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友一去图书馆,我就焦虑,这是为什么?
我们好像困在一个循环里,不断重复昨天,每天都是上课,打会游戏。
而别人会好多东西,自己却什么都不会。看着身边室友早起晚归去图书馆学习,边躺边焦虑,甚至邪恶地希望室友能多玩玩手机,这样自己玩起来就没那么多罪恶感。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循环思维——人们时刻根据事情发展,调控行动,达成目标。
与之相对,叫做因果思维:原因在前,结果在后。结果是由原因造成的。
但我们日常里,会多一个过程。既结果是由原因造成,在反复推演过程,我们可以预期到结果会有几个,然后选择做不做?怎么做?
我们的推演,就像是一个建筑过程。
设立目标:盖一个 5 层高的教学楼;
目标分析:楼房的建造过程,设计怎样的教室;
进度管理:地基是否已经打牢固,所需材料是否充足;
目标达成:工程进度已经达到哪一步?是否可以进行下一步?
不停循环往复,一环节卡壳,可以再次循环,查找问题,直至完成。

在大学中,怎样获得奖学金,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点:名列前茅。
前面两步设立目标和分析都很简单。
关键点是进度管理,每一科怎么分配时间,分配好后如何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应该事情跟着人走,而不是人被事情推着走。
当人被事情推着走,我们不知道在做什么,这就是四年如一日的原因。
每一天,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不会因为你清醒,多给一点;也不会你迷茫,少给一点。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情,朝着目标前行。
每次循环过程中,总是会遇到意外事件的发生,为了降低意外的概率与不良影响。
有几个小点需要注意
不要幻想一击必杀,而是步步为营。
经历挫折之后,会有人感叹,要是一夜暴富就好了。所有的问题,都被金钱的力量碾压,再也没有烦恼。
世界上,并没有一击必杀的技能,有的是步步为营,一招一式,慢慢打出来的赢面。
幻想一击必杀,是大脑在偷懒,暂时脱离现实。适度的幻想,可以缓解情绪。但过度的幻想,会逃避问题,以及依赖幻想。
生活中,会有很多夺眼球的标题:学会这招,搞定所有关系;一招搞定英语等等。点击进去,发现是各种各样的课程。感觉自己,是一颗成熟的韭菜。
放弃一招必杀的幻想,不断尝试所有的可能;不纠结万一,而是抓紧九千九百九十九的可能,一步一步扩大赢面。
学习如何独处
如何处理「我」与「我们」的距离感,需要我们去寻找内心的答案。
生活中,从众行为很常见。感觉不对劲,却不知道那里出了问题。
大家都不学习,是最轻松度过四年的方式。但是我不学,对方可能会去学。不跟着大家,觉得有点另类,也担心被大家落下。虽然不想学,还是跟上大家。我们就像囚徒一样,被困在里面。
囚徒困境的故事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审讯。警察知道两人有罪,但缺乏足够的证据。
警察告诉每个人: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刑一年;
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八年;
如果两人中一个坦白而另一个抵赖,坦白的放出去,抵赖的判十年。
于是,每个囚徒都面临两种选择:坦白或抵赖。然而,不管同伙选择什么,每个囚徒的最优选择是坦白:如果同伙抵赖、自己坦白的话放出去,抵赖的话判一年,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同伙坦白、自己坦白的话判八年,比起抵赖的判十年,坦白还是比抵赖的好。[i]
而对于我们来说,两难的选择是这样的:要舒服地度过四年,还是跟随大家一起学习?
陷入困境的原因:把「我的事情」放到「我们」里面去考虑。
和我们文化有关,集体主义思想告诉我们,不要脱离群众。我们会下意识想,别人怎么看「我」。
别人的看法,实际上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过度关注,假装用其他人的看法来压抑自己的欲望。换而言之,别人的看法并不是别人的客观评价,而是我们觉得别人怎么评价自己。
这需要更多的去辨别,那些看法是对我们选择有好处,那些没有好处。这会影响自己的选择,而我们要面对太多选择。要不要努力学习,要不要考证书,要不要坚持爱好,要不要融入大家一起打游戏,要不要一起去吃饭,甚至要不要合群。
多想一想,有多少自己的权衡;是否有更多的解决方案;「我」与「我们」的度怎么把握;方能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做庸碌的盲从者。
珍惜目前的舒适圈
相信有很多人,鼓励你努力突破舒适圈,去面对更多的可能性。但更想和你说,珍惜现在的舒适圈,才能面对更多的可能性。
优秀的人越来越优秀,普通的人越来越普通。仔细想一想,我们进步最大的时候,是感觉最舒服,还是很痛苦的时候。优秀的人,一直都是在自己不舒服的地方突破吗?
如果一直觉得痛苦,乔丹也创造不出神话;乔布斯也做不出苹果;我们也不会在大学里相遇。
在舒适圈,掌控感与安全感是足够的,不必担心外界的威胁。
《穷富翁大作战》中,名流之子周国丰,去体验穷人的生活。剧本设定是低学历,被安排到奶茶店工作。工作没有停歇,像一部机器的齿轮,不停的转。吃饭时间就半小时,还要被催快一点吃完。下班之后,拿到的工资和房租一相减,只剩下三餐。而第二天又要开始重复的事情。
每天重复工作,只够收支相抵,这不是安全区。而是危险区,活都成问题,谈什么发展。
与之相反,微软公司工作有比较大的弹性,比如同样的事情,同行是要一天,而微软是两天。
微软主动让员工去提升自己,举办内部技术分享会,培训会。也有更多时间看书学习。在这样舒适的环境,进步会更快。
微软的员工说过一句话:「到了微软之后,我才感觉到,自己是挺直了腰板在工作。」而不是为了各种 kpi,加班熬夜。
在舒适圈中,人不会太聚焦一点,会有更多的想法,力气去尝试。这力量来自身,并非外界恐惧,才是「迎难而上」。
最后想和大家说一下
迷茫,谁都会迷茫。但要努力去做,增加成功的几率,抓住九千九百九十九的可能性,不想万一的失败。世界上没有一击必杀的绝招。
有你相伴,固然重要。知道自己目的地,而不是你说,大海很漂亮,我们去看大海。但我的目标是勇攀高峰。
太痛苦的事情,那就放一下。让自己开心、舒适的成长也是可以的。
请不要迷失在这一秒;请不要放弃这一分钟;请不要重复这一天。珍惜这四年时光。
[i] 引用自:知乎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