因素都会造成坏小孩对暴力解决问题的崇拜和狂热,从而滋生出一定的暴力心理和暴力行为。
表现在处理同学关系时,就会采取暴力方式或者是伤害他人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遗传因素的影响:坏小孩的可能是基因变异

很多人都会不自觉的认为是环境一手造就了坏小孩,其实坏小孩也可能会和遗传基因有关。
瑞典的卡罗林斯医学院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男性的性犯罪可能和其先天的遗传基因息息相关。
研究人员对1973年到2009年阶层参与过猥亵以及性犯罪的21566名男性做了一系列调查研究,若其亲兄弟有性犯罪行为,那么他做出性侵行为可能是普通人的5倍。
如果他的父亲有过性侵行为,那么他做出性侵行为的几率就是普通人的4倍。
也就是说坏小孩的某些基因可能是来自家族遗传。
社会犯罪学家凯文提出一种犯罪基因(MAOA),他对比过美国2000多个青少年的基因,那些MAOA基因突变的青少年与他人拉帮结派的概率是普通人的两倍,
而且那些基因突变的帮派成员使用武器的可能性更大。
这里没有强调基因对人的决定性作用,只是在侧重地表达在认知人的行为时要通过多方面因素来进行综合判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