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作家 || 印花布:派 饭

(0)

相关推荐

  • 【中州作家】乐悠悠:消失的牛屋文化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12] 消失的牛屋文化 河南南阳     乐悠悠 所谓"牛屋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农村这块群体出现的一种生活社会现象.它涵盖了政治.经济.生产.生 ...

  • 小时候的露天电影

    灵璧记忆 吃派饭 文/刘培银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是农村露天电影盛行的时代.那时的人们没有电视看,没有手机电脑玩,唯一的文化娱乐活动,就是吃过晚饭后走东庄窜西庄地看电影.看毕电 ...

  • 新中国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公社,生产队社员生活劳动珍贵视频

    新中国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公社,生产队社员生活劳动珍贵视频

  • 【西南文学•散文】谢隆新/湖北/我点心灯寄清明

    西南文学·散文 --微刊总第1367期-- 欢迎点击以下链接,关注相关资讯 [西南文学·快讯]阿 月(四川)/<西南文学>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作家简介] 谢隆新, ...

  • 【灵璧记忆】生产队里的记工员

    记工员 文/乡村农夫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不在是地主.富民的私有,农村成立了大队(村).生产队,农民聚在一起,集体劳动,每年到年终才分红,这么长的时间段,谁出勤了,谁缺勤了,队长也记不清 ...

  • 野饕食话之 食堂往事

    建食堂.办食堂.散食堂,我差不多经历了农村从吃开始"大锅饭"到"散伙"的全过程.建食堂,吃大锅饭,开始干饭大肉敞开吃,过上吃饭不要钱的"共产主义&qu ...

  • 四十年前的生产队,还是能吃饱饭的

    一九八一年以前,农村还是生产队,一天吃完早饭,就到生产队等派工,在我们小队只是在春耕或秋收时,地里忙不过来,因要抢农时,才有的事. 庄稼要紧,可以说春耕种要抢天时,抢土头(湿度墒情),在适种季节必须抢 ...

  • 你经历过或者听老人讲过生产队的故事吗?(甲说)

    我是一名生产队社员,经历过长期集体劳动,参加过修塘埧,改田扩地,也参加过万人工地修水库的义务工,缴过公粮,卖过余粮是名地道的农民,我想对于生产队的真实故事是有发言权的.网传人民公社就是吃大锅饭,饿肚子 ...

  • 【读写吧】怀念吃过“派饭”的人

    继承传统  阅读写作 编辑书签 在新中国的建设史上,曾经有过这么一批人,他们代表党和政府,以工作队的方式,进驻农村乡镇,一边参加劳动,一边指导当地党建工作.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他们总是一家一户地吃&q ...

  • 【金小说】李喜春丨派饭

    作者简介 李喜春:70后,山西省芮城县人,教师,山西省作协会员.作品发表于<山西文学><河东文学><古魏文学><小众>微平台等. 派饭 作者:李喜春 村 ...

  • 九十年代第一流氓作家:软饭硬吃、傍富婆,抛妻弃子,他后悔了

    九十年代第一流氓作家:软饭硬吃、傍富婆,抛妻弃子,他后悔了

  • 胡越:百感交集忆“派饭”

    随着车窗外闪闪而过的一块块棉地,我的思绪就回到了当年在郭新村吃"派饭"的那些日子. 郭新村是1958年平整土地由三个小村庄合并在一起的.97户分成5排居住,井然有序.村头那棵大杨树 ...

  • 西北作家 || 陈 桦:点 赞 (小小说)

    点  赞 陈桦 这两天,刘大妈心里很不爽.为什么呢,当然是因为发生了一件让她心里很不爽的事. "都是些什么人哪!"刘大妈买了菜,边往回走边想心事.还好,早晨还有点凉风,到中午就会热 ...

  • 西北作家 || 刘新中:瓷韵之三——老 窑

    瓷韵之三 老    窑 刘新中 我不知道它的准确年龄,人们都说它来自于宋代,终归是很有些年头了.借用一句歌词,它确实"胡子里长满了故事". 1985年,我在一家电瓷厂当基建科长,盖 ...

  • 西北作家 || 舒迎君:红 尘

    红   尘 舒迎君 夏天的白天总是很长,晚饭吃完了,太阳还像一个巨大的橙子,挂在远远的西边天际.夕阳的余晖穿梭在远处高高低低的楼房间,蹒跚在近处长满花花草草的小树林中,静静地散发着一股橙子的香味. 二 ...

  • 西北作家 || 杨亚贵:柴烟缕缕腊肉香

    柴烟缕缕腊肉香 杨亚贵 腊肉,又叫熏肉.腊,原意有干的意思,孔子收取学生的干肉作为学费,想必所收的干肉也就是腊肉.<易经>里边说:"烯于阳而炀于火曰腊肉."也说明了腊肉 ...

  • 西北作家 || 闫 群:愿心像莲花

    愿心像莲花 文/闫群 1 梦 夜里,梦见自己和三五好友一起去旅游.有人提议去一个比较危险的地方,之所以危险是因为既要翻山越岭,又要过桥趟河.不光是对人体力和毅力的考验,更是对魄力和胆识的考验.众人迟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