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这辈子你只能做个普通人了

回复“晚安”,送你一条特别的推送

新一期《奇葩说》辩题:恋爱多年我却恐婚,如果有恐婚水,我要喝吗?

说实话,对这个天马行空的辩题,我并不太感冒。但是节目中一段小争执,倒是深深引起了我的兴趣:

储殷教授:“大家都把不结婚当做个性解放,在这个个人主义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很强大,所以不需要结婚。但是过了五十岁,你像这些成功人一样,一个人飘在社会上的概率是很小的,你需要一个人帮你一起走。婚姻就是一个最不坏的选择……”

马东回应道:“我特别不喜欢褚殷说的'这是我们大多数人’,当我来代表大多数人告诉你这个世界的真相的时候,极其危险。因为我们无法预测自己五十五岁的时候会是什么样,所以我们无法代表大多数人。”

褚殷再补充:“但是我们有统计,有概率。我们在三十五岁以前觉得自己不是大多数人,可是过了五十五岁,你很有可能就是大多数人。”

虽然马东的气场很强,但我内心完全认可褚殷的言论。

1

在二十四五的年纪,我们谁不觉得自己很特别,会走与别人不一样的路,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可现实却一次次的用精准打击回答你:你不特别,你特普通。

而所谓成长,就是这样一个残酷的过程:要接受自己的平凡,要承认他人的出众,要做好自己梦想无法实现的准备等等。

这个观点有点悲观,但不得不承认,也很现实。

作为普通的大多数人,和其他普通人用相似的方式生活,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这也就回答了文章开头的插曲,为什么在《奇葩说》现场反婚论调如此强的氛围下,褚殷要唱反调,说婚姻是一个最不坏的选择。

2

作为普通的大多数,是一件丢人的事吗?

本来不是,但随着当代社交媒体不停地渲染,这件普通的事,变得不再普通了。

比如你上知乎,你会发现遍地985、211,一个个全是国外留学回来的500强高管,没一个普通人,全是“少数人”。

突然间,很多普通人引以为傲的事情,居然要引以为耻了:

为什么现在考上一本都觉得丢人?

考上华东五校丢人吗?

考上复旦大学丢人吗?

留在清华读研丢人吗?

社交网络,终究是一片、匿名地,虚虚实实,如果全部听之信之,自然会有认知偏差。

毒哥诚信建议各位:多看新闻,少看匿名大V吹水。

2018年,全国高考人数975万人,各省一本上线率最高34.13%,最低7.79%,而985录取率最高5.81%,最低1.71%。我国本科生占人口4%,985,211则是1%不到。

而这才是生活。

曾经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话:“人生三阶段:知道父母是普通人,知道自己是普通人,知道孩子是普通人。”

只有正确的认清自己,才能更好的生活。

《月亮与六便士》里面有一句话:“大多数人所成为的,并非是他们想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

能力有限的你,不再与世界作对,与自己和解,终究会成为一个合格的——普通人。

3

也许你会不甘心,怎么就成普通人了,我想成为“少数人”,特别的一个。

然而,像马东这样的大咖,才是“少数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活不出那个水平。

你越早认清这一点,就越早步入正轨,开启一个普通人的进程。

在《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里说:“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回避问题、逃避痛苦。”

而普通人的成熟,就是学会踏实。

上学时踏实的读书,工作时踏实的干活,闲暇时踏实的娱乐,疲惫时踏实的休息...

缺乏惊喜的生活,也许不够出彩,但平凡的日子,却足够安心。

作为一个普通人,好好活着就是最大的意义了。

文 | 毒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