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中药的时间有讲究,别再弄错了

国医在线2019-05-03 19:08:41

自古以来,医家对于服药时间是特别讲究的。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曾讲:“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古人在几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有关服药时间经验,如饭前服、食后服、平旦服、临卧服、空腹服、间歇服等。

服用中药的时间需根据病情、药物功效和其他一些具体情况来决定。《神农本草经》曾提出:“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即按疾病所在部位,分饭前、饭后、清晨或睡前服药。

饭前

病在胸腹以下,胃、肝、肾等脏器疾病,宜饭前服药,这样有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东晋时期著名医药学家葛洪说:“未食内虚,令毒势易行”。饭前服药易使药力得到发挥。

饭后

病在胸膈以上者,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药,能使药性上行。消食药和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也宜饭后服用。

清晨空腹

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滋补作用的汤药尤其是滋补肾阳的药物、润肠通便药、驱虫药宜晨起空腹服用。早晨人体的阳气随自然界阳气而升发,在阳气的推荡下,可使药力速行至病所,发挥作用。

午前

上午宜服用益气升阳药、发汗解表透邪药。李东垣认为:“午前为阳之分,当发汗;午后阴之分,不当发汗。”还强调益气升阳药在午前服用。益气升阳药之所以午前服用,乃“使人阳气易达故也。”

午后

下午或入夜宜服用泻下药(如大承气汤)。李东垣曰:“泻下药乃当日巳午之后,为阴之分时下之。”(巳时即上午9时~11时,午时即上午11时~午后1时),其他医家亦都认定泻下药不宜在午前服用。

睡前

镇静安神药、涩精止遗药、缓下药等宜睡前服用,有利于次日清晨吸收。

顿服

顿服一般适宜于病情比较急的患者,也就是煎好后立即服下,称为顿服,取急病急治之意。《千金方》载:“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时日吉凶,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目前,一般的高热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小儿急症等亦采用顿服法。

需要注意的是,现今很多患者脾胃偏差,大部分的药都不适宜空腹服用,而在上、下午服用最好。一般药物一天服2次,饭后1小时以上或半空腹状态服用较好,晚上9时以后不要服药,以免影响药物吸收及夜间睡眠。

服用中药的“五忌”

为了保障中药的疗效使其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服用中药时是需要对一些食物忌口的,通常应该注意的有以下5点:

服中药时不要喝浓茶:因为茶叶里含有鞣酸,浓茶里含的鞣酸更多,与中药同服时会影响人体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吸收,减低疗效。

服用中药时不宜吃萝卜:因萝卜有消食、破气等功效,特别是服用滋补类中药时,吃萝卜会降低补药的效果使其失去补益的作用而达不到治疗目的。

患有消化道疾病,禁服大蒜:患有消化道疾病,如肝炎、慢性胃肠炎患者服用健脾、温胃和胃药时,禁服大蒜,大蒜中含有蒜素能刺激胃肠黏膜,使黏膜充血,所服的中药就不能有效的发挥其治疗作用。

服中药时不能吃辣椒:特别是热性病症,服清热凉血或滋阴降炎药时更不宜吃辣椒,辣椒能使药效降低,使治疗无效或疗效减弱。

服中药宜忌生、冷、油腻:因为生、冷类食物刺激胃肠,影响胃肠对药物的吸收,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腻食物与药物混合更能阻碍胃肠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

此外,患有疔疮、皮肤病者忌食咸水鱼、虾、蟹及羊肉、牛肉等食物;肝炎病人忌食辛、辣、油腻;服荆芥时忌服鱼、虾、蟹;服天冬时忌服鲤鱼;服鳖甲忌食芥菜;服蜂蜜忌食葱、豆腐;服白术时忌服大蒜等。

中药忌口有一个总原则:服用温热或寒凉的中药时就尽量食用中性平和的食物,因为中药与食物的性味相反,就会使药力抵消减弱,达不到应有的疗效;在一些情况下,药与食物的性味相同,也会使药对人体的力度增加,超过人体能承受的范围,而适得其反。

本文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经常服用中药的人注意啦,服用时间你掌握对了吗?不妨了解下

原创奇妙的本草2021-01-17 15:30:00

“庸医!你开的方子根本就不起作用!”华子在门外叫骂着,手里还拿着一方“千古留名老庸医”的锦旗。

围观的路人说出了真相:“这个男的前段时间说自己总是失眠,来诊所开了几个疗程的药,不知怎么医生口中百试百灵的药方在他身上却突然不应验了。”

此刻大夫才缓缓地推开门,拉着他进了诊所。一旁的路人还想去窥个究竟,却被大夫赶走了:“别看了,没什么好看的。”

“你说说看究竟怎么回事?“华子颇有些得理不饶人的气势。

”你有严格按照我说的时间吃药吗?”

华子愣了下,一时间好像被戳中了软肋:“这服药时间还有那么多讲究吗?不是只要服下去就会起疗效?”

原来,本应该在睡前服下,用来治疗失眠症的安神药,却被他囫囵吞枣一样完全不分时间段的服用了,这才导致了今天这样的闹剧。

小妙真想替老中医敲他几个“板栗”!今天就给大家讲讲这中药服用的时间讲究。

中医——因天时而调血气

一、按脏腑气血时辰

《内经》记载,一天有12时辰,人体有12经脉,中药服用要按12经脉的走向先后次序,气血流注与时辰有“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己心午小未中,中膀酉肾心包戌,三焦子胆丑肝通”的流注,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二、按昼夜阴阳消长

中医认为“人身之阴阳,亦与一日四时之气同,故子后则气升,午后则气降,子后则阳盛,午后则阳衰矣”强调四时之气不同,人体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当身体的阴阳受到邪气的影响,就会发生疾病,因此可根据昼夜阴阳节律辨证,选择一个时间服药。

三、按人体的不同生理特点

人体处在不同时期,生理特点会随之而改变,在不同病例情况下,需要根据人体的不同时期进行给药治疗,幼儿为纯阳之体,在治疗上不宜太过泻火,要保护阳气。妇女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应遵循“少年治肾,中年治肝,晚年治脾”。

中药服用时间有讲究

·根据时辰划分

清晨

在早上起床还是空腹状态的时候,适合服用有滋补作用的中药,特别是补肾阳的药,有利于补药的吸收,其他如利湿药、催吐药,也适合清晨空腹服用。

午前

在上午的时候,适合服用益气升阳和发汗解表透邪的药物,“午前为阳之分,当发汗”,午前服用益气升阳的药物,“使人阳气易达故也”。

午后

许多医家认为泻下药不宜在上午服用。泻下药“为阴之分时下之”,一般在下午和入夜的时候服用最佳。

睡前

在睡前的15到30分钟,是适合服用镇静安眠药和滋养阴血药的时候,这个时候是脏腑功能最低,服用滋阴进补药可使效力倍增。

隔夜

隔夜的方式适合服用驱虫药,一般是在睡前服用1次,第二天清晨醒来空腹再服用1次,有助于将虫杀死排出体外。

·根据进食时间划分

饭前

病位在下的疾病,如胃肠疾病、腰以下疾病等,适合在饭前服用药物,一般是在进食前的30到60分钟,这个时候往往是空腹的状态,药能直接和消化道粘膜接触,能相对较快的通过胃入肠,更多的被吸收发挥作用,如果在饭后服药,可能会被胃内的食物影响药效。

饭后

病位在上的疾病,如心肺胸膈等,适合饭后服用药物,一般为饭后的15到30分钟,能使药性上行,健胃药、对胃肠道有刺激或者是毒性比较大的药物,一般也应在饭后服用,以减少对胃肠道粘膜的刺激损害。

煎煮中药,也有讲究

一、假沸的药应该多熬一会

很多人认为中药在煮的时候沸腾一段时间,就算是药熬好了,但有些药物的药汤会出现假沸,如沙参、田七、甘草、桔梗等,在药汤还未达到100摄氏度就会出现沸腾的情况,如果这时候就把药离火,药中的有效成分还没有充分的析出,药的效果就会收到影响。

二、服中药时不要随意加糖

有些中药会和糖发生反应,从而影响药的疗效,像苦味健胃药,不易消化的药物,都不适合加糖,此外,如果药液和糖的药性是一致的话,可以适当加糖,如凉性药可加一些冰糖或白糖,热性药可加一些红糖。

三、药汁最好煎300毫升

药汁的多少也很关键,一般一次煎300毫升的药液为宜,药汁多了,药渣中的有效成分就少了,药汁少了,药渣中的有效成分难以充分出来,当然300毫升指的是正常药方,不是特殊大方。

一般在抓药的时候,医生会告知服用的方法和时间,如果有不明白的或未告知的,要向医生问清楚,服药要严格遵守医嘱服药,按时按量,不要随意更改时间或药物的剂量,避免影响药效甚至是引发不良后果。

参考资料:

[1]中药服用时间及常见问题的分析.护理研究.2003,17(4):404

[2]服用中药的时间有讲究吗.健康促进.2013,(10):31

[3]煎中药有讲究(下).家庭用药.2014,(1):3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