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医案 老年高脂血症从痰瘀论治
相关推荐
- 
                             
                            
名老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验方
2021年03月17日 名老中医赵绍琴治疗高脂血症验方:五子涤痰汤 高血脂症,是西医病名,古代中医无明确记载,故中药治疗没有成法可作为参考.赵老根据其形体肥胖.舌滑苔腻,断为痰湿瘀阻,以三子养亲汤,加 ...
 - 
                             
                            
『常用方剂』 祛痰剂 : 二陈汤加减治疗高脂血症37例疗效观察(期刊论文)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6115(2003)08-0745-02 近3年来,我院对37例门诊高脂血症患者在调整饮食.适当锻炼基础上,选用二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将临 ...
 - 
                             
                            
【老年高脂血症从痰瘀论治】
老年高脂血症从痰瘀论治 高脂血症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意外.老年性痴呆的主要因素.现代医学把高脂血症分为高胆固醇.高甘油三脂血症.高异常脂蛋白血症及混 ...
 - 
                             
                            
血脉康汤治疗高脂血症(痰瘀阻滞型)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血脉康汤对痰瘀阻滞型高脂血症患者血脂的影响,明确其降脂疗效. 方法:选择60例痰瘀阻滞型高脂血症患者,并随机的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采用血脉康汤加辛伐他汀治疗,对照组采用辛伐 ...
 - 
                             
                            
国医大师熊继柏 从气虚痰瘀论治胸痹心痛病
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精研经典,长期坚持门诊,年门诊量万余人次.其临证善抓主症,准确把握病机,用药精准,临床疗效显著,备受患者好评.笔者有幸跟诊,但才疏学浅,所得有限. 现择熊继柏教授从气虚痰瘀辨治胸痹 ...
 - 
                             
                            
从痰瘀论治久病咳喘
弘扬国学,传承命脉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 ...
 - 
                             
                            
从痰瘀论治疑难杂病 李士懋
李士懋:从痰瘀论治现代疑难杂病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张再康 ·现代疑难杂病多符合中医痰邪黏滞胶结.缠绵难愈的特点.李士懋提出,治痰不可拘泥于肺.脾.肾三脏,而当从五脏全面考虑,辨证治疗,并贵在加 ...
 - 
                             
                            
痰瘀论治
原上海市香山中医医院王明侠从痰瘀论治脑血管血栓形成,取得了满意疗效,验方分享. 一.诊断依据 (1)凡中年以上,有动脉粥样硬化或伴 高血压,糖尿病者.(2)前驱症状明显,并具有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典型 ...
 - 
                             
                            
原上海市香山中医医院王明侠从痰瘀论治脑血...
一.诊断依据 (1)凡中年以上,有动脉粥样硬化或伴 高血压,糖尿病者.(2)前驱症状明显,并具有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典型症状和体征. (3)部分病例有意识障碍,但腰穿脑脊液无明显改变,或CT检查颅内有缺 ...
 - 
                             
                            
从痰瘀论治脑血管血栓形成,取得了满意疗效,验方分享
原上海市香山中医医院王明侠从痰瘀论治脑血管血栓形成,取得了满意疗效,验方分享. 一.诊断依据 (1)凡中年以上,有动脉粥样硬化或伴 高血压,糖尿病者.(2)前驱症状明显,并具有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典型症 ...
 - 
                             
                            
妇科病试试从“痰瘀”论治
I导读:小编临床所见痰.瘀为病者不在少数.痰.瘀,异名而同类,二者关系密切,互为因果.因此在治疗时,应同时兼顾,且不应忘记二者"阴"之属性. 浅谈"痰瘀"与妇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