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种家庭情绪基因,你遗传到哪一种?

你的情绪基因,是从哪里来的?

你是那种和父母脾气很像的人吗?比如说:

明明讨厌父母的焦躁,却忍不住对孩子不耐烦,难控制当下发脾气的心;

总是说反话讽刺伴侣,不能好好表达自己的感受,回头一想父母也这样相处;

对外人是情绪倒是“稳定”,想起父亲从不推托朋友,只对家人苛刻...

而且,哪怕你觉得这样真不好,但下次有情绪时,还是会抄袭着家人的模式去应对。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心理学上你会“被遗传”到养育者的情绪模式,它是你的「情绪阴影」

有意思的是,这种“遗传”有正反向之分,有时候,你明明深受阴影的影响,却活成了跟父母截然相反的人。

咨询师曾跟我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来访者活得特别压抑,做什么事都小心翼翼,就怕惹人不喜欢。

那她的父母是不是也这样呢?

恰恰相反,追溯回原生家庭,你会发现她父母都很易怒,她是在无休止的争吵下长大的。

面对家庭的不和,她的母亲不断向女儿吐苦水。

她不仅要承受父母亲在争吵下的暴怒,还要小心地接住母亲的哀怨和敏感

无论哪样,都不是让人快乐的东西,于是她潜意识里形成了这样的模式:情绪本身是不对的,我不允许它存在。

这种潜意识从她童年就成模了,在跟父母相处的每天中,这个模式不断强化。

慢慢地,这种模式深入骨髓,让她无论是恐惧、不满,还是开心,她都像被触发了某种开关,压抑着自己不透露出半点。

于是,像是“反向遗传”一般,女儿是个彻头彻尾的“好脾气”。

无论她意识上想或不想,这种模式根植在潜意识里,让她很难再掏出别的一套来处理自己的感受。

得到幸福、重复幸福

感受痛苦、延续痛苦

武志红老师说,我们多数的人生,就是不断地重复同样的模式。

无论是正、反向“遗传”,如果在原生家庭中感到幸福,你就能延续幸福,如果感受痛苦,你就会复制痛苦。

就像上述的来访者,虽然不像父母暴躁,但不可避免地被塑造出不恰当的情绪处理方式。

这些从童年起不断固化的感受,让我们的先天性「情绪能力」天差地别:

犯了小错,有人深深自责,有人自信解决;

面对挑战,有人恐惧失败,有人勇敢把握;

面对亲密,有人平和享受滋养,有人总是没有安全感

……

对情绪的不同处理,正在塑造着我们的人生。

当阴影不能被呈现时,模式就会重演,一代代遗传下去。

因此,如果你也感到自己的负面情绪多,并经常不知道怎么与它们相处,那么你需要好好自查:你的情绪阴影是什么?它如何影响着你的生活?

找到它、重塑它,我们和下一代才有不一样的选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