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通过变法让秦国崛起,却被车裂,为什么这么冤?

战国时期,天下有七大强国。其中,齐国、楚国、燕国都是在周朝立朝不久就建立的大国,赵国、魏国、韩国都有晋国的老底,唯独秦国是建国很晚的。

而且,秦国低出当时中华大地的最西边,比较偏远,按理说国力是很难和其他大国抗衡的。

但是自从商鞅来到秦国施行变法后,秦国正式迎来了崛起。

对于秦国来说,商鞅可以说是千古功臣,但是最终却没得善终,甚至惨遭车裂,这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我们上学的时候,历史老师都会讲,商鞅触犯了贵族的利益。诚然,这个原因不是不对,但是也有其他的因素存在。

在商鞅之前,秦国的法律相对还不是很严苛,商鞅进行变法后,虽然国家强盛了,但是还是有些百姓表示不合时宜。对于这些百姓,商鞅认为:“他们都是扰乱教化的人,来人啊,把他们都给我迁徙到郊区!”

同时,商鞅制定的法律又过于严苛,刑罚也比较重,肉刑很多,不是割掉鼻子,就是削去耳朵,搞成残疾人。这样一来,法律和刑罚失去了原本教化蛮民的本质,也就让百姓难以接受,因此商鞅已经失去了民心。

而且,商鞅对于王公贵族犯法,也丝毫不放过。太子初次犯法时,商鞅很圆滑地让太子的老师来戴罪。至于其他的王子,商鞅可就没那么好的脾气,有的王子甚至被割了鼻子。这样,商鞅失去了贵族的支持。

在对外战争中,商鞅也很犀利。在于魏国领兵的公子对峙时,商鞅借着二人之前的感情邀请对方赴宴讨论和平解决的问题,却在宴席上将其击杀,手段很卑劣。于是,商鞅的名声在诸侯国之间也很臭。

商鞅本人却并不警惕,反而洋洋自得。据说他每次出行,不管去做什么事,都要有很多车、人跟在后面随行,还有甲士护卫,排场极其考究。而且对于秦孝公赏赐的封地商,他也坦然接受(因此叫做商鞅)。要知道,这块土地非常富裕,这是秦孝公对他的恩宠。

另一方面,这块土地也有极大的弊端。由于它过于富饶,加上商鞅的种种变法,都给所有人一个错觉:商鞅为了贪图自己的富裕而不择手段,他是踩着无数人的身体才走上了这样的地位。

如此到处树敌,商鞅想得善终,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时秦国有个叫赵良的,曾经劝谏商鞅这些问题。商鞅明知他说的很有道理,还想让赵良做自己的手下,但是赵良拒绝了。赵良知道,跟着商鞅不会有好果子吃。

事实证明,赵良是正确的。对于赵良的建议,商鞅完全认可却完全不接受。秦孝公死后,秦惠王即位。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秦惠王做太子时因为犯法被商鞅杀鸡儆猴,他的被割鼻子的兄弟吓得八年不敢出门,都对商鞅恨之入骨。于是,秦惠王就派人拘捕商鞅。

商鞅听到消息吓得赶紧逃跑,跑到官家的客栈时,由于掌柜的遵守商鞅的法律不收留没身份证明的人,导致商鞅不得不继续逃跑。一边跑他还一边叹息:“唉,这法律的规定真TM有弊端啊!”

离秦国最近的,就是魏国,于是商鞅跑去魏国。但是魏国人还记得商鞅曾经用诡计骗杀了自己国家的王子,于是不仅不接受,还以害怕秦国报复为理由,拘捕商鞅,送回了秦国。

商鞅没办法,回到自己的封地,带着自己封地的军队想要攻打北方的郑国来安身。但是秦惠王抢先发兵,击杀了商鞅,并且将他的尸体车裂示众(纠正一个误区,商鞅不是直接车裂而已的)。

商鞅做的事,的确是对秦国有极大的好处,但是他不懂得把握做事的尺度,也不懂得收敛,最终导致了这种悲惨结局。也因此,司马迁也说:活该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