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刀皇后吴氏,与历史上最窝囊的帝王,却成就了一段美满的金婚

南宋的第一位皇帝赵构,本来不是皇储,因为爸爸和哥哥被金人掳了,皇室之中就剩下他还算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皇子,大臣们一商议,就是他了,所以,他是临时上位的。

他的爸爸、哥哥、妻子、母亲,都被金人俘虏了,只有他侥幸逃了出来。

在往南方逃窜的路上,赵构从一个年轻有为、博闻强识的皇子,变成一个战战兢兢、贪生怕死的皇帝,这一路,有一个女性一直陪伴着他,给他力量,给他支持。

她就是被历史学家称为“带刀皇后”的吴氏,14岁被选入康王赵构府邸,从一个侍女到一国之后,吴氏用自己的智慧和胸怀,慢慢成长为值得称道的一代贤后。

带刺的芍药,妍丽聪慧有勇有谋

据《宋史》记载:

近尝梦至一亭,扁曰"侍康";傍植芍药,独放一花,殊妍丽可爱,花下白羊一,近寤而异之。后以乙未岁生,方产时,红光彻户外。年十四,高宗为康王,被选入宫,人谓"侍康"之徵。

吴氏出生时,她的父亲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一个凉亭,凉亭上的牌匾写着:伺康,旁边有一棵妍丽可爱的芍药花,花下面还有一只白羊。

吴氏的父亲觉得很奇怪,等到吴氏出生的时候,屋外的红光漫天。人们都说这就是吴氏以后会嫁给康王赵构的征兆。

传奇的出生注定了吴氏不凡的一生,14岁的吴氏被选入康王赵构的府中,成为赵构的侍女。

她不卑不亢、不争不抢,一丝不苟地照顾赵构的生活起居,当时谁都想不到,日后这个侍女能够成为历经四朝帝王的一国之后。

当赵构仓皇出逃,面对彪悍的金人铁骑,赵构已经不复往日的英姿勃发,在逃难的路上,是忠心耿耿的吴氏陪伴着他。

当赵构的卫士谋反,想要抓住赵构送给金人的时候,是吴氏临危不乱,成功骗过卫士才让赵构逃过一劫。

在南渡的船上,赵构心惊胆战、杯弓蛇影,吴氏就穿着戎装守护在赵构左右。

有一天,当赵构站在甲板上忧心忡忡自己的未来时,吴氏穿着铁甲战服,陪伴在赵构身侧,突然一条大鱼跃上甲板,赵构吓得两股战战,以为是不祥之兆。

吴氏不慌不忙,单脚下跪恭喜赵构。

赵构不明所以,吴氏解释道:此周人白鱼之祥也。

这里“白鱼之祥”的典故出自《史记·周本纪》中的"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

周武王在讨伐商朝的过程中,也有一条白鱼跃上他的甲板,周武王杀了白鱼祭天,顺利灭商建周。

吴氏借助这个典故宽慰赵构的心。

可见,吴氏不仅有勇有谋,还熟读典籍,能文能武,赵构也越来越离不开吴氏。

到了南方之后,赵构就册封吴氏为义郡夫人,进一步加封才人、贵妃。贤惠聪颖的吴氏很快就成为赵构的左膀右臂,生活上工作上都离不开吴氏。

上敬婆婆,下爱养子,人间富贵花

赵构在南方称帝后,一边布置军事防御,一边求和请金人释放母亲。

被金人吓破胆的赵构,再也不复往日的英雄气概,想当年,他也曾出使金人营帐,刀剑加身而不惧,也曾统领兵马与金人三军对峙,他也曾金戈铁马、醉饮冰河,但是在南方称帝的他却越来越害怕金人。

害怕金人踏破江南的繁荣和太平,害怕金人把二圣送回江南,害怕母亲韦氏被金人杀害。

后来,在赵构的再三退让下,金人终于把韦氏送回临安城。

赵构痛哭流涕,阔别15年后,两母子终于在临安城团聚。

在韦氏没有回到临安之前,赵构一直把母亲作为自己屈辱求和的借口,在军事取得节节胜利的情况下,赵构依旧对金采取求和的政策。

关于韦氏,历史上的逸闻轶事不少,这也是一个狠角色。

历史上描述韦氏“性严肃”,就是这样一个能屈能伸的女强人回宫后,对吴氏却疼爱有加,甚至建议皇帝册立吴氏为后。

因为吴氏很会做人,将刚从北方回宫的太后伺候得舒舒服服,为讨婆婆欢心,吴氏还亲手绘制了《古列女图》,放在自己的寝宫中,以此为鉴,不仅如此,还在自己的中堂放了一块牌匾,上书:贤志。

端庄贤惠的吴氏,将后宫料理得井井有条,但是因为赵构失去了生育能力,吴氏一直没有生下一儿半女。

吴氏向赵构请求抱养宗室中的孩子认作养子,她选择了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赵伯玖,后来赐名为赵璩。

不久,赵构收养的另一个孩子赵伯琮的养母张氏去世,吴氏就把赵伯琮也一起收养了。

据史书记载,吴氏对待两个孩子视如己出,并没有区别对待。

而两个孩子的命运却因此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吴氏的悉心照顾下,两个孩子都有了大出息,赵伯玖本来是作为皇太子的人选,后来因为赵构对赵伯琮更加喜爱信任,于是皇位就落在赵伯琮的头上。

而赵伯玖最后成了少傅,当赵‌构去世的时候,他回宫奔丧突染疾病,享年59岁。

最长寿皇后,辅佐宋‌‌室四代君王

吴氏不仅是历史上少有的长寿皇后,她在后位(包括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的时间长达五十五年,辅佐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位皇帝,以83岁的高龄去世。

因为她心胸开阔,常年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即使没有生育孩子,却将两个养子抚养成人用心教导,即使赵构贪生怕死,她依旧不离不弃。

赵构禅位为养子赵伯琮,他亲自手写诏书,封吴氏为太上皇后,带着吴氏迁居到德寿宫。

赵伯琮登基后,每月初一,朝见了赵构之后,一定会去吴氏的宫中拜见,对待养母始终如一。

当赵构去世以后,赵伯琮想把吴氏接回宫中居住,但是吴氏说自己舍不得赵构,希望能够继续在德寿宫居住,缅怀赵构。

后来赵伯琮去世,传位于第三子赵惇,但是赵惇身体不好没办法主持丧事,于是朝中大臣们都建议吴氏"垂帘主丧事",当时吴氏已经81岁了。

因为赵惇从小对父亲存在偏见,养成偏执狂妄的性格,朝中大臣都认为他不适合当皇帝,建议他禅位给自己的儿子,但是赵惇的皇后非常霸道,不肯让丈夫让出皇位。

大臣们只好求助吴氏,因此,吴氏撑着年迈的身体,垂帘听政,做主让赵惇禅位给儿子赵扩,并册立嘉王夫人韩氏为皇后。

干完这件大事,吴氏立刻撤帘让位,绝不给子孙添麻烦。

赵扩当上皇帝,还时时到曾祖母面前请教治国之道,吴氏总是劝诫赵扩要勤勉读书,知人善用,坚守原则。

结语

一个小小的侍女,凭借智谋,一步步走上权力巅峰,却丝毫不恋栈权力,一心为国为家。

虽是女子,却有治世之才,辅佐了四代君王,虽然一生没有生下一儿半女,却养育了两个孝顺的儿子,与丈夫赵构一生没有红过脸,侍奉公婆,甚至对赵构那个死在金国的前妻,她也从不嫉妒,甚至让自己的两个侄子娶了前妻的侄女。

史学家称她为“带刀皇后”,不爱红妆爱武装,用柔弱的身躯支撑精神崩溃的赵构,让赵构在面临金人铁骑时,仍能勉力支撑一个国家。她以一己之力,支撑了风雨飘摇之中的宋室皇族。

参考资料:

《宋史》卷四百七十二

《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列传第二后妃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