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永和采风行思(1)

(诗文)永和采风行思(1)
文|01一线
2021年5月13日,吉安县诗词学会理事会与《文山艺苑》期刊编委一行到永和镇——中国古代南方最著名民间瓷窑吉州窑所在地采风。
永和镇与吉州城仅赣江之隔。东汉末年属东吴领地,孙策置东昌县治所于此。大概取“永远祥和之意”,人们称此镇为永和。又过了五六百年,因陶瓷业的兴盛,永和镇日渐繁荣,到了宋代,成为与佛山和汉口同列天下三大名镇之一。

永和吉州窑闻名遐迩。这里自唐末五代,民聚其地,耕且陶焉,始置柴草市。北宋真宗景德制监镇,司掌磁窑烟火事。……谈庐陵之盛,萃于永和。南宋最盛时具有“六街三市七十二花街”的繁华规模,有直接为瓷业而设的专业市场,如瓷器街、柴草市等。还有粮食糟行、竹木商行、五金店辅、茶楼酒肆等。
永和镇唐宋年间是那样的热闹与繁华。当年,对岸的吉州城曾给北归的苏东坡留下了“此地风光半苏州”的赞叹。就是这个集市永和,这里勤劳而智慧的先人,不仅在陶瓷制作技术和工艺上,走在时代前列,达到了最高水平,而且在志士官场与文学创作、史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充分显示了物化天宝、人杰地灵之非凡的才智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也赢得了吉安“金庐陵”“江南望郡”的美誉。

永和镇在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感召下重新焕发青春。1982年,当地成立了“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和“陶瓷厂”,吉州窑的名贵瓷器遂得以恢复研发与生产。有的仿古瓷、陈设瓷甚至相继进入了美、英、法、日等国。
2012年起,吉安倾力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开发、利用庐陵、陶瓷、宗教古镇文化。打造的吉州窑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一个庐陵文化集中展示区,是集文化、旅游、休闲、考古和科研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景区。

一期工程建成了3个旅游区域10余处景点,即陶瓷文化展示区,包括博物馆、文化广场、观演戏台、古村落等,展现了千年吉州窑陶瓷历史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旅游购物商贸区,主要是东昌路仿宋古街,游客可以在此休闲购物;遗址保护核心区,即遗址公园,由考古研究中心、陶艺展示中心、观光休闲中心组成,还原了吉州窑千年窑火的兴盛,再现古代陶瓷制作、煅烧的工艺,并设有游客手工作坊,供游客参与体验制作陶瓷。
2019年4月13日,吉安为策应“三山一江”旅游发展战略,打造赣江“吉州窑”这张名片,又开始了吉州窑遗址公园二期工程建设。这些年来,伴随着吉安旅游业,千年吉州窑瓷器业、古庐陵吉州文化和永和饮食三大支柱产业正在迅速恢复而兴起。现吉州窑遗址公园成为了乡人津津乐道的宝贵旅游资源。

本次永和采风,主要参观了吉州窑遗址公园内的周必大纪念馆、茅庵岭龙窑遗址、山空瓷器作坊、陶瓷产业园大师作坊以及曾山故居和塔里前新农村。请看永和这片大地呈现的一派厚重与希望的风景诗……请欣赏开篇一首《题周必大纪念馆》:
四朝宰辅宋遗风,一代文宗节大忠。
壮志激怀书必业,精神院落凝周雄。
怡天彩笔光明顶,乐地平园暗度终。
悦目莲池多爱句,宜心绿野旷悠空。



作者声明:
——本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另外,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若作品中的文字、美术、摄影等有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取得联系,我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或作品!

作者简介:罗余作,男,汉族,1965年11月出生,江西吉安永和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网络与信息管理师,2019年中国优秀CIO获得者,高峰论坛特邀嘉宾,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著名科技工作者。2018年进入吉安县诗词学会理事会,担任学会理事和期刊《文山艺苑》编委;吉安市庐陵诗词学会会员,2020年担任《庐陵诗词》电子微刊编委;吉州区诗词楹联学会会员;2019年4月13日当选吉安县文学协会副主席,担任协会期刊《庐陵文苑》及其微刊编委。2020年荣获中国乡村作家荣誉称号。曾在《中国作家文库》《当代散文精选》《当代诗文精品荟萃》《作家作品精选》《当代文学精选》《诗赋中华》《当代文学精选》《中国诗歌作品选集》等大型文献、《中华文艺》《诗文杂志》等期刊和《东方烟草报》《江西晨报》《井冈山报》等报纸发表文学作品。有100余项各类成果和业绩分别获得省部级、市级、县级荣誉奖励。个人事迹载入《走进大家》《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辞典》《神州杰出人物》《世界名人录》等大型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