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豪刘禹锡(第三集)

总有一些惊喜,等着你

阅读本集前,可能有必要复习前面的剧情(点击下列链接前往):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豪刘禹锡(第一集)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豪刘禹锡(第二集)

在畿县工作一年后的第二年,刘禹锡获得了组织部的调令,到京兆府渭南县担任主簿(主管文书、簿籍、印鉴,起草文件、管理档案,差不多就是秘书)。这个地方由于靠近帝都,所以其干部的级别都要比其他地方高一些(参照直辖区)。所以这个职位是正九品上。

那位被地方势力造反抵制的韦夏卿,回到京城后,当上了吏部侍郎,然后又当上了京兆尹(首都市长)。这个人特别喜欢文化人。由于渭南县属于他的地盘,所以他要刘禹锡挂职,帮助写材料(历朝历代的领导,都缺秘书人才,严重缺。希望这一句能对那些考公务员的同学有所启发)。

大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由于工作干得好,刘禹锡被提拔为监察御史(中纪委副书记)。这个工作对刘禹锡来说,有很大的价值。他在《望赋》(761字)中说:

望如何其?望且欢!登灞岸兮见长安。纷扰扰兮红尘合,郁葱葱兮佳气盘。池象汉兮昭回,城依斗兮阑干。避御史之骢马,逐幸臣之金丸。

最后两句透露的意思是,监察御史地位之牛逼,在大街上可以横着走。

人这个名堂,一旦有了身价后,好事情就接踵而来。

担任监察御史的刘禹锡被京兆水运史(海事处长)薛謇(免费普及知识,读简)给看中了,果断跑到刘禹锡的父亲刘绪家里,说:“兄弟,我想跟你当亲家”。刘绪说:“要得”。这桩婚事就这样定了,简单直接。

这监察御史的职位,不但给刘禹锡带来了政治地位,幸福家庭,还带来了一群朋友三四。

工作期间,刘禹锡新认识了好几个朋友,白居易、韩愈、柳宗元、韦夏卿,还有韦夏卿的弟弟韦执谊等等,都是一伙文化人,大家在一起写文章、喝酒、唱歌,各种快活。

这期间,刘禹锡还认识了一个对他产生重大影响的干部,王叔文。

其实也不算是新认识的。刘禹锡当年在担任太子校书时,王叔文也在太子身边工作,担任太子侍棋。所以算下来,两个人是同事。但真正的密集型交往,还是在刘禹锡担任监察御史之后。作为太子身边红人的王叔文,认定刘禹锡绝对是一块国务卿的料,十分看好,所以感情很深,亲兄弟那种。

话说大唐德宗李适所使用的贞元年号,从公元785年开始,一直沿用到公元805年,前后共计21年。刘禹锡担任监察御史,是在大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之后,这时间节点,已经是贞元年间的尾巴上。

贞元末年的政治风气,已经很险恶了。政治路线斗争搞得很过火,不准干部之间有“小圈子”,更不准搞“团团伙伙”。白居易在《韦执谊传》中,这样描述这一时间的政治生态:“臣又见贞元之末,时政严急,人家不敢欢宴,朝士不敢过从,众心无憀,以为不可。”

这时间的刘禹锡、韩愈、王叔文、柳宗元等几个走得很近,被一些不明真相的“吃瓜”干部认定是“死交”,心里各种怀疑,也搞得他们之间闹出了一些误会。

大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冬天,韩愈给朝廷写了个请示,要求减轻群众负担,结果事情没搞成不说,还遭贬职,去广东的连州阳山担任县令。突如其来的职位变化,让韩愈慌得一匹,认为是刘禹锡和柳宗元泄露了私下对朝廷的“抱怨”。还是杜佑出面解释协调,才把这个事情摆平。

大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德宗皇帝病逝。太子李顺即位,是为顺宗。这一年,被改元永贞。

这个时候,宦官以及藩镇把持朝政的情况,已经十分严重。

要说这个宦官把持朝政,还得从玄宗时候说起。那时候高力士就是一个例子。

尼玛权力给人家占用,皇帝眼看要成个摆设,这还了得?

只有改革,才是出路!是时候搞一个大动作了!

这个时候,诞生了一个团队,一个具有一定实力的改革团队,史称“二王八司马”,具有相同的政治纲领,那就是“打击宦官,革新政治”。

其中的“二王”指王叔文、王伾。“八司马”指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为啥叫“八司马”呢?是因为他们在改革失败后,俱被贬为州司马。当然,这是后话。

这一场政治活动,被称为“永贞革新”。

这期间的皇帝,脑壳咚大。自己的政令,出不了皇都就“黄”了。特么的,下面都听藩镇的,都听宦官的。这个皇帝,和稻草人没有多大区别。

皇帝的想法,是逐渐消减藩镇的势力。为这个,他拟定了感觉上很周详的一揽子计划,但事先并没有“试水”,直接在朝会上提交大会高级干部讨论。完全不谙才开了个头,下面就各种抵制:

“老大,你老汉才死,现在说这个,怕不合适哦。”

“老大,你老汉当年也想搞这个,他那么牛逼,但还是没有搞成。花了那么多钱,那么多精力,还差点惹祸。我们大唐现在实力焦人,你最好不要搞这个事情哦。”

皇帝气得不行,但又能怎样呢?事情明摆着的,队伍带不动了。

自古以来,都是人多的会议不重要,重要的会议人不多。既然大会上搞不定,那就小范围搞了再说。皇帝一气之下,他拟定了几道秘旨,要求部分干部过来“开小会”。

接到通知的干部赶到皇帝的御书房一碰头,就是这八个人。

见面后,皇帝开门见山:“今天请你们过来,就是帮我想个办法,如何才能打击宦官、革新政治,让我过得真正像一个皇帝?”

王叔文心领神会:“皇帝莫焦,我们都帮你计划好了。你看,我们几个商量好的行动方案。”

皇帝接过来一看,大概意思是:先以宦官干政为理由,把牵头人搞下课,把余党一网打尽。再逐步落实撤并措施,削弱藩镇势力。最后实现国家统一,皇帝真正执政。以你的才能,搞出个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也不在话下。

这个计划,正是皇帝想要的。于是,就“愉快”地决定了。

谁料想,理想之丰富,而现实之狗血。新的政治思路推行没几天,阻力就来了。除了这参与改革的十多个人是“铁心豆瓣”之外,其余的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竟然都已经被宦官给成功收买,他们站在了新政策的对立面。开始还敢当面抵制,到了后来,果断罢朝,连班都不上,开会连鬼影子都看不到。一时间,搞得成了“无政府”状态。

皇帝气得不行,但又毫无办法,只好放弃了推行新政的决定。这个事情,不到半年,又黄了。

当年的顺宗皇帝,是宦官扶上位的。完全没有想到,现在的顺宗皇帝,还得由宦官搞下课。才当了二百多天的顺宗,活活被气成了严重抑郁症,不得不下台换人。他驾崩之后,李纯即位,是为唐宪宗。

然后,为顺宗皇帝出谋划策的十位大臣,遭到了宦官团队的“秋后算账”。杀人倒还不至于,只是官职保不住了,都被贬职,无一幸免。全都发配到经济落后地区支援地方建设,搞扶贫工作。

大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刚好35岁的刘禹锡开始了贬谪生涯,开始的通知是连州刺史,结果在上任的途中,有被通知为郎周司马。

果然是人生无常啊,如果当年的事情搞成了,说不定自己现在是宰相。但成王败寇的规律无法假设,刘禹锡各种郁闷。

(本集更新与杭州西湖,下集继续讲)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去付出

写作,是我业余的唯一爱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