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辞世

本报编译:墨西哥新闻网消息,10月7日,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墨西哥科学家马里奥·莫利纳(José Mario Molina Pasquel y Henríquez)在墨西哥城辞世,享年77岁。

莫利纳1943年3月19日出生于墨西哥城。1995年,他与保罗·克鲁森(Paul J. Crutzen)、弗兰克·舍伍德·罗兰德(Frank Sherwood Rowland)共同获得该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他的获奖理由是建立了臭氧洞与平流层中的氯和溴化合物之间的关系。他们是最早从事该研究的一批人。

莫利纳曾在UNAM化学系学习化学工程。1965年毕业后,远赴德国弗莱堡大学攻读硕士。留学期间,致力于研究聚合动力学。1968年,进入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攻读物理化学博士。1989年,他在麻省理工学院(MIT)教书。2008年,他加入了奥巴马总统的过渡政府团队,负责环境事务。

莫利纳何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自1974年起,弗兰克·舍伍德·罗兰德和莫利纳开始研究使用氟氯化碳气体(氯氟烃)对臭氧层构成的威胁,并将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其研究成果证明了氟氯化碳分解的氯原子会破坏臭氧——这是臭氧层首次被警告存在危险。

1985年,当意识到南极洲的臭氧空洞时,莫利纳、罗兰和克鲁森三人的工作再次具有了现实意义。

1995年10月11日,三人因研究氯、溴、二氧化碳等对地球臭氧层产生的威胁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莫利纳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墨西哥城人。

同时,他的工作也帮助了《联合国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完成。

(KV编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