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 货

有一牧师,传道极有感染力,他一开口说出“美索不达米亚”,听众就泪流满面。
读王小妮《“吃货”的青春》,刚看第一句,我的眼眶就热热的。王小妮这样写:别人喊90后“脑残”,而他们自称“孩纸们”,这两个字给我的直觉是:孱弱像纸,一捅就破。
王小妮说,她“曾经带着偏见,以为'蛀书虫’总比'吃货’听起来更舒服更积极向上吧,'吃货’相当于最后的投降,退回动物本能”。直到有同学在微博私信里告诉她:“老师,告诉您我为什么是吃货:除了好吃的真的美味,现在我愈发觉得,什么都不可靠,人心更不可靠,只有吃到肚里的东西才可靠——但现在吃的也不可靠了——呵呵。”王小妮深受触动。
我也深受触动。“孩纸们”只有靠吃才能找到充实感和安全感,他们是多么可怜多么无助啊。但是他们找不到好榜样,如今的大人们和他们一样都是吃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如此火爆,在央视好几个频道反复播出,我觉得是很荒谬的事。
吃当然很重要,陶渊明有诗“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圣经也说“你必须在人间寻得衣食,天国才有你的位置”。但是,吃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道”和“天国”。
有哲人说,“我与你们的最大差别是:我吃饭是为了活着,而你们活着是为了吃饭!”如今我们都成了活着只是为了吃饭的可怜人。
美味人人喜欢,但美味应该有限度。孔夫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已经落伍了,和如今绿色环保低碳的观念相距甚远。
有条件可以吃得好一点,但应该明白更美味的是精神和灵魂方面的享受。(图片来源与网络)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