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太多,几时罢休?想通了,再也不买了
有人家里装潢豪华,灯饰墙壁,桌椅沙发,十分讲究。可参观完几百平方米的房子,却没有发现一本书。而酒柜里的洋酒,倒是琳琅满目,让人十分惊诧。
无独有偶,我曾经就职过一家文化公司,老板的办公室,不见几本基本的行业书籍,倒是把吃的、喝的,陈列在办公室里,令我惊骇,所以后来我一走了之。
我父亲是军人,我倒是在父亲上司的办公室里,看到了堆积如山的书,两米见长,一米见宽的桌面上,摆满了政治、军事,历史、哲学等书籍。我顿生好感,十分艳羡。在我的感觉里,军人不是以读书为长的。可眼见为实,颠覆了我的认识。
或许书籍并不算什么,但一个人家里居然不藏书,是多么大遗憾。
当一个人坐拥成千上万本书的时候,那是多么巨大的视觉和心灵冲击。虽然在新华书店里也有很多书,但不足以与家藏相比。比的不是丰富程度,比的也不是数量多寡,而是一个人居然舍得为了读书不断投资,有这么大的癖好和瘾,值得敬佩。
书籍就像知识渊博的象征,藏书越多,渊博的可能就越大。譬如李敖的书就多,私藏十几万本,有专门的书库,相当于小型图书馆。
当然,这也非绝对。藏书不多,知识丰富的,也大有人在。不要说抄书、借书、买不起书的古人,就是钱钟书,藏书也不多。有人去他家做客,居然家里只有少量的几橱,甚至可能比不上鄙人的六七橱书。但就像古人常说的:案头的书要少,心头的书要多。
我和古话相反,我是案头书多,心头书少。堆在床边和电脑桌上的书,足以等身。有时候,还有一丝恐惧感,感觉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自己还这样天真和愚昧,至少不如想象中的成功。
我开始冥思苦想,不断梳理,回顾走过的路,总结教训,这成为我知耻后勇的动力。
譬如我为什么会爱上买书?现在看来,可能出自虚荣,也可能是天生的。
说虚荣是因为,曾经舍不得吃,节约钱买书,是想显摆自己爱书,觉得自己比别人超前,更优秀。就像一些高中生,跨阶段,显摆自己的高等数学知识一样。十来岁,我开始买,囤积了十多年,终于在大学之后,才开始认认真真的读,以前光买不看,只是摆设。
之所以说,爱上买书有天生的倾向,是因为从小没有人告诉我看书的重要性,是我凭直觉感知的。也没有人告诉我什么书该多读。家长的细心培养更不可能。父母的藏书不多,根本不怎么看,他们的阅读习惯还是被我传染的。
大学毕业后,家里的书籍越来越多。书柜不断的扩充,到现在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有时,我真怕摆在床柜上的书,会把木柜压垮。
当然,买书不等于读书,读书不意味着懂得多。相反书籍还有副作用,使人沉溺其中,失去奋斗的欲望。人生每一步要走稳,不要跨阶段,人在该奋斗的年纪,却入迷地看书,这并不妥。所以,我爱看书,却并不推荐别人读书。
不仅不推荐别人,现在的我对自己也有了新的要求,就是从此之后不再大量买书了。也不要每个月花四五百买新书。不断的跑书店,连收银员都认识我了。不要刚到某个地方,就四处打听和寻找书店在哪里。更不要花几十分钟的车程,去旧书摊上淘旧书。
非新书不可,这不是正确的读书方式。真正读书要熟读深思,反复的读。温故而知新,每看一遍都积累新的收获。切切实实把一本书弄透彻,比起粗略的翻十本书,更有价值。把资治通鉴,红楼梦,一系列经典作品,反复的读个十几遍,方能领会书的奥秘。
不可贪多,要以质量取胜。提高质量的最好方式,就是反复诵读经典书籍。道理谁都明白,但不是每个人这样践行。所以养成熟读的习惯,会使人异于常人,高于常人。
我想通了,决定再也不疯狂购新书了。把现有的几千本书,好好的读个十几二十遍,效果说不定更好。反正都是一样的在读书,一样的在写作,读什么不是一个读啊。就好像把有限的几个女人搞清楚了,何必贪求更多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