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性味、归经、功效

总结中药方剂组成中易混淆的几个中药(甘草、姜、桂、地黄、枳),巩固一下中药的功效。

 四气 :温、热、凉、寒、(平)四种药性。

对于有些药物:温、热、寒、凉、大寒、大热、微温、微寒,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区分。

还有一些平性药,就是指的寒、热的偏性不明显,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范围。

四气(性)从实际本质而言就是寒热二性。

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

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

药性四性: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简单的说,药性四性是古人通过临床应用总结出来的。

反之,我们记住了药性四性,是不是也就(差不多)了解了功效与临床应用呢?

可不是这么简单的。

① 药性与功效: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但是,药性只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基本倾向,并不说明药物的具体作用。

掌握药性的寒热,不能脱离药物的具体功效。

② 药性:是从特定角度概括药物作用性质,只反应药物作用的一个侧面,而非所有方面(药物作用还可以从作用性质,作用范围,作用趋势,作用强度等方面去认识)。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全面认识和掌握药物的四性与作用。

 五味 ——辛、甘(淡)、酸(涩)、苦、咸

味的确定:主要根据药物的作用和其真实滋味来推定。

——能散、能行。

(发散、行气、行血)

——能补、能和、能缓。

(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

——能渗、能利。

(渗湿、利水)

——能收、能涩。

(收敛、固涩)

——与酸相似却不尽相同。

——能泄、能燥、能坚。

(通泄、降泄、清泄、燥湿、坚阴既是泻火存阴)

——能软、能下。

(软坚散结、泻下、入肾补虚)

归经:表示药物作用部位。

反映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效应的部位各有侧重。

也是经过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归经:主要指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在,不能简单等同于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

如:远志、朱砂——心悸失眠——心经

味辛,色白——肺、大肠经

总之:

(药效什么样?只能在临床上体现。具体药效的精准程度来自于用药。那么,药效的好与坏,根药物的四气五味有关系,古人把四气五味的概念确定下来了,那么,治病的效果如何跟用药精准度有关,跟药物的炮制方法与药物的质量有关。其中相互联系是多方面的,几乎面面俱到。)

古人:临床应用→功效→四气五味与归经(形成系统:越来越具体)

我们:四气五味与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灵活运用系统:越来越发散)

药物的性味规律:

一味中药的性味——由四气中的一个(把寒热两方面的属性更具体化的分成了四气或五气,既寒热温凉平)和五味中的(酸涩苦甘淡辛咸)一个或两个或三个(及个别)组成。

下面歌诀的内容请参考学霸笔记理解记忆

根据上面的总结,我们知道了性味归经的重要性。

(但性味归经在考研中考的并不多,总结近十年真题只考了5次2007—33天花粉的归经,2007—166(基础类)芳香化湿药的归经,2008—142莱菔子的归经,2009—42桂枝的性味归经,2017—128黄精的归经)

大家可以有选择的决定自己要掌握的知识(如果是应付考研——功效和主治最重要;如果为了以后在中医临床上的发展——中药的性味归经也很重要)

一、 发散风寒药

注:以上发散风寒药在歌诀的基础上,按照性味规律,恰当的均加上“辛温”。

标红的药应当着重注意一下性味,因为不太符合规律。

例:防风表风胜湿痛,疏肝脾膀止痉甘

表:解表;风:祛风;胜湿痛:胜湿止痛;疏肝脾膀:疏肝理脾、归肝脾膀胱经 ;止痉:功效;甘:性味

再按照性味规律,恰当的加上辛温(防风应该是辛、微温)

二、发散风热药

注:以上发散风热药在歌诀的基础上,按照性味规律,恰当的均加上“辛凉”。

标红的:应当着重注意一下性味归经,因为不太符合规律。

例:柴胡退热散肝郁,胆肺苦寒升阳气,退热截疟治疟疾

退热:功效,散:疏散,肝郁:疏肝解郁(肝:归肝经),胆肺:归经,升阳气:升举阳气,苦寒:性味,退热截疟:功效,疟疾:临床应用

再按照性味规律,恰当的加上辛凉,有了寒就不是凉,最后性味是辛苦寒(但它特殊是微寒)

三、清热泻火药

四、清热燥湿药

注:以上清热燥湿药在歌诀的基础上,按照性味规律,恰当的均加上“苦寒”。

五、清热解毒药

注:以上清热解毒药在歌诀的基础上,按照性味规律,恰当的均加上“苦寒”, 功效均再加上“清热解毒”。

标红的药:应当着重注意一下性味,因为不太符合规律。

例:①连翘苦寒小心肺,微辛肿结银花鸟(尿)

苦寒:性味,小心肺:小肠、心、肺经 ,微辛:性味,

肿结:消肿散结,银花:功效同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鸟(尿):利尿

性味苦寒归心经→可以清心

再按照性味规律,恰当的加上苦寒,歌诀中有了苦寒所以不加了,有了清热解毒,也不加了。

连翘性味归经:苦、微辛,寒,归肺、心、小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清心利尿

② 土苓甘淡平胃肝,除湿解毒利节关

甘淡平:性味,胃肝:归经,除湿:功效,解毒:功效,利节关:通利关节。

再按照性味规律,恰当的加上苦寒,歌诀中有了平所以不加寒,有了甘淡就不加苦了,有了解毒,也不加清热解毒了。

土茯苓性味归经:甘、淡、平,归胃、肝经。

功效: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六、清热凉血药

注:以上清热凉血药在歌诀的基础上,按照性味规律,恰当的全加上“寒”,功效全再加上“清热凉血”。

七、清虚热药

注:以上清虚热药在歌诀的基础上,按照性味规律,恰当的全加上“寒”, 功效全再加上“清虚热”

银柴胡微寒

虽然时间越来越近(一个多月),但我们应该越来越从容,当今天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你首先要知道,这部分知识是否已经掌握, 如果已经记牢大可不必再背诵这篇文章,如果没有我建议一定要好好背诵歌诀,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你记牢

首先你需要根据文章并结合我举的例子,参照学霸笔记理解歌诀,知道什么意思后再加以背诵,一定不要背完再去看什么意思。 补充一下:上面歌诀中标红的为有毒药性,歌诀中功效没有什么疑问,理解了直接背就行,比较乱的规律是性味归经部分(因为歌诀是量身为功效打造的)

(0)

相关推荐

  • 中药功效分类歌括

    中药功效分类歌括 目 录 一.解表药 二.清热药 三.泻下药 四.祛风湿药 五.芳香化湿药 六.利水渗湿药 七.温里药 八.理气药 九.消食药 十.驱虫药 十一.止血药 十二.活血化瘀药 十三.化痰止 ...

  •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练习试题及答案

    中药学内容包括中药.中药学的概念,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中药的产地与采集,药材的概念,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与方法;中药药性的概念.中药治病的机理,中药配伍的目的. ...

  • 中医中药,桑叶的功效及应用

    桑叶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初霜后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气微,味淡.微苦涩.以色黄绿者为佳,生用或蜜炙用. [别名]冬桑叶,双桑叶,霜桑叶,双叶,铁扇子. [性能归经]寒,苦,甘,归肺,肝经. [功效] ...

  • 【中药配伍】中药性味配伍技巧 丁光迪中医临床处方大解密

    (十二)咸以软坚 这种用药配伍,是用咸味之药,取其咸性浸润,柔软坚凝,使块肿顽痰消散:亦有取其咸能益肾水,从而降虚火者.常用于结核.瘿瘤.顽痰等证.具体配伍,从病种之异,又可分为二类,即软坚散结与软坚 ...

  • 132种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简表

    解表药1发散风寒药品名性味归经剂量功效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3-10g发汗解表,平喘止咳,利水退肿.桂枝辛.甘,温.归肺.心肾.肝经.药圈3-10g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紫苏辛,温. ...

  • 无花果的叶子为中药至臻,功效价值受中医欢喜

    !一定要收藏好 明艳娱乐说关注昨天02:02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家中都是种植一些无花果作为盆栽绿植,大伙儿都说无花果不盛开立即結果,实际上无花果也是有花的绿色植物,只不过他花盛开的非常小不显著,无花果的 ...

  • 无花果的叶子为中药至臻,功效价值受中医欢喜!一定要收藏好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家中都是种植一些无花果作为盆栽绿植,大伙儿都说无花果不盛开立即結果,实际上无花果也是有花的绿色植物,只不过他花盛开的非常小不显著,无花果的果子是可以吃的,完善以后的无花果吃起來味儿甜 ...

  • 中医直言:三七、人参、黄芪、葛根治气虚、血虚,四味中药一起吃什么功效?

    每天都更新养生健康知识,欢迎大家评论留言! 批注:本文素材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三七 又名金不换.三七具有活血和养血的双向调节功能,能止血,能散瘀,能消肿,长期服用可以软化血管,促进血 ...

  • 执业药师132种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表格对比!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主要内容为中药药理学,其内容之多,很多考生均表示有苦说不出!记住这个 忘那个,弄混淆更是常有的事,据此,小编为考生们整理了如下表格,主要内容是执业药师常用中药性 ...

  • 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简表

    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简表 品 名 性 味 归 经 剂 量 功 效 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麻黄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3-10g 发汗解表,平喘止咳,利水退肿. 桂枝 辛.甘,温.归肺.心 ...

  • 中药性味功效简表

    中药性味功效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