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南昌!
计划永远也赶不上变化。从银川到南昌,是什么样的距离?
思想和行动的距离嘛。
商量计划了那么久的银川,没有成团。而我订的车票是到九江,去望庐山瀑布。慢慢悠悠一路感怀,竟然觉得十几个小时的车程根本坐不够。临时补加一程,庐山换成了滕王阁。
一个人的行程,改几遍都没多大问题。就是这么任性。
也不用打车。支付宝领个电子公交卡,上车两元。公交线路转几个来回,一个城市大概风貌也就摸索个半厘不厘了。只要不在神态上标注上“陌生人”几个字,那些个小摩的也就少来追着你问去哪儿了。

千年洪都, 昌大南疆。南昌是个历史文化名城,又是革命英雄城市。《滕王阁序》匠心华彩,八一纪念馆军旗升起之地……即便名胜必游,游记也不必再讲名胜的历史,那个完全可以自行百度。言多语失,不重复大家都知道的知识,也是保全自己的一项英明决策,万一学舌都学错,岂不出丑丢人?


南昌大学。因为从小就又笨又不认真,读书少又不思进取,所以一直只能崇拜羡慕那些学识渊博的人。南昌大学走一圈,吹吹校园风对我来说也是救赎。校区很大,大到只能在某一小隅观而止步。学子们就像不食人间烟火的仙童,青春又脱俗。就连路上遇见扫收落叶的大妈我都不敢小觑,谁又知道她是不是那个旁听考研的环卫阿姨?不良少年也不给力,假若当初考个南昌大学,找个南昌大学的小女友,我现在不就有了常来熏陶的理由了吗。



南昌图书馆,彩绘飞檐,雕龙厚韵。进门处那高大的台阶像极了通往知识的天路,顿生某种神圣肃穆之感,攀之往上,越静气息声。阅览室人众却声悄,青葱学子与白发翁媪同桌各习阅。
匆匆的旅途,找个喜欢的地方静坐半日,装模作样读一本闲书,又歇脚又有情调。还能蹭个开水。


南昌博物馆、南昌八一纪念馆,都是革命圣地,红色之旅,不忘初心打卡地。军旗升起的地方摆拍一张吧,像我这样的人,就该强制牵来好好接受一下红色教育,非逼得我自费。但是估计在这儿关个几十天,听多少红色故事,我也还是这副颓废无志的样子。


滕王夜宴。
是滕王阁成就了王勃?还是王勃成就了滕王阁?总之,一篇《滕王阁序》把滕王府那个临江阁楼带火了,也成就了南昌的标志性景点,到南昌不登滕王阁,那算你白来。
其实滕王阁跟任何一个高楼观景没有什么区别,不过是他有王勃的《滕王阁序》。以前不知道什么样,现在到处都在发展旅游业。宣传文化就是个吹,天下景点一大吹,把无说成有,把一说成百,这事儿咱也干过。但凡景点,必得找典故,蹭名人。三分看,七分听,历史古人也不会跳出来否认:这地我没来过,这话我没说过。
不过滕王阁真的什么誉辞都可以有,历史底蕴,人文景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登临滕王阁,心阔怀远。
讲一下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八卦。其实当时根本没人拿他当盘菜,人家随口问谁写个序,他不懂谦虚,让他写他一口就答应下来。古时候写篇文是要写一天的,一边喝酒一边写,王勃在里面写,人家也没人关注他,都在外边喝酒取乐去了。他写了第一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有人拿出去给太守和众宾客看,太守不以为然地笑笑,继续喝酒。接着他写了第二句“星分冀轸,地接衡庐。”还是没人理他这茬。等他写好的第三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被人捧呈给太守一看,太守一推酒杯,咱们还是进去看着王大师写吧,越来越有文采了……
而且写完这篇文不久,王勃就呜呼哀哉了,这样看来冥冥之中他是变相写了封遗书呀。抒发自己的人生的遗憾
游滕王阁,白天游门票是50元,夜游是120元,而且日夜票不通用,白天可以登楼远望,感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美;夜游望不了那么远,可以观灯光璀璨、滕王晏乐。如果有时间可以白天游了晚上游。如果没时间,我建议还是白天游,登高怀远给自己一个放逐心灵的机会,滕王宴乐就别看了,哪儿还看不着一个广场舞呀,高票价不过是噱头而已。



南昌街头的“织补”女。
旅行或者旅游,对到过的城市都只不匆匆一瞥。是否有人注意过繁华的南昌街头那些不起眼的小角色?比如的织补女。
她们带着数不清颜色、粗细和材质的丝线,带着两个小马扎,找个大商场门边显眼又不碍事不太晒的地方坐等。有人拿来一件旧衣服,她就捏针选线,按照衣物的材质花型进行修补。我第一想到的是“勇晴雯病补雀金裘”那一章节画面:病怏怏的晴雯,亲自上阵,她先将里子拆开,用竹弓钉牢在背面,再将破口四边用金刀刮的散松松的,然后用针纫了两条,分出经纬……

来织补的衣服都很旧,在我看来没有什么价值。一件背心,年代久远,褪色起套磨到薄软,她用细细的针一点一点把勾起的套线挑回拨匀。一件男士中山装,有一个不算的小破洞,她用一个圆圆的东西撑起来,开始经纬界线,那么精细的心与手。很奇怪,一件背心,即便是新的,卖20块钱,我也不要。而他们,有人在街头等活儿,有人抱着衣服送过来,过半日再来取回,付20块钱手工费。也有贵的,需要绣花,描龙画凤的衣物她们也织补得来。
可是那么旧的衣服花几十块钱织补,有价值吗?她们说,人家喜欢这衣服啊,也许是他们爸爸妈妈留下的,要纪念啊。这个理由听起来倒是成立,但是我发现街头有很多这样的“织补”,能维持这一个行业,仅凭“喜欢”和“留纪念”肯定是不够的。


我请一个织补给我和她的同伴拍个合影,她说同伴:你没有抬起头来。她的同伴说:人家想拍的是我织补,我就做着活儿拍吧。
我就在哪里坐着和她们聊天,看我没见过世面的样子,问也来自哪里。我说我是沧州肃宁的,她们似乎发现了商机:你们那里没有补衣服的?那是不是我们过去了会有很多活儿?
会有很多活儿吗?我不知道。肃宁有针纺园区,内衣背心有的是,还不贵,20花钱淘宝买新背心挑着样的买。有人会把旧衣服拿去织补吗?
或者,有些人需要织补的是心,而不是衣服,也说不定。


一个老人坐在这里歇脚。
不知为什么对这个画面很有感觉。拍下来,以纪。或者,人到了老年,盘点一生的时候,更能明白爱恨情仇的对错。

不写了,没有时间,还很累。旅游就是花钱找累受。不把自己磨合的精疲力尽就好像对不起那么远的旅途,我也未能免俗。
谁还不是好不容易才从世俗里择开身自我任性这么一回?只为来看一眼,至于究竟能看来什么?什么也看不来,无非是想起的时候心里不遗憾。其实也没有什么遗憾,世界那么大,哪能都走到?来过了,有可能是一生仅来此一次。他年若能再来,一定不会从简,也不会比这次玩儿得多从容,因为我们太贪,想看的太多。
……回头聊……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