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豪门猛男如何成为皇家斗争牺牲品?

陆逊,三国东吴的将领,凭夷陵之战一战成名,震慑魏,蜀两国。他文韬武略,智勇双全。豪门出生一生戎马的他为何最终难见天年,惨死在‘自己人’手中?

说起陆逊不得不先讲出身,他可不是平头老百姓。其父亲是陆骏曾任九江都尉,无奈英年早逝,后陆逊只得跟随从祖父陆康生活。而陆康也并非是普通人,在当时已经坐上了庐江城太守的位置。

陆康将陆逊从小严格培养,也因此改变了陆逊的一生,让他有了非比寻常的军事谋略及治国安邦基础,日积月累,这些知识帮助他日后走上三国历史舞台打下坚实基础。

公元194年,孙策奉袁术之命,去攻打庐江城。在孙策的进攻当中,庐江仅抵御不足两年就宣告失守。陆康见势不妙便将当时才11岁的陆逊安置在吴郡,自己最后在战火中牺牲,陆逊也因此成了陆家唯一的香火。

在乱世中飘荡的陆逊,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孙策死后,孙权招募天下英才,陆逊投入麾下并凭借自己的本事在乱世中拥有一席之地。

当然现实可没有这么顺利,起初孙权都不知道有陆逊这号人物,就安排给陆逊一些后方文职杂工的活,比如城市建设、赈灾修缮等,这个过程足够的漫长,好在陆逊也足够的优秀,把这些打理得很好。

孙权第一次见识到陆逊的能力,是在联合曹魏夹击关羽的时候,陆逊有条不紊地指挥使这次战役大获成功。关羽因在这次战役中一时疏忽而败走麦城,最终被吴军杀死。孙权也在此次战役中将心心念念的荆州纳入自己的地盘,并开始对陆逊另眼相看,委以重任。

再后来222年,刘备因关羽之死集结大军前往报仇,结果遭遇陆逊火烧连营之计,刘备悲哀至极,不仅没有为兄弟关羽报仇,自己也在白帝城抱憾而终。

可以说陆逊的出现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了蜀国走向下坡路,多年蛰伏让陆逊逐渐走向三国历史舞台,也注定被后人所记。

245年,吴国国势上趋于稳定,但内部斗争却才刚刚开始。

孙权在面临立储之事上难做决断,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为争夺太子之位搞得内部一片混乱。陆逊原本不愿参与此事,但后来却反常表示支持孙和。

他的这个动作虽然自己看似是在拥立正主,但却和孙权的想法背道而驰。首先为什么已有太子还要再争太子?不单单是简单的皇家内斗,也在于孙权早已对当今太子孙和抱有不满,想另立孙霸为储。无奈一直找不到能够压下所有声音的理由,所以才放任默许这种斗争一直存在,皆在观二人争夺之际双方的实力和手段。

而陆逊站出来支持原本是再平常不过的站队行为,然而却偏偏看走了眼,选了并不讨孙权喜欢的孙和。跟随孙权多年的陆逊,虽并非皇家,但战功赫赫早已经被人民拥戴,在民众心中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地位。

孙权当时可能也想,既然太子之争僵持不下,干脆借机就拿下陆逊。所以孙权最终‘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陆逊也不得不因为锋芒太露而被迫惨死在自己人手中。

其实孙权还有一层想法,即便是陆逊没有丰功伟业,面对一个连皇家家室都敢指手画脚的人,且不言谁能接棒东吴,即便陆逊支持孙霸,但这样有意或无意染指皇家内事的举动,尤其是在立储这样敏感的事情上,也足以葬送自己。

三国从来都是成年人的悲伤史,陆逊的陨落给后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和教训莫过于对于实力、选择、站队方面的思考与决断。

在三国志首款正版授权手游《三国志2017》中,陆逊的人设保持在巅峰时期,这里没有站队选择,陆逊在此重装上阵,用智与谋为怀揣的理想与抱负而战!

陆逊拥有超强技能「号令三军」,能够对地方武力最高的2支部队形成大量计略伤害,同时为我方兵力最少的2支部队提供超强防御护盾,战斗开始能使敌军3支部队减少大量怒气点,使其地方无法释放技能。可谓恐怖如斯!

陆逊装备专属宝物「商君书」后,可进一步将「号令三军」技能的护盾效果增大至4支部队,为他们提供海量的伤害保护!

陆逊是三国时期吴国非常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如果说当初陆逊压根就不去参与皇室权力的争夺,那么他又会有怎样的人生轨迹?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进行互动讨论哦,我们下期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