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刘秀近乎完美,为何在历史中存在感不高?

光武帝刘秀,绝对是被严重低估的开国皇帝!
他比汉高祖刘邦晚出生251年,比三国蜀汉皇帝刘备早出生166年,他在公元22年随哥哥起兵,在公元25年当了东汉开国皇帝,他延续了汉朝的寿命。
一个如此优秀的皇帝,相比刘邦、刘备等人而言,被人提及的却不多,这是为何?

1、刘秀很少被提及的原因之一:出道之时仅是“配角”

刘秀的家世往上追溯,也是皇族,是汉景帝之后。
因为汉武大帝实行“推恩令”,导致刘秀这一脉越来越弱,在刘秀父亲的时候,也只是个县令。
从普通人角度来说,有个当县太爷的爹,还是不错的,毕竟,吃穿不愁,还可以读书的。
刘秀的人生确是如此,他在长安读书的时候,发出感慨“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
执金吾是个什么官?阴丽华是谁?
执金吾就是担负京城内的巡察﹑禁暴﹑督奸等任务的官员,负责北军。这官权利还是不小的,年俸2000石。当了这么一个官,在京城还是前呼后拥,好不威风的。
但是,比起刘邦看到秦始皇所说“大丈夫应如是”,比起项羽看到秦始皇“可取而代之”的言论,无论是从气魄看,还是从目标看,感觉刘秀就是个小富即安的主。
而阴丽华,就是南阳新野一个大户的女子,家族政治权利不高,但颇有资财。
刘秀在上学的时候,做事做人还是比较稳健的,在自己家的周边,也是人们口中的“乖孩子”。
把刘秀放到如今看,这就是一个“有着小目标,基本条件不错”的年轻人,这样的人造反,说出去,很多人都不信。
其实,刘秀有一个哥哥,叫刘縯。此人倒是有意思,做事做人都和刘邦相像,不事生产,喜欢结交各路朋友,特别是绿林好汉,奇人异人,都是刘縯结交的对象。
西汉末年,国家出了大问题了,因为王莽篡权建立新朝,各地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赤眉军、绿林军、铜马军纷纷出场,看来,一场大变局就要出现了。
刘縯也起兵了,打出了“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口号。
一看这口号,就是要复制刘邦的道路啊!而刘秀谨慎又谨慎,在哥哥的感召下,在李通及其从弟李轶等人支持下,也密谋起兵了,开始配合哥哥。
历经各战役,刘秀兄弟的威名越来越响,这时的第一主角就是刘秀他哥刘縯,刘秀就是个配角。
但,整个起义军为了爆发出更大的力量,推举了一个人出来当皇帝,这就是更始帝刘玄。此人是刘秀的族兄。
如此,刘秀的排名更是排在了后面。同一时期,还有实力不俗的赤眉军。一盘点,刘秀好像并不像那个天选之子。
不过,正是如此,才保护了刘秀在后面的发达。
随着各种战事的发生,刘秀谨慎、稳健、礼贤下士的风格,使得周边聚拢的人才越来越多,受到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一句话,初出茅庐的刘秀,配角“演”的更多,主角光环更少,缺少话题感,如此,历史的书写者们自然是省了墨水。
但人家刘秀的追随者是绝对的铁粉啊!

2、刘秀很少被提及的原因之二:高光时刻还是少,一个昆阳之战几乎奠定了所有

从揭竿而起的那一刻起,刘秀和王莽就势不两立了,一个是掘墓人,一个是要灭了各路义军保护自己。
各种摩擦虽然常有发生,但王莽的军队仍然是个巨无霸,所谓的更始帝的绿林军队伍,赤眉军们,还是没有给王莽造成重创。
此时,需要给王莽一记重拳,将王莽打倒在地。
历史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刘氏兄弟,更精确说,应该是刘秀。
公元23年6月,王莽的43万兵马,号称百万,有王邑、王寻率领,浩浩荡荡杀向“昆阳”(今河南省叶县),并形成了大包围之势。
昆阳之前被绿林军的王凤与王常率领七八千人占据了。而刘秀,因为遇到了王莽新军的狙击,退回到了昆阳。
形势如此危急,刘秀说话了,我们兵少粮少,必须集中所有兵力,攻其薄弱之处,出奇兵,里应外合,各个不惜命,人人不怕死,还有胜利的可能,如果,我们各部没有信心,纷纷退却,我们绿林军很快被打败!
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毕竟,实力相差实在悬殊,一比四十多,胜算看似太少。
但是,为了那一丝的希望,王凤和王常同意了刘秀的建议,他们开始死守昆阳,而刘秀带着13骑士杀出了昆阳城,开始在附近的地区召集兵马、粮草。
接下来就有意思了,二王将军死守昆阳,刘秀组织了外围的一些人马,时不时搞个偷袭,然后大搞宣传攻势,声言:他哥刘縯已经攻下了附近的宛城(河南南阳),十万兵马随时要来支援。这样的消息传到新军耳朵里,军心开始动摇。
而刘秀一遍遍鼓励新组织的三千精兵,千倍万倍 的财富等着大家呢,大家一起冲一把!
不久,三千敢死队冲入了王寻的大军中,左冲右突,势不可挡。
事实证明,人多不一定打胜仗,一个大包围,数十万人马分散在城市周边,如果组织不力,战力会大打折扣。
刘秀带人冲进敌营,扑向中枢,王寻被杀,敌人胆寒。
失去了重要的指挥中枢,新军乱了。
此时,看刘秀如此勇猛,昆阳城内的一万人杀了出来,形成了里应外合之势。
喊杀声震天,一个指挥被杀,一个指挥已经懵逼了,无法有效组织军队,王莽的新军开始溃败。
本来,几十万新军的凝聚力就一般,面临绝境,纷纷逃命,再加上老天刮风打雷,雨水漫天,新军的士兵只想逃离。
昆阳一战,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1:43还能获胜,这是难得的辉煌战绩。
这一战,彻底让王莽集团走了下坡路,当年的10月,王莽被攻入长安的起义军所杀,他的头盖骨被后来的东汉保存了很多年,用以警示。
明代大思想家顾炎武,对昆阳之战的刘秀给予了这样的评论:“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
是的,这就像是“神迹”。
一个年轻人,先是率领13人突围,后来带一千多人偷袭,最后带领3000敢死队,杀入敌营中枢,太不可思议了!
刘秀的职业生涯中,昆阳之战是可以大书特书的,是刘秀绝对的高光时刻。但过程如此顺利,让人只有一个感觉:运气怎么可以这么好?
过于出众和顺利,反倒让关注的人少了一些。
说官渡之战,说巨鹿之战,都有很多人知道这事,说昆阳之战,相对少了很多知情者,至于其中对阵双方的将军们,更是少有人知道。
不过,像昆阳之战这样的高光时刻,刘秀身上发生的还是太少,如此,相对而言,话题感减少。

3、刘秀很少被提及的原因之三:昆阳之战后,刘秀很少犯大错,一步一步都走得很完美

这边,昆阳之战刚完,那边刘氏兄弟的威名直上云霄,更始帝坐不住了,这还了得?
在公元23年年底,更始帝刘玄把刘縯杀了,没有明面的理由,潜在的理由只有一个:功高盖主!
哥哥被杀了,弟弟刘秀怎么办?是该反了,还是该服软?刘秀选择服软。
服软,是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敢的,因为有可能会伤了周边人的支持。不过,刘秀继续坚持如此。
刘秀对更始帝说道,我哥性格太烈,有些事情做得不到位,我也有“没及时劝”的罪过。放心吧,我哥是我哥,我是我。
除了如此,刘秀对于哥哥曾经的手下,一个都不接触。
但是,回到自己住的地方,刘秀枕头都被打湿了。
刘秀选择忍辱负重,选择该低头时就低头,终于,获得了更始帝的信任。在刘赐和左丞相曹竟及其子尚书曹诩的帮助下,获得了出巡河北的机会。
这一出去,就是蛟龙入海,刘秀的机会来了。在河北,刘秀建立了自己的武装,至于后期更始帝刘玄的召见,那是再也不去了。
随着势力越来越大,刘秀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伟大王朝,在公元25年,建立东汉,当时仅仅30岁,距离他起兵仅仅三年。
之后,刘秀派人扫平了关中,灭了赤眉军(赤眉军灭了更始帝刘玄),收了陇西,攻略川蜀,统一了全国。
看刘秀统一全国的过程,实在没有碰到大的阻挡。
一个顺风顺水建立的王朝,就没有更多的槽点和争议点,“开国皇帝”被史书提的少在情理之中。

4、刘秀很少被提及的原因之四:没几个像样的对手

对手会成就你,对手越强,你成功的含金量越高。
看西汉刘邦的对手项羽,太厉害,早期的刘邦完全不是个,因此,刘邦一步一步的胜利显得弥足珍贵。
再看三国刘备的对手,那是曹操、孙权等枭雄人物,能在此情况下获得属于自己的事业,难能可贵。再加上《三国演义》的推波助澜,三国时期的话题经久不衰。
继续看唐朝李世民,帮助父亲统一全国,打败了一个个对手,后来又手刃兄长和弟弟,再加上娶了弟弟老婆,小老婆武则天跟了儿子,总之,话题太多了。
再盘点一下刘秀的对手,说来说去,大的对手不就是王莽吗?后期的对手不就是更始帝刘玄,以及没有出众人才的赤眉军吗?刘玄甚至连对手都算不上,被赤眉军干败杀了。
和王莽新军的对决,除了昆阳之战,还有什么?一个昆阳之战,就把王莽的部队打倒在地,使劲摩擦,王莽也在几个月后毙命。
另外,汉武大帝的出名有赖于对匈奴的主动出击,而刘秀时期,南匈奴主动投降,对于北匈奴也没有大规模的远征。这也是减少了一个重要话题。
总而言之,刘秀那个时代,他没有几个真正的对手,所以,就少了很多的经典时刻和高光时刻。

5、刘秀很少被提及的原因之五:刘秀不杀功臣,没有后宫的乱象

刘邦得了天下,杀了功臣韩信等,这让后世屡屡提及。
朱元璋得了天下,杀了大量功臣,被后人多有诟病。
于是乎,这两人的话题就多了很多。而李世民,在玄武门杀了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这段历史长久不衰,各朝各代都有人研究。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了老领导儿子的天下,又使出“杯酒释兵权”这样的戏码,所以,也较为受关注,再加上北宋富裕,对手强大,名臣辈出,所以,文化灿烂,可关注、可写的话题太多了。
刘秀,不杀功臣,给予功臣大量金银封赏,对于政治权力多有控制,对待老臣们真诚无比。
皇帝胸怀宽广,臣子们三军用命。槽点太少。
另外,看看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邓禹、吴汉、贾复、耿弇、寇恂、岑彭、冯异、朱祐、耿纯、马武等人,你看看认识几个?
刘秀的将军们,从能力上来说,没有超越刘秀这个所谓的“位面之子”的,而一个个又比较听话,刘秀也不滥杀。
这就造就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景象,让看客们感觉毫无滋味,关注度就会降低。
除此之外,我们看看刘秀的后宫,也是安安静静,最大的波折,就是让结发妻子阴丽华上位当了皇后,而首位皇后郭圣通也没受到非人待遇。
在刘秀死后,阴丽华所生的儿子当了皇帝,对郭圣通生的刘疆也是客客气气,兄弟非常友爱!
这说明刘秀的后宫管理,以及子女教育上,非常到位。
没有后宫狗血的剧情,没有兄弟间为了王位的互相杀戮,这是一个太过幸福的皇宫。
幸福的生活,有时候只有一面,不幸的生活才有种种出现,于是,后世的史学家们关注和研究的就少了。
但是,生活在刘秀时代的大臣和皇子们,是多么幸福啊!

6、刘秀很少被提及的原因之六:少了推波助澜的书籍作品

后人如何了解前世?书籍。
看历史,往往浓墨重彩的皇帝们,都有有影响力的作品加持。
看刘邦,一本排名第一的史书让刘邦那个时代无比璀璨,这就是《史记》。
看刘备等三国群雄,一本《三国志》,一本《三国演义》,让人欲罢不能,特别是三国演义的推波助澜,让三国感觉异彩纷呈。
看李世民等人,不说正史的作用,一本《隋唐演义》就俘虏了无数拥趸。
而已故作家二月河的清朝三部曲,《雍正王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让大家对康、雍、乾充满了各种了解。
关于刘秀,相关的书籍也有,从史料看,有《后汉书》,影响力一般;明清时期不同版本的《东汉演义》的影响力并不大,这也是导致刘秀被很多人忽略的原因。
所以说,一个人要出大名,是需要有文学书籍加持的,如此一来,传播度才会增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