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有逆反心理,有可能是潘多拉效应在作怪

心理学中把“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潘多拉效应”或“禁果效应”。

潘多拉效应的心理实质是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在起作用。潘多拉效应告诉我们:要求人们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必须有相对充分的理由。

普罗米修斯盗取了天上的火种到人间,宙斯为惩罚人类,便令诸神创造出一个女人——潘朵拉,送给了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厄庇墨特斯。在举行婚礼时,宙斯命令众神各将一份礼物放在一个盒子里,并告诫潘多拉不许打开,否则有可能会带来很大的伤害。
潘多拉一口答应,每天抱着盒子爱不释手,有着很大的好奇心,想要看看里面装了什么,日复一日,最终他还是没有抵过内心的好奇,终于有一天打开了那个盒子,于是所有的病痛、战祸灾难......都化做恐怖的幻象,飞向世界每个角落,人类灿烂辉煌的黄金时代也就此宣告结束。因为她的好奇,人类无法避免的承受了各种痛苦,并且永无休止。
倘若宙斯给潘多拉盒子时,告诉她盒子里装的是人类的罪恶,想必潘多拉是不会打开盒子的。
反之,倘若不加令人信服的说明和解释,或说明和解释不能为人们所领会,只是简单地“禁止”,那么,禁止的结果必然引起人们各种各样的疑虑、揣度、猜测,并为探究为什么不许做而跨越禁区。结果人们偏偏要犯禁。

“潘多拉现象 ”是怎么形成的?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换言之,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
心理学大量的经典研究表明,探究周围世界的未知事物,是人类普遍的行为反应,是人在长期生物进化中形成起来的具有生物意义的稳定需要。
对一件事物作不说明原因的简单禁止,会使这件事物有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吸引力,使人自然地将更多的注意转移到这件事物上。
另外,没有得到解释的禁止会引发起各种推测和假设。当人们对禁止感到理由不充分时,人们就找不到充分理由来遏止自己的探究欲望,从而心理平衡会朝违反禁止的方面倾斜,使人倾向于做出偷食禁果的行为。

孩子中存在的逆反行为
部分就源于潘多拉现象
孩子的好奇心强,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情绪失控,道德观念和社会化发展不成熟。他们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实践意识。
但家长或教师在教育孩子时,为了让孩子不走弯路 ,常用自己的所得经验阻击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受好奇心的驱使,听不进大人们忠告,家长越是告诉孩子不要做哪些事情,孩子越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想法,总是会想要进行尝试,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样,孩子不听劝告的逆反行为就形成了。
从另一方面来考虑,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孩子思维活跃、自立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但它毕竟是一种不健康的反常心理。
如果一个人说话办事常常由逆反心理支配着,时间久了就会导致病态,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对什么事都看不惯。

家长应该如何利用潘多拉效应?
潘多拉效应所教给家长的重要道理,正是越禁止,孩子越具有好奇心。
所以我们在亲子教育中不妨学会放手,不要总是把一个道理翻来覆去地对孩子进行唠叨,否则很可能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他们想要去试一试这些行为究竟有哪里不好。
如果家长表现出相对理智的态度,放手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孩子可能也就失去了兴趣,并不想尝试。
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实现内心欲望的满足,当孩子的内心欲望得到了满足,他们自然也就不会想去打破设定好的规则,潘多拉效应也就不会出现。
所以家长一定要观察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状态,找到孩子内心所需要的真正想法,给予孩子一定的情绪满足,这样更容易帮助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家长要学会引导孩子去分析他自己的想法做法,进一步启发他想想有没有更好的做法。
别直接否定他的想法,而要教他他如何如何做。处在敏感期的孩子最关注的是“我行不行”,你可以引导他朝向你认为较好的方向去想,但不替他出主意,在他改变想法时立刻赞许,反应就会不同。
家长应该从“潘多拉效应”中得到启发。
父母总是一味地命令孩子"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碰""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样更容易让孩子犯错。
父母不要总是担心孩子走弯路,这个弯路的过程才能给孩子更好的成长。因为孩子会看到更多的风景,也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这是父母和学校教育都不能替代的孩子的成长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