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兮五千年宣大边塞(三)

张家口堡俗称堡子里,又叫下堡,是张家口市区的发源地,也是张家口的母体。是张家口历经580年的沧桑岁月,逐步成长繁荣的历史见证。张家口堡始建于明宣德四年,一开始是一个单纯屯兵的军堡,因在战争中这里从未失手而成名。后来这里逐渐成为了商业重地,当时张家口大部分的钱庄,票号都把总部放在此地。

张家口堡城

寻访老宅

明清时期,张家口商贸兴盛。1551年,大境门外开设“马市”,由官方以布釜之类易蒙古鞑靼马匹、皮张。1570年,鞑靼首领俺答臣服受封,张家口被辟为蒙汉“互市之所”。1613年,张家口堡之侧筑来远堡,以张家口堡和来远堡为基础,张家口逐渐发展成为蒙汉民族贸易交往的中心。时摊铺栉比,商贾云集,来远堡外“穹庐千帐”,民族商业贸易十分兴盛。1676年,清军击垮葛尔丹,打通了通往漠北的商道,立大境门为蒙古与本部贸易的场所。到1906年各店铺已有1037家。北平、天津、山西等地客商来张家口经商者日众。1860年,俄国商人已开始在张家口出现。1884年,英、美、法等过商人纷纷到张家口收购皮张和羊毛,张家口逐渐成为陆路大商埠,“百货之所灌输,商旅之所归途”,年进出口平均银高达15000万两。张家口的皮毛在国内外影响日益扩大,“天下皮裘,经此输入海内,四方皮市经此定价而后交易”,成了誉满中外的“皮都”。由于货优物美,享有盛誉,“口羔”,“口皮”驰名国际市场。


大美玉商号
雍正六年(1728年),常威父子在张家口创立了“大德玉”这个颇具规模的字号,经营仍然以布类及日用杂货为主,常威在自己还乡养老之前,从大德玉中又抽出资金,新立了一个字号“大德常”,并将“大德常”与“大德玉”分别交给长子常万玘、三子常万达经营,使常家逐步形成了以常万玘和儿子怀珻,常万达和儿子怀玗、怀玠、怀佩为核心的两个商业集团。这两个集团,互为援引,携手发展,成为张家口的重要商家。常咸长子常万玘注重在国内延伸,稳扎稳打,继承父亲常威创办的事业,经营以布匹、百货为主。他与子孙相继在“大德常”的基础上,奋斗百余年,陆续在大同、繁峙、成都、汉口等地创办了“大德川”、“大德美”、“大德成”、“大德瑞”、“大德亿”、“大德懋”、“大德正”、“大德旺”、“大德丰”等十多个以“德”字为标志的字号,号称“十大德”,形成了以张家口为中心,布及大江南北的商业网络。在藏龙卧虎的晋商大本营——张家口,成为一个众所皆知的商界精英。

小巷




张家口堡城仅存的为数不多的城墙遗址
有着“明清建筑博物馆”之誉的张家口堡,是张家口城市的“原点”和“根”,是张家口人民的情感地标。从堡内玉皇阁的西侧平台俯瞰张家口堡,文昌阁、抡才书院、财神庙、定将军府等明清风格的古建筑、古院落错落有致,灰砖民居、长街短巷古韵犹存,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张家口堡在城市发展变迁中幸运地续写着自己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