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的难题

教师培训的难题
作者:李广生
在一个研讨会上我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教师培训是所有培训中效果最差的。虽然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持,但这一观点还是得到绝大部分与会者的认同。大家普遍感觉到,教师培训花了很多钱、费了很大功夫、投入很大精力,但收效甚微。有些培训者虽然不肯承认自己做的是“无用功”,担心背上劳民伤财的骂名,但对培训效果也不表示乐观,只能寄希望于将来。
教师培训不仅时效性差而且实效性差。培训结束后,培训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很快就会丢到脑后,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的少之又少。还有一种现象更值得注意,因为它具有某种欺骗性,即:培训中热血沸腾,培训后涛声依旧。好像效果很好,其实没有效果。在很多培训现场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台上慷慨激昂,台下无动于衷。事实上没有一位优秀教师(或是很少有)是主要通过培训走向成功的。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和没有接受培训的教师有显著差别吗、差别表现在哪里?相当一部分教师愿意外出接受培训,或许是想暂时离开繁重的教学岗位,散散心、修养一下。
教师培训何以效果不好?我分析大概是以下原因。
一是教育自身的特点在教师培训上的体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个慢功夫,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就意味着教育中不可能存在手到病除的神医和药到病除的神药。任何一名教师都需要实践和时间的历练,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需要与具体的教学情境结合。对学生的培养不能急于求成,对教师的培训也不能要求立竿见影,所以教师培训往往会表现出效果不明显。
二是教师职业的特点在教师培训上的体现。教师是以向别人传授知识为主要工作的职业,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他们会有意无意的拒绝别人向她们传授知识。让教师投入到学习中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主要传授的是“旧知识”,所以教师群体普遍存在“怀旧”“恋旧”心理,或多或少的抵制新知识、新理念和新方法;教师的工作具有极强的个性化,再好的经验和方法也很难复制。医生学到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立即就能在诊治中应用,教师学到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必须要和自己的经验相融合才能在教学中加以应用。
三是培训体制的原因。培训的主体是教师,但培训的主动权不在教师手里。需不需要培训、需要培训什么、需要怎么培训,谁最清楚?教师自己最清楚,但教师说了不算。大部分教师所接受的大部分培训属于“被培训”。被动接受培训导致教师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有时还会牢骚满腹、怨声载道,效果当然不好。还有“大培训”的问题,动辄几十人上百人组成培训班进行统一培训,但这几十人的需求各有不同,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工学矛盾通常被认为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重要原因,但有时候工学矛盾其实是借口,如果是教师想要的、喜欢的培训,他们能够自行化解矛盾。
教师培训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显性效果,这降低了管理者盲目组织培训和教师盲目拒绝或接受培训的问责风险,导致一方面教师培训市场繁荣,另一方面教师培训生态恶化。
教师需要培训,这一点毋庸置疑。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自身的知识不及时更新、教学方法不及时改进,则很难胜任这份工作。同时,教师还是学生锤炼品格、创新思维和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这就要求教师更要积极主动的学习,接受各种培训以提高综合素养。
对教师来说,学习和接受培训应该贯穿职业生涯全过程,应该是主动的,可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把培训视为负担呢?这背后还隐藏着教师的管理和评价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教师管理体系还停留在“大包大揽”和“的状态,培训本来是教师自己的事情,却变成了别人的安排。
由此可见,教师培训的难题是个系统性难题,不是简单的转变培训方式就能解决的。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