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365个字,读字感悟(2021年,第68、38天,“章”“取”字)

渔光曲 群星 - 发烧名曲 葫芦丝

第六十八天,“章”字

章(zhāng)字,从音,从十,会意字。“立早章”是不对的,应是“音十章”。《易·垢》:“天地相通,品物咸章。”品物有“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八音加上下为十,音十为章也。

《说文解字》曰:“乐书之篇章,亦日章,章,乐竟为一章”。十是个俱备之数,数之终也,故曰:“乐竟为章。章有文章、奏章、印章、章法,相得一章,等等。

甲骨文书法

王筠句读:“《风》《雅》每篇分数章,无论入乐不入乐者皆然。”表达情感或讲述道理的文字也一定是一段一段地推进,段落就是章。高手写作惜字如金,一句话也能成章。

文与章结合成文章十分巧妙,文是字与字之交错,章是句与句之连接,相得益彰,珠联璧合而成妙篇。

文章属于艺术范畴,“术”是善恶杂糅的,为了扬善弃恶,古人在文章”的前边加上“道德”二字,变为道德文章,这样表达便臻于完美。曹丕提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对后世影响极大。士大夫的名检总是与道德文章连在一起,正如杜甫所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如果说世间存在具有永恒意义的精神创作的话,首先想到的就应该是中国的道德文章,那是中国人的道德与智慧之结晶。可惜,中国人自已也在退化,越来越不会写文章,如果不予手以大力抢救,道德危矣!文章危矣!

章音通张,文章、奏章、乐章,目的都是对正气的张扬。

章,音乐十全,结构成章。章音通张,伸张宣扬。

意项:①诗歌文词的段落,乐章;②奏章;③章程,法规,党章;④戳记,图章;⑤佩带的标志,袖章。

第三十八天,“取”字

取(qǔ )字,从耳从手(又)。从耳,指用耳朵听;从手(又),指用手去挑选、录用、拿来等。如听取意见,采取措施,取道而归。取就是采纳,包括取消决定。

取之古文象手持刀刃割耳。

《周禮》:古人狩猎时,“获者取左耳”,以为收获之证据。这样,就能分清每一个猎手的业绩与功劳,可以论功赏赐。而且只取左耳,既轻便又有效(左耳与右耳很容易辨别)。执牛耳的典故就产生于古代狩猎割耳的习俗。《周礼·夏官·大司马》:“(猎)大兽公之,小兽私之。获者取左耳。说明造这个字时,中国的分配制度是公私兼顾、以公为主。

甲骨文书法

取音通衢,言路八达。衢字,从行从瞿。从行,表示道上的十字路口,四方开通;从瞿,上面是双目炯炯有神,下面是推的势态,字音读qú,表示一种趋向。衢表现看得准、行得通、能推进的道路。取也一样,要看清楚,要行得通,要有利发展。是故,取字通音以衢。

有人把“取”字说成奴隶主对奴隶的强迫行为,用手去揪住别人的耳朵,把他取将过来。这种看法把人本文明中规定的人是“撇捺互撑,站立为人。人音通仁,仁义为本”的思想给歪曲了。中国几千年的奴隶制度、封建制度,在人本文明上是严重曲解文明精神的。

取,耳听手采,听取采纳。取音通衢,言路八达。

意项:①拿,用卡取钱;②从中选,录取,取道石家庄;③依照根据或条件做/照此取齐。

《木子艺术工作室》原创。如转载,请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木子艺术工作室》。音频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