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脉--带脉论(一)

转自中国民间医学网:http://www.zgmjyxw.com/

01

带脉论--五脏六腑的发生

提起带脉,一般人总会联想到裤腰带,以为带脉就在裤腰的位置,其形式也类似于腰带,环绕周身,对腰腹诸经起到一个约束作用,所以才名为带脉。然而,这就大大误会了古人关于带脉的意旨。实际上,古人之所以提出带脉这个概念,那是为了探究五脏六腑的发生,以明确五脏六腑的根本之所在。

五脏六腑的重要性应该是人所共知的。实际上,如果从解剖学的眼光来看,谁都不难明白,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全赖胸腹腔之内的五脏六腑才能得以进行,包括人身所有的血气在内以及血气所赖以敷布循行的经络系统,无非是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体现,血气与经络的全部生理意义,无非就是环绕着五脏六腑,为五脏六腑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提供周全的保障。

因此,完全可以确认,五脏六腑就是生命赖以持续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现代所谓的植物人,其实就相当于去大脑的人,仍然能够维持生存,由此可见,只要五脏六腑的功能健全,生命就能够持续地存在。

既然如此,那么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五脏六腑最初是怎么发生的?或者:五脏六腑的根本在哪里?之所以把这两个问题当作一个问题来考虑,完全是出于古人的思维习惯,因为,在古人看来,一件事物的发源点就是该事物的根本点。

古人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正是因为五脏六腑实在是太重要、太关键了。从临床实践的角度来看,一切危重疾病归根结底都属于五脏六腑的疾病,而《内经》作者们又都是针灸专家,他们的本职工作只是以针刺的方法治疗疾病,那么,按照他们的想象,如果能够找到五脏六腑的根本点,就能够在患病脏腑的根本点上施加针刺,那当然是最直接、最有效、最理想的治疗。然而古人心目中的根本点其实就是终结点,而终结点与发源点在本质上属于一回事,这也正是古人特别强调“终始”的原因。《根结》:“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

当然,最初提出带脉这个概念的人,也就是最早找到五脏六腑发源点或者根本点的那个人,并不必须具有五脏六腑的概念,甚至,他未必有脏腑的概念。很可能,在他看来,包括人在内的一切动物,其体腔之内,不过是充满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内脏而已。不过,有一点应该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这一大堆乱七八糟的内脏,肯定是生命赖以维持的关键性物质。那么,即便是没有系统的脏腑概念的人,也能够意识到体腔之内必然存在着一个所有内脏的发源点或者根本点。

很显然,在父母交媾的那一刻,在生命最初的一点先天之精当中,其实并没有五脏六腑的影子,然而,到了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的时候,则不但五脏六腑,而且四肢、九窍、肌肤、毛发都一应俱全了。因此,毫无疑问,即便是在古人的观念中,五脏六腑也肯定是在胚胎之中发生的。

02

带脉论

2,脉为营

再来看《经脉》中关于胚胎发育过程的一段描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这段话当中,“人始生,先成精”明显是指生命的最初形式,即首先形成先天之精的过程(就是卵子受精以形成合子),“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明显是指刚刚出生的婴儿所具有的生命活力,那么中间的一段则肯定是指胚胎的肌体组织发生发育的过程。

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五脏六腑的发生,但是既然后边有“谷入于胃”的说辞,说明脏腑已经发生在前了,那么,仔细品味中间的一段描述,也只有“脉为营”能够作为五脏六腑发生的线索和过程。

营,本字作營。《说文》:“營,市居也。”是营造城市居民住宅的意思,同时又有城市建筑、城市规模的意思。凡城市建设,无论多大的规模,其实都是从市中心开始营造的。最初,在没有城市之前,只有一户人家,孤零零地散落在某个地方,似乎显得荒凉,然而这个地方恰恰就是未来城市的中心。因为,后来的人家,只能围绕着这个中心,在它的外围安家落户,再后来的人家,又只能在外围的外围,一圈一圈地向外扩展,待扩展到一定的规模,一座繁华的城市就形成了。因此,“营”又有在一个本来荒芜的点上逐渐地向四外发展扩张的意义。那么,所谓“脉为营”,其实也就是以“脉”为基础,逐步地发生出五脏六腑的意思。当然,这个“脉”肯定不是后边的“脉道以通”的脉。所谓“脉道以通”,是明确地表明通行血气的经脉最后发生,故必须在“谷入于胃”以后才能具有通行血气的作用,而“脉为营”的“脉”,早在毛发筋肉的发生之前就已经存在,所以才能够成为发生五脏六腑的大本营。因此,“脉为营”的“脉”其实是指胸腹腔的内部有一个最初的原始的基址,找到了这个“脉”,也就找到了五脏六腑的根本。

由此可见,即便在《内经》,“脉”也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指脏腑的发生本原,一种是指贯通血气的路径。《五脏别论》所谓“奇恒之府”之中,有“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种内脏名称,其中的“脉”,显然不是指贯通血气的经脉,而只能理解为脏腑的发生本原,那其实就是带脉。此所以“脉”之名为“奇恒”,而带脉亦归属于奇经也。

03

带脉论

3,脉与膜

如果说五脏六腑都是从“脉”的基础上发生出来的,恐怕很多人都会感到困惑以至难以理解,但是,如果换一种表述方式,说五脏六腑都是在“膜”的基础上发生出来,于是“膜”就存留于五脏六腑的中心位置,那就比较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了。然而,实际上,“脉”与“膜”最初就是同一个意思,都是指组织之间的薄膜,俱读如幕。而作为脏腑发生本原的“脉”,即“脉为营”的“脉”,其实指的就是“膜”。

《说文》:“膜,肉间脉膜也。”

《释名·释形体第八》:“膜,幕也,幕络一体也。”所谓“幕络一体”,其实是“脉络一体”的意思。

由此可知,脉的本义就是膜。故所谓“脉为营”,原本就应该理解为“膜为营”。

《说文》:“衇,血理分衺行体者。”是说脉的引申意义,乃为血气通行于躯体内外的路径。

04

带脉论

4,横膈膜和大网膜

那么,如果采取解剖的方法,仔细地搜寻,在人的体腔之内,能够发现怎样的“膜”呢?最显而易见的,其实就是分隔于胸腹之间的横膈膜,也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膈肌。因此,站在古人的角度来理解“膜为营”,则位于胸腹之间的横膈膜就是五脏六腑的发源点,同时也必然是五脏六腑的根本点。因此,实际上,古人所谓的带脉,其实就是膈肌。

然而,除了横向的膈肌以外,在腹腔之内还有大网膜,前系于腹壁,后系于脊椎,上抵于膈肌,下至于下极,萦绕于肠胃之间,乃为腹腔的纵向中心。因此,站在古人的角度来理解“膜为营”,则大网膜又必然是腹腔内脏的发源点,同时也必然是腹腔内脏的根本点。因此,实际上,古人所谓的带脉,还包括大网膜。

因此,按照“膜为营”的观点,古人所谓的带脉,其实就是指胸腹腔中心位置的横膈膜和腹腔中心位置的大网膜,在古人,这两个膜就是全部内脏的根本和原点。

很显然,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五脏皆靠近于膈肌,心肺在膈上,肝脾肾在膈下,而六腑则统统位于腹腔之中,围绕着纵向的大网膜。那么,如果把膜当作是五脏六腑的发生本原,则横膈膜只是五脏的根本,而大网膜只是六腑的根本。

这就是说,古人所谓的带脉,是把五脏和六腑分成了一纵一横的两个系统,从正面来看,恰好类似于一个T形。上面的一横位于胸腹正中线,即为五脏的根本,下面的一纵位于腹部正中线,即为六腑的根本,而一横一纵的交叉点,正是整个躯体的中心点,那其实就是古人所谓的“心”,是为五脏六腑的总根本,所以又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05

带脉论

5,膏肓

说膈肌和大网膜就是带脉,或者就是五脏和六腑的根本,那是袭用了现代解剖学的术语,听起来可能有不伦不类之感。然而,如果换成古人的表述方式,说带脉其实就是膏肓,而膏肓乃为五脏六腑之根本,那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了。实际上,古代的战争相当频繁,古代的饥荒也是连年不断,因此古人未尝没有解剖尸体的经历和条件,而膈肌和大网膜即便是非常粗略的解剖也很容易看到,所以,古代的医家并非不知道膈肌和大网膜的存在,只不过他们使用另外的称谓罢了,而“膏肓”只是其中的一种。

《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由此可知,膏肓这个概念由来已久,原本就是指内脏的中心点,也就是五脏六腑的根本点。后人为此总结出“病入膏肓”的成语,其实也就是指五脏六腑的根本点上发生了病变,所以才无可救药。

《痹论》:“卫气者……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由此可见,“肓膜”肯定属于内脏之类的物质,而且一定在胸腹腔的中心位置,否则卫气就不可能通过肓膜再“散于胸腹”。然而中心位置的“肓膜”能是什么呢?只能是横隔膜,抑或是大网膜,抑或是二者兼之。实际上,仅仅根据这个名称就几乎能够断定,《内经》所谓的“肓膜”就是《左传》中的“膏肓”。

《说文》:“膏,肥也。”即脂肪的意思。

《说文》:“肓,心上鬲下也。”即躯体正中心的意思。《说文》:“心,人心,土脏,在身之中。”

古人与今人的观念不同,他们把脂肪当作生命中的重要物质,而称之为“膏”,是因为当时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膳食营养普遍缺乏,而肥胖的人才显得健康,那么位于躯体正中心的脂肪,就一定是维持生命的关键所在,所以用“膏肓”来指称生命的根本点。不过到了《内经》时代,由于脏腑概念的确立,膏与肓的概念也就有了具体的内涵。

《史记·扁鹊传》:“上古之时,医有俞跗……诀脉结筋,搦脑髓,揲荒爪幕,湔浣肠胃……”

同一件事,《说苑》的记载为:“俞跗之为医也,搦脑髓,束肓膜……”

由此可见,前一个“荒幕”实乃“肓膜”之通假,再从“揲荒爪幕”的顺序步骤来看,则“肓”与“膜”显然是指两个部位的膜。

先看第一个膜:

《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

“膜”以“原”称,则“膜”就是内脏发生之本原,也就是内脏的根本点的意思,已很明显。

再来分析“肠胃之间,膜原之下”的说法:肠胃本来在于腹腔,则“肠胃之间”即乃整个腹腔,既然腹腔又在“膜原之下”,则“膜原”实乃膈肌也,亦很明显。

《岁露论》:“内抟于五脏,横连募原。”这个“募”字,其实是“膜”的通假。《疟论》:“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新校正》注:“全元起本募作膜。”则“幕原”其实就是“膜原”。这就是说,膈肌就是五脏的膜原。这其实就等于明确表示:五脏都是从膈肌上发生出来,同时五脏的根本点也都在膈肌上横向相连。

总之,由此可见,膈肌这个膜原,其实只是五脏的本原。

再来看第二个膜:

《百病始生》:“虚邪之中人也……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

“募原”之意同上,亦即“膜原”,然而此“募原”明确冠以“肠胃”之名,显然不是五脏之膜原,实乃六腑之膜原也。所谓“缓筋”者,乃谓膈肌也。盖膈肌的组织学结构乃为平滑肌,与筋(即现代医学所谓的“肌腱”)类似,因为有很强的弹性,能够上下张弛,做升降运动,故谓之“缓筋”。“缓”谓松弛舒缓也。这句话是说邪气(疾病)的发展顺序,通常是由六腑膜原而上至于五脏膜原,故云“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由于六腑皆在腹腔之内,故六腑膜原必然在于五脏膜原之下,而且只能呈纵向排布,盖非此不能“上连”也。

由此可见,六腑膜原与五脏膜原本来就是两个膜,在位置上有高低上下的不同,在形式上有一纵一横的差别。那么,为了区别表示这两个非常重要的膜,古人又把纵向的膜原称之为“肓原”,或简称为“肓”。“肓”字由“荒”转借而来,盖其原本荒芜之地,一无所有也。

《四时气》:“邪在大肠,刺肓之原……邪在小肠者……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

由“散于肓,结于脐”可知,“肓”之根本点在于肚脐。再联系“上连于缓筋”之说,则肓的具体位置,必定在于肚脐之上下一线,其实就是腹腔中央之纵轴线也。

《举痛论》:“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

既云“小肠膜原”,显然不是指五脏膜原,而是指六腑之膜原。然而之所以俱有“膜原”之名,盖大网膜本来就是膜,横膈膜本来也是膜,二者本来俱为膜也。

《腹中论》:“伏梁,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

大肠、小肠固属于六腑,而皆本于肓。“著”,归依附属也,“著于肓”者,乃谓六腑皆归属于肓,也就是以肓为根本的意思。所谓“肓之原在脐下”,不是说在肚脐之方,而是说肓的根本点系于肚脐的内部,由“环脐而痛”可知。如果从平卧的姿势来看,肚脐的内部即为“脐下”。

综合上述,结论是:纵向的膜原就是大网膜,即为六腑膜原,而谓之“肓”,则横向的膜原就是横膈膜,即为五脏膜原,而谓之“膏”。从此以后,膏肓就分别具有了五脏和六腑发生本原或者根本点的内涵。

《九针十二原》:“膏之原出于鸠尾,肓之原出于脖胦。”

鸠尾即心口窝,这里是横向的膈肌的中心点(集结点);脖胦即肚脐,这里是纵向的大网膜的中心点(集结点)。此所以分别为膏肓之原也。“原”即原点,即发源点,同时也是中心点。古人擅长由外推内法,故认为几何形状的中心点一定是生命的原点,所以称之为“原”。


文章页面 :

(0)

相关推荐

  • 腹腔病变丨大网膜坏死

    来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

  • 五脏六腑是什么?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 ...

  • 带脉--带脉论(四)

    16 - 带脉论 16,募穴与腧穴在带脉的统一 实际上,古人所谓的五脏腧穴本来是在脊椎一线,也就是督脉之上.<寒热病>:"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背三:五脏之腧四:项五:此五部有 ...

  • 带脉--带脉论(三)

    转自中国民间医学网:http://www.zgmjyxw.com/ 11 - 带脉论 11,五脏在肋弓上的正确排列顺序 其实,<刺禁论篇>所说的五脏在肋弓上的排列顺序只是一家之言.很显然, ...

  • 带脉--带脉论(二)

    6,带脉的起止 <难经·二十八难>:"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根据上述,我们知道,古人所谓带脉,其实是指体腔内部两个重要的膜系统,这两个膜系统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 ...

  • 带脉--带脉不通,小腹必胖

    转自中国民间医学网:http://www.zgmjyxw.com/ 01 - 带脉不通,小腹必胖!疏通带脉方法全解,绝对精华 小腹肥胖是件很让人头痛的事.在现实生活中,不仅体重超标的人会有随身携带&q ...

  •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四脉解析,一看就懂了

    来源:爆品中医 一.任脉 长于胞中,包围着女性的子宫和软组织部位,直线上升,经肚脐的神阙穴到腹腔.到咽喉,到承浆穴,连接脉络绕嘴唇一圈于面部,任脉属于阴脉之海,连接着人体的手三阴,足三阴,也就是六条正 ...

  • 自古以来调理妇科病、便秘的常用法:拍打、敲带脉,一用就灵!(附视频)

    自古以来调理妇科病的常用法一敲带脉! 曾经,有个叫"慢慢"的网友给我推荐了一个网址,说那里有个治疗便秘的妙方,但不知是何原理,请我帮忙看眼,详细解释下.我赶紧过去寻宝,原来是-个叫 ...

  • 带脉不通,小腹胖!中医艾灸祛宫寒,平小腹

    感谢关注 北京丰台医星中西医结合医院 昨天 中医针灸 艾灸调理带脉 艾 灸 腹部肥胖往往是由人体一条特殊的经脉--"带脉"堵塞所造成的. 带脉,人体奇经八脉之一,位于腰腹之间.人体 ...

  • 带脉不通,用艾灸解决!

    很多艾友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上身很瘦,腿部也不胖,唯独小肚子有赘肉?该怎么艾灸?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唯独小肚子上有赘肉?除了工作生活中的不良习惯,例如经常坐着很少运动;还有就是带脉不通,小腹必胖 ...

  • 带脉不通,腰腹必胖!想瘦腰、瘦肚子,一定要这样打通它!

    --- 现在接近春末,天气渐渐热了起来,很多地区已经开始穿短袖了,可是看看腰腹的赘肉,再好看的衣服都穿不出那个味儿--怎么办呢? 其实,在我们的腰腹有一条经脉,束缚着人的诸经百脉,用好它,不仅能调经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