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白面书生”竟有两个出处,成语的背后究竟有什么故事

成语,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块瑰宝,是中国古代语言的高度凝练,反映出了古人的智慧。在数不胜数的成语中,有很多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个动人的小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成语“白面书生”,成语诞生在中国历史的一个大分裂时期——南北朝时期。故事的背后其实与战争有关。
相传南北朝时期,有一个人叫沈庆之,住在吴郡武康城,沈庆之自幼立有壮志,而且力气很大,是个当军人的好苗子,他经常说:“长大后,我一定要保家卫国,报效朝廷。”在沈庆之十几岁的时候,有敌人来进攻武康城,沈庆之组织当地人奋起抵抗,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从此,沈庆之名扬一方。
长大后,沈庆之不忘初心,来到竟陵,投靠了伯符(竟陵最高长官),由于竟陵自古乃军事要地,因此经常受到敌人攻击,沈庆之却总能御敌于外,让竟陵百姓安居乐业、休养生息。伯符后来将沈庆之推荐给了皇帝,因为骁勇善战、屡立战功,皇帝时常嘉奖他,最后做到了建武将军,守卫边疆,成为了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
后来,皇帝想要攻打邻国来扩展自己的国土面积,这件事被沈庆之知道了,他坚决反对。可是,皇帝早已下定决心,于是,皇帝找来了两个白白净净的书生来与沈庆之辩论,书生的口才可不是沈庆之这样的武将所能比的,沈庆之说不过二人,气急败坏地对皇帝说:“管理国家就像管理家庭一样,说到做农活就应该去问农民,说到织布就该去问织布的人,现在我们再讨论打仗,你应该问打过仗的人,让两个白面书生来给我讲打仗的事情,实在太荒谬了!”
沈庆之的金玉良言并未得到皇帝采纳,一意孤行的皇帝最终还是发动了战争,结果,在战争中惨败,不仅没有扩展领土,还丢不不少领土。
这个故事出自《宋书·沈庆之传》,是成语“白面书生”的来源之一,事实上,这个成语还有一个出处,并且意思不是贬义,另一个出处在《晋书》,文中提到,高阳王隆曰:“温详之徒,皆白面书生。”
由此可以看出,“白面书生”这个成语在浩如烟海的成语中算是“奇葩”的存在了,竟有两个出处,而且意思是一褒一贬。它的意思的一种说法是年纪轻、知识浅薄、阅历不深的读书人;另一种是指长得好看或正在读书的年轻人。
“白面书生”这个成语历经千百年依然没有褪色,至今还在使用,这不正是中国成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一个缩影吗?它反映出了中华民族对待传统的重视,反映出了中华民族植根中血液中的文化自豪感。
最后,祝愿中国成语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久弥新,不断散发新的光和热,照亮每一个中国人,照遍世界每一角落,让全世界都感受到中国成语的魅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