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行孝道能成仙?有关忠孝神仙不可不知的五个层面

今天

百善孝为先,道教强调人要回归一种“孝道”的本性,人若尽孝,上天将“移其命籍,著长寿之曹”。并且,践行以孝道为本的美德,可以成为种民,《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记载:“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内无二心,便可为善,得种民矣。”行孝是成为“种民”的内在要求,通过行孝等内在价值的扩充,我们不仅积累善功,还能泽及子孙。
道教的孝道思想,在家庭方面,有利于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在个人方面,有助于个人的心性修炼;在社会方面,维系社会秩序,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在自然方面,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在修行方面行善积德,最终位列仙班。
个人层面
《行孝歌》记载:“自古神仙把道传,孝道成为百行源”。自古以来神仙将道代代相传,孝道成为各种善行的本源。在人间的秩序里,孝道也是五伦之首,《太上感应篇集注》中说:“父母为五伦之首,孝亲乃人道之先”,孝顺亲人是人们生活里首先应该学会的德行。
社会层面
通过行孝道,逐渐增长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之后,我们应该将这样的美好品德推广出去,“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一个有爱心的人,应该把别人的老人,当做自己的老人尊敬侍奉;把他人的小孩作为自己的小孩关照爱护。
这样的德性显发和德行的积累,不仅有利于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更良善的社会,更重要的是德性的充分显现和德行的积累可以使我们复归自己的道性,积善成德,积德成仙。道教的这种着眼于现实的济世利人的教义贯穿于其发展的全部历史进程。
《道德真经》记载:“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想尔注》中说:“百行当修,万善当着。”各种善行和善功都是我们应当修行的,这是天道的要求。《感应篇图说》中说:“人欲积德累功,不独爱人,兼当爱物,物虽至微,亦系生命。”所以人们应当常怀慈悯之心,不断扩充和积功累德,将行孝推广到行道,不但爱护人民,也爱护世间万类。
自然层面
爱护世间万类,爱护自然,是我们应该遵循的法则。道教认为,从世俗层面来说,人秉气血于父母,受教化于师父。但在形而上的层面上来说,则天地是人的父母。《太平经》记载:“天者主生,称父;地者主养,称母;人者主治理之,称子”。天地是人的父母,那么人要对天父地母尽孝,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伤害天地。人应该尽力养天地所欲生,《太平经》记载:“天地乃是四时五行之父母也,四时五行不尽力供养天地所欲生,为不孝之子,其岁少善物,为凶年。人亦天地之子也,子不慎力养天地所为,名为不孝之子也。故好用刑罚者,其国常乱危而毁也。”作为天父地母的子民,人尽力养天地所欲生才是孝子。天地生万物,人只是万物里的一种,在天地之间的职责是治理万物,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而破坏大自然的和谐,不然就会惹怒天地父母而使文明陷入危乱之中。
国家层面
道教经典《太平经》记载:“上士得吾道,可为国良臣”“上贤可以为国辅”。得道之人,能够成为国家栋梁,可以辅国化民。同时《太平经》还说“国兴家兴”,国家兴旺,百姓兴旺,则道教兴旺。因为在修道和积德的过程,如《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所记载:“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内无二心,便可为善,得种民矣。”通过践行人类普遍的理念和美德,真一不二,行善积德,还能成为种民。修道积德的过程与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程是一致的。
修道层面
修道登仙是修道成功的典范,也是人性完善的极点。通过行善积德我们还能明证道位,位列仙班,《抱朴子内篇》中说:“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当立一千二百善。”所以有志于超脱生死,积德成仙的人们,应当积极地向善积德。
《抱朴子内篇校释》:“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成仙的基础在以孝道等美德推己及人。否则,则如《抱朴子内篇校释》所记载的:“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不修德行,只学方术,不念“百善孝为先”而推己及人,缺少因忏悔而皈依受戒、专心奉行,都是得不到长生的。正如清代刘一明大师谆谆告诫修道之人说:“欲学仙道之长生,必先修人道之孝行,人道未了,仙道难全”。
功德从哪里来,又应该如何去积累呢?功德正来自“慈悲仁爱”,所以《感应篇图说》中说:“慈者,万善之根本。”《想尔注》强调修长生成仙之道必须敬道、信道和法道,并进一步提出人们需要“臣忠子孝,出自然至心”。行孝道是人性自然而然的表现,至诚则能感动上天,但不能因迷于“伪伎”而耽误,《想尔注》:“但逐邪学,倾侧师门,尽气诵病,到于穷年,会不能忠孝至诚感天。”孝道行为是至真至诚的感情流露,不以功利为目的,所以《想尔注》反复强调忠孝应当“嘿而行之,不欲见功”。出自自然本心的“孝”和“孝”的扩充推演,不仅能积善积德,还能显发本来光明的心性。
为何行孝有如是功德
《洞玄灵宝道要经》系统地对“孝”作出了解释:“孝出于无,乘元受生,生形法孝。无名曰道,处于无上,玄应无下,名行高远,利益弘大,神通无碍,不终不始,故名孝道。有形之类,非道不生,非孝不成。万灵之中,大道最尊,仁孝尊道,故名孝道。道为万物父,亦名万物母,万物得道则昌,失道则亡,精微柔弱,忍辱慈孝,进修中道,心无懈惓,以孝自牧,上报元恩,玄父玄母二亲大恩,故名行孝道。奉道者,当先行孝,而后行道,故名孝道。”
“孝”出自“无”,万物禀受元气以化生,有生命形质者都效法“孝”的规律。孝道本于无极大道,利益众生,恢宏远大,神通无碍。有形的众生都离开了道不会化生,离开了孝不能化成。在万灵之中,大道最为尊贵,仁孝以尊道,所以名为孝道。修道者进修不偏不倚的中道,内心没有懈怠疲倦,以孝道培养自己,上可以报玄父玄母的二亲的大恩,所以称之为行“孝道”。奉道修行者,应当先行孝,而后行道,所以称之为孝道。
在这里我们看到“孝”本自“道”,有形有情者莫不取法“道”“孝”以生长、化成;行仁孝以尊道,是孝道的体现;道是万物父母,万物得道则生,失道则亡;行道者修行中道,以“孝”来指导和约束自己,上报玄父玄母的大恩,下报世间父母的恩情;奉道者应先行孝,而后行道,这是行孝道的次序。
《太上灵宝首入净明四规明鉴经》在解释“孝”与道的关系的时候记载道:“道者性所有,固非外而铄。孝弟道之本,固非强而为。得孝弟而推之忠,故积而成行。行备而道日充,是以尚士学道,忠孝以立本也,本立而道日生矣。”道是本性所固有,并非外力所致。孝悌是道之本,所以不是使人强力而为。得孝悌之后推广到忠,所以日积月累而成德行,德行全备则道德日益扩充,因此高尚之士学道,用忠孝来建立大本,本立之后则道德日益生发
欲行无为,先行有为;欲得道,先修德;欲修仙道,先修人道。
(0)

相关推荐

  • ​十道九医

    我们经常说十道九医,说的是十个道人里面就有九个懂医术的.这并不是虚假之说,而是有着一定的依据道理存在的.作为一个修道者,很多时候是需要自我调理的,因此修道者须明"天地之气,人之气.天地为一大 ...

  • 秘笈坊:成仙秘方五十种(十二)——三百日行及奔马,千日夜视有光,九年成地仙。

    诸天气荡荡,我道日兴隆! 平素关注,以备急用.江湖险恶,防病克邪. 采编:碧天飞虹 延年不老散方 宋王怀隐传.此方功能补益五脏之阴,有滋补强壮.延年益寿的作用,适宜于阴精亏虚.精力衰减.健忘失眠.咳痰 ...

  • 【行参菩提】张 恒丨人到此地便成仙(散文)

    如果不是亲身体验,我可能想不到在黔东的凯里还有这样一座绝妙的香炉山.去年夏日的一个雨后,我随当地的一位朋友去那里寻幽览胜. 初始的路原生态味儿很浓,朋友说这路唤作"幽谷常青",虽很 ...

  • 李培忠•布伞遮阴神往坐,修身养性似成仙!诗词十三首

    七律    垂钓(新韵) 文/李培忠 朝阳升起至湖边,俯首晨荷架钓竿. 远望鹭鸥多翅奋,近瞧鳜鲫众波穿. 静心等待鱼漂坠,用力提拉锦鲤蹿. 布伞遮阴神往坐,修身养性似成仙. 七绝     赞邹敬园荣获 ...

  • 煮鬼成仙

    常德府有个叫雷玉双的书生,他家比较富裕,父亲是个有钱的商人. 雷父早些年,一直在外经商.在雷玉双18岁那年,觉得银子花不完了,就回老家享福.他在县里买了豪华大宅,一口气娶了四房小妾. 雷玉双看不惯他父 ...

  • 立鱼峰,刘三姐传歌成仙的地方

    柳州市立鱼峰景区位于柳州市柳江南岸,由鱼峰山.马鞍山两山之间的小龙潭组成,占地面积278公顷,是以刘三姐山歌文化为主,集自然山水.历史.宗教.民俗等多元文化为一体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我在柳州当兵 ...

  • 道家奇书,详细写出了【修炼成仙 长生不老】的方法

    道家奇书,详细写出了【修炼成仙 长生不老】的方法

  • 手打虾滑好好丸吃出新鲜好味道!品味优鲜,食久成仙

    "民以食为天"这句俗话真是说得一点也不出错,但每个人最爱的食物,就有很大的不同了.用古老传统的方式,手打出每一份虾滑,尺颊生香释放出每一份虾仁的鲜美. 每次去吃火锅,必点的菜品就是 ...

  • 忠孝仁义 || 牛芳成

     忠孝仁义 牛芳成 冬闲后的椿树坪生活节奏慢下来了.在这条横贯东西的村道上,依次摆放着八十岁左右的老年人的象棋摊,五六十岁左右的中年人的象棋摊,三四十岁青年人象棋摊.老年人的象棋摊上,只有两个人留着胡 ...

  • 八仙何仙姑,成仙得道的故事

    2021-05-05 12:28:36 八仙虽然分别有着,男女老少.富贵贫贱八种特质, 青梅 但八仙都有着共同的一个特点,他们都是通过修行才成为仙人的. 道教的神话有着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个主题便是成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