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叔叔的中医理论基础(摘要)》学习笔记
脾胃是要把营养输布到它该去的地方,如果你脾胃的能量差了,营养就不能够好好地送到该去的地方,于是,该长肉的地方不长肉,不该长肉的地方,肥油堆在那边,男生的肌肉,有两块肌肉是练不到的,就是刚好在肾脏侧边这两块肌肉,人'阳虚'才会肥胖。那些多出来的肉,其实都算得上是一种'阴实'了。当你的阳气凝聚在下半身的时候,代表你的阳气很旺,因为越虚的阳越会往上面浮脱,越高密度的阳越会往下面沉,所以中国人练气功才会用'铅''汞'这种字眼,因为凝聚的阳气都是很重的,不是很轻的。阳旺流鼻血,虚的阳才会往上面冲,凝聚的很好的阳都是往下面沉的。小孩子,阳气都是凝聚在下半身的,于是乎,他就会怎么样?──会很喜欢跑步。(所以要让阳气变得很重,就用一些重镇潜阳的药,如活磁石、龙骨牡蛎等)
太阳寒水气是膀胱和小肠经,阳明燥金气是胃和大肠经,少阳相火气是胆和三焦经;太阴湿土气是脾和肺经,少阴君火气是肾和心经,厥阴风木气是肝和心包经。
《伤寒杂病论》它的对痛风的整个论点就是说:如果你的肾虚而肝血又不够的时候,你整个身体里面的循环机能就会变得很差,循环机能变得很差的时候,淋巴系统的流动也会虚掉,两个系统的凝滞不通加在一起,才会凝结出那什么我们一般人说的尿酸的结晶。
补肝的药跟补肾的药,小建中汤和肾气丸(推而广之,桂枝汤促进血液循环,其实就是促进肝木之升与胆木之降,而小建中汤加强白芍就是加强胆木之降,再加饴糖就是将胆经相火引导到土气上面来。关于桂枝,你可以理解为加强心血的喷射,也可以理解为加强肝木的生发,二者不矛盾。至于白芍,你可以理解为加强静脉循环,也可以理解为加强胆木之降)
要怎么'养阳'你知道吗?就是:要吃补气药。
什么叫运动?就是你做完之后会觉得身体更好,更健康,更有力量叫运动;做完之后觉得身体很疲倦很虚的,就叫劳动。劳动的话,就是洗碗、擦地板……这叫劳动,不得已而为之就可以了。'有拉不开筋的人勉强把筋拉开可能就会受伤了,可是对于比较能够拉的人来讲就会获益良多哦,听说筋拉开的人比较不容易肥。
秋冬不要动得太多,也是一种养阴的方法啦,主要就是秋冬吃好睡好,夏天做适度的运动,然后不可以耗散你的元气,如果你耗散了你的元气,一定要吃补气药。
唐容川对'肾气'、'命门火'的观点。人的肾脏不是有元气吗?对不对?我们之前说的天癸什么的,那,肾气是什么东西呢?唐容川就举一个例子,他说'好像是一个火炉烧着一锅水,底下有个小小火,然后这个水被烧了变成蒸气之后,这个蒸气就可以充塞于你的全身,带动你的生命活动。那这个锅子就是肾水,这个火炉就是命门之火。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有没有看到?它就说,如果你吃了这个食物是又甜又辣的,那这个药性就是比较属于动态的,绝大部分的泄火药都是苦的,因为,任何会损耗你元气的东西,身体都要有一个警戒讯号,所以你会感觉成苦味。药的'气味'的'气'这个东西,可以分两个层面来说,一个是它温凉寒热的药'性',另一个是指它'闻起来的味道',你会闻得到它的味道,代表它的分子比较活泼,能够跳跃到空气中,这种的成分,当然就具有较高的动态,比较偏'阳'。
药的'气味'的'气'这个东西,可以分两个层面来说,一个是它温凉寒热的药'性',另一个是指它'闻起来的味道',你会闻得到它的味道,代表它的分子比较活泼,能够跳跃到空气中,这种的成分,当然就具有较高的动态,比较偏'阳'那'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用腠理跟五脏来对举:比如说我们感冒药多半是比较辛辣的药,它从体表发汗把病邪推出来;而补药都是比较有味道的药,让它能够补进去。那我们说养阳、养阴也是这样子的。
什么叫'少火'呢?就是说,最好你一年四季都能够手脚温暖,最好你五脏六腑都能够完满地运作,不要一点动力都没有嘛,这样子维持它好好运作的动力,就称之为少火。
那'壮火'是什么呢?以西医的字汇来说,就是某个地方在'发炎';在我们中医的讲法,称之为'上火'。──当某个地方在发炎的时候,那个地方就是有一大堆白血球、免疫细胞在那边大战争。那,战争会怎么样啊?会劳民伤财,只要你某个脏腑里面一直在上火,它就会一直消耗其中的种种质素,然后那个脏腑就会怎么样?会烧成阴虚。阴虚是什么?就是营养不良。那会不会造成阳虚呢?当然也会呀!'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这里的阴阳对举,它又拿'形'跟'精'来对举,形跟精来对举的时候,形比较偏阳,精比较偏阴──形是我们的肉身'看起来的样子',长得高不高、有没有精神之类的;精是肉身里面储存的那些更深一层的营养。
那它就说,如果你形不足:长得不壮、黄皮寡瘦、人没有力气,就要多吃补气药,多吃补气药才能够开胃开饭,才能够健壮起来。那如果有一个人他的精不足呢?这里的精不足比较是说五脏里面的营养都不够,那要吃什么?要补之以味,就是比较滋'阴'的食物。
有两种水果是蛮伤身的啦,一种是苹果,一种是草莓。它们的成分都很营养、都很好啊,可是它们是一种没有子房、直接从花托长成水果的东西,所以它在生长过程里面,就是缺了一段气。而少了那些气,就会变成:你吃它的时候,你吃苹果一口,苹果也吃你一口──它会吃掉你的功力。中国历代本草书,你去查苹果(林檎),就会发现:再也没有水果比它更坏了,久服会'束百脉'、'细百脉'、'闭百脉',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这个阳太过于旺盛的话,可能它就会把你阴的部分烧干了。身体的运行一直在狂飙的话,营养会耗损得很大。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果阴阳离绝的话,人的精跟气就都会没有了。
有些人烂嘴巴、烂阴道,那是虚极了,不是上火上极了。这种的肉身崩毁,要跟大家厘清一下。
'阴阳两虚的人一定要先补阳',如果你在阴阳两虚的时候只补阴的话,那些阴,你根本没有阳可以拖得动它,就变成越来越阴,终于变成'阴实'。
(所以六味地黄丸好是好,但只适合健康之人使用,将肾水补足以后,坎中一阳才能更好的安居本位,但如果已经阳虚了,六味反而会增加阳气的负担,这时就要用肾气丸了,阴阳一起补,水火一起补)
人参,没有气会通畅的感觉,因为'阳'是气在通畅运作的时候会有的。可是你说它补阴吗?人参又会大上火,吃太多人会瞎掉。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其实它补的就是一种高密度的阳气,而且是凝聚在那边不会走的阳气,所以它就界在阴阳之间。(人参是补津液的,尤其是补脾津,津液是阳气生发的源头,的确很重,所以jt叔叔要理解为人参补一种高密度的阳气,似乎也说得过去。所谓凝聚在那边不走,就是只能补到五脏等中心部位,于四肢百骸是不行的)
用附子大剂量来补阳虚,最好吃够羊肉,如果怕羊肉的膻气,至少也要吃够肥猪肉,命门真火才点得起来,不要又用附子又叫人吃素,那样疗效会差非常多。
有瘀血的人要先去掉瘀血才能补。
艾灸是很补阳气的东西啊,结果灸一灸发现:'咦?不怕热了,而且精神变得好好。'你才知道夏天真的非常需要补阳。你不要说:''灸’不是很热的东西吗?那应该冬天做吧?'当然冬天做有它的意义在,冬天做它会收纳进去,折迭起来它就生精了。但是夏天做,你会发现你的气一实,你的抗热能力忽然增加非常多。气很虚的时候根本不能耐热。
青春痘光长在下巴,以中医一般的面疹而言,下巴是对应着肾,那样的人很可能是肾太糟了,脏中排不掉的毒气都呈显到面部来,吃补肾药把肾救回来一些了,痘子就少很多了。
所以阳虚当然要补阳,阴虚要滋阴,阴阳两虚的人要先补阳再滋阴,阴实的人要先泄阴实再补阳……中国人虽然说'春勿食肝,冬勿食肾',但在实际上,冬天多吃几碗猪腰汤,蛮好的;但春天多吃肝,就有点儿风险了。'柴胡汤'、比如说'补中益气汤',都是补脾胃的药坐镇在那边,然后再加一点点舒肝的药,这个才是王道。
'这个心阴实是脾阴实传过去的。'所以就开一小包帮脾胃清湿气的平胃散,一包平胃散吃下去,十五分钟,心跳就规律了。就是脾也可以传心──发现'太阳'跟'少阳'之外必需加一个'阳明',然后'太阴'跟'少阴'之外要加一个'厥阴',有'正力'跟'反力'跟'调和力'三者,才能让这个结构稳固不散。
在六经里面,凡是脏都在'阴'的地方对不对?比如说脾跟肺是'太阴',心跟肾是'少阴',心包跟肝是'厥阴',因为脏属阴、腑属阳嘛。
人体上半身会有些叫作什么'灵台'啦、什么'神道'啦,就是'灵'什么、'神'什么那些穴,会把这个东西浮出肉身的交界点的那个圈圈勾勒出来。就是说那个东西其实是一个球状的,凸出肉身的东西,而在它与肉身的接触点,我们会定出一些什么灵啊、什么神的穴道。而那个东西才是中国人说的'心'。
凡是构造上两头通的就是腑,不通的就是脏:就像胃啊肠啊都是东西可以进去、出来,那你说一个人跳动的心脏,不是也有血进去有血出来吗?它也是通的啊,它也具有腑的性质啊。可是,在说明了'心'是形而上的东西之后,我们就会知道:要把'心包'跟'心'合起来,才算一个完整的脏。
所以你的心脏如果是受到它的居住环境不适当的压力而造成有点变形的现象的话,你认为是那个盖子不对吗?要把盖子换掉一个或重削出一个新形状吗?你应该是要把那个环境上压到它的东西拿掉才对吧?'
虽然大家听起来,这个例子举得好像有点粗,有人会说'心脏跟保鲜盒怎么会一样?'但是,他这句话是非常经方派的思考,因为我们经方派的人在用《金匮要略》治心脏病的时候,都有非常高的疗效,可是大部分在做的,就是把心脏周围那些压到它的东西如何拔掉的事情。因为在临床上确实比西医医得好,根本不用动刀做支架、做人工瓣膜。治这个心脏病,从六经里面的厥阴下手会有相当的治愈希望。就像美国倪海厦先生在他的网站说,曾经用过厥阴经的代表方'乌梅丸',他就说:''乌梅丸’的辨证点,你如果看到那个人的舌根有一块黄苔,老是不退掉,那就代表他肉体的心脏被一层热痰包住,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会同时具有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三个证。'因为厥阴膏肓有病的时候,这里面有痰。他说:'吃乌梅丸之后,这个人的心脏周围的痰会从大便里面排出来,然后他三个病都好了。'这就是六经的方子厉害的地方,就是从厥阴进去就把膈膜之间的东西拿掉了。
(这里隐藏了一个重要观念,就是在舌诊里,舌根侯的才是上焦。)
五行相生,我们应该是'木火土金水'这个顺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就是春、夏、长夏、秋、冬,应该照这个顺序来讲。可是我们不要这样讲,我们照'天一生水'的讲法来讲,就是五行里面讲的'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
这个部分就比较是我的独家了,别的老师比较少提
我们说水神叫做什么?叫做'玄冥'──黑摸摸地看不见──就是我们中国人说'冥冥之中会有报应'的那个'冥冥',就是你看不到、但是却存在的那个世界,水就是我们通往那个世界、或是那个世界通往我们这个世界的媒介体。
(与我最近的感悟一样,为什么乡下给死去的人烧纸钱、房子等,要选在水边,死后有踩水的仪式等,原因就是水是联系两个世界的媒介,看看《水知道答案》这本书就知道原因了)
肾上腺里面有什么啊?有未分化的干细胞。其实我们人会恐惧,就是因为我们忘记了'我们人的灵魂来自于另外一个地方;我们将要回到另外一个地方'。所以才会对于我们肉身的得失产生很大的害怕,害怕受伤、害怕失去。
所以呢,我才会常讲,失志或者恐惧都会极伤肾。只要人一恐惧,'命门火'就会立刻熄掉。
'水之气'被人的'命门火'蒸动上来,然后经由外界的'阴气'(这个'阴气'也不是冷空气,虽然跟冷空气有关联,但是不是。)冷却,然后落下来。
高血压,或是暴瞎跟暴聋,很多这种病,中医都是用'真武汤'在医,真武汤大补肾阳的方子,你人体分阴阳,我们说气属阳、血属阴,会有这样的说法对不对?可是唯有人的肾气不能这样分,因为肾里面是命门火(肾阳)蒸动太阳寒水气(肾阴),才能产生人的'气'。所以'肾气'这个东西是肾阳跟肾阴结合而成的产物,'肾气'不能够说是肾阳,肾气丸不等于肾阳丸,这是一个在定义上面较特殊的地方。
风池、风府穴是开个口让冷气能够吹进来让人体凉爽喔,那些看不见的幽灵,要凭依在人的身上,也是从这里进来。如果你的命门火很旺,这条水精之气像一条急流冲过去,他们不敢往里面跳,也就是有元气把他们挡在外面。如果没有命门火,人就会很容易着魔了。
(有一部分凭依症倪海厦老师看成是寄生虫,用甘草泻心汤治疗。)
所有的上瘾都是因为这个人没有足够的志气、勇气,让他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真相,以至于对现实产生了很大的不满。
所谓的'不满现实'其实也就是'没有力量去填满、摆平他的现实'。这种不能去摆平现实所导致的不满现实呢,到后来就变成一个沉迷于一个小圈圈的上瘾活动。
'志'这个东西代表你的能量能够'确确实实做出一个什么结果'的那种力道,如果你压跟儿没有这个力道的话,就会变成:随时都在真心,随时也都在耍假。
而交感神经是中医所谓的“阴”、副交感神经是中医所谓的“阳”。人只要是因为“怕”而做什么事情就会动到交感神经。当你在怕得不到、怕失去,就会动到交感神经,也会牵动肾上腺髓质素,但这个区域的运作很消耗身体。相反的副交感神经动的是肾上腺皮质素,把身体的胆固醇制造为类固醇,帮身体消炎、提高免疫力,让身体的消化吸收功能顺畅。所以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属阳。古代称房中术为“调阴阳”。而性活动中,前戏玩乐玩乐属于副交感神经,射精则属于交感神经。故而中国的房中术并不在意有没有射精,但现代人往往反其道而行,所以成为阳虚的失精家。
当一个人没有能耐平衡自己的神经时,桂龙牡可以帮忙,否则他会时时刻刻都处在微微的紧张感之中,以致于身体抽不出时间好好的长养自己。而这种虚劳是今日社会非常主轴的虚劳。
⑶薤白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过去曾以江苏、浙江所产为正品,喜生于山地阴湿处。古时“收种宜火熏,故俗人称火葱。”古人又说:“物莫美于芝,故薤为菜芝。”民间俗称力葱,入药以个大、质坚、饱满、黄白色、半透明、不带花者为佳。元代农学家王祯曾说:“薤生则气辛,熟则甘美,种之不蠹,食之有益,故学道人资之,老人宜之。”但也有人指出:“薤不可共牛肉作羹,食之成瘕。”还有说“生用能引涕唾。”现代医家朱石华说:“世人竟不及药,以为薤菜本食料之品,焉能治大病,药店置之苦敝履,医生视为无用,呜呼!薤白何其不幸之甚也。”从这些话看来,唐朝诗圣杜甫重视薤白作为食饵疗法,对付慢性病尤其是难能可贵了。
⑷薤白的功用,最早见之于《神农本草经》,仅仅说它“主金疮疮败”,这只是其外用之物。“南京民间药草”中曾有记载:“打烂外敷,沾各种疮疖。”“岭南米药录”也有治“金疮”的描述:和生盐揭烂敷疮。被铁针伤,留铁锈于肌肉,敷之可以吸出。然而,薤白另有两种作用,其一、消症结,其二、安眠。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曾记载:“安陆郭坦兄得天行病后,遂能大餐,每日食至一斛,五年家贫行乞。一日大饥,至一园,食薤一畦,大蒜一畦,便闷极卧地,吐一物如龙,渐渐缩小,有人撮饭于上,即消成水,而病寻瘳也。李时珍据此认为:“薤散结,蒜消症之验也。”说明薤、蒜有消症结的效果。唐?孟认为薤白“安魂魄”。《神农本草经》亦记它有“轻身不饥耐老”之功。唐代食医孟诜说可以“作羹食之”,并指出“学道人长服之,可通神,安魂魄,益气,续筋力。”南北朝时著名的养学家陶弘景认为:“薤性温补,仙方及服食家皆颂之。”
⑸自东汉大医家、中医之圣张仲景开始,薤白就成了治疗“胸痹”的重要药物,著名代表方剂有三,其一瓜蒌薤白白酒汤,主“喘息、咳唾、胸背痛。”其二枳实薤白桂枝汤,主“胸痹”,心中痞。其三瓜蒌薤白半夏汤,主“心痛彻背”。所谓胸痹者,主要是由于胸阳不足,阴邪搏结而导致胸背痛或心痛彻背。薤白辛温通肠,豁痰散结。正因如此,孙思邈才认为:“薤白,心病宜食之。”此处所说的心病,指的是冠心病、心绞痛的心血管疾病。借助薤白利窍、滑肠、散结气之力,前人又多用于治疗泻痢之证,且多做成酒、粥、饼、菜等药。唐代大诗人白乐天有诗云:“酥暖薤白酒”,谓以酥炒薤白投入酒中。李商隐亦有“薤白罗朝馔”的诗句。唐?昝殷“食医心鉴”中有薤白粥:“治赤白痢下、薤白一握、同米煮粥,日日食之。”王焕华在“长寿药粥谱”中介绍,每次取薤白10至15克(鲜品30至45克),同粳米二两煮粥,对老年人虚寒性慢性肠炎菌痢,颇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