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佳对: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云:明月送僧归古寺。怎么对

古人好雅,常以诗文、对联交流,并引以为美事,相互唱和之间常有惊人妙语,传之后世,众人观之亦无不叹服。比如今天要说的这个上联: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云:明月送僧归古寺。

关于这个上联的出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说出自一个古寺,恰巧郑板桥入山访友时见到,之后的下联也是郑板桥对的;另一个则是说这个上联出自一位相国千金,身为才女的她想以此招婿。后来由一位进京赶考的书生对出下联,成就了一段佳话。

这个上联并没有很深奥,就是一个拼字联,运用 “拆字格” 中的添字手法。“寸”和“土”合起来就是个“寺”字,“寺”和“言”加一起就是“詩”,“詩”是诗的繁体。最后“诗云:明月送僧归古寺。”巧妙地把“寺”和“诗”联系到了一起。最妙的是不仅技法上极尽离合、顶真的技巧,而且山僧、明月、古寺结合得十分到位。

在这个对联典故中,不管是郑板桥还是应考书生,给出的下联都是:“双木成林,林上示禁,禁曰:斧斤以时入山林。”从对仗来说相当工整,“木”和“木”,双木成“林”,“林”和“示”,合为“禁”。禁,即禁令,就像我们现在常见的警示牌一样。“斧斤以时入山林。”是说禁令的内容是入山砍伐要注意时令,不要滥砍滥伐。

这下联算是对上了,不过在我看来,意境上还是差了一些。“诗”很唯美,“禁”却略显生硬。如果有更完美的就好了。不过很可惜,可能我阅历浅,读书少,目前还没有看到更好的。

有些有雅兴的网友也给出很多下联,如“日立传音,音下心意,意寓:泉水滴石绕余音。”“千人作禾,禾后兑税,税赋:昊天接雨洒春禾。”“火火成炎,炎边水淡,淡说,君子之交如水淡。”“十口是田,田下心思,思之:高山流水润桑田。”……这些也就更是余闲消遣了。别跟我说,“你行你上。”这个我认怂。

不过,我倒是想到另一个思路,上联用添字法,那下联咱不妨试试用减字法。比如:枯木作古,古噤合十,礼曰:清风招魂入万古。当然,这个很显然也不完美。且作抛砖引玉之用吧。如果是你,会有更好的下联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