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美丽的词——朱彝尊《桂殿秋》

他该叫她妻妹、小姨子,但他更想叫她静志,现在却已无法出口。
他们两家住得很近,数百步的距离就到了。他曾见她在一座蔷薇架下捉过蝴蝶,她看他在她家的书房静静地看书、习字。他和她一同玩耍、嬉戏,无忧无虑,两小无猜,仿佛每日天空都是淡蓝淡蓝的,澄净无暇,一如他们的心灵。
她叫冯寿常,是一个祥和而老套的名字,他更喜欢叫她的字——静志。在他眼里,她总是那么美丽。
十七岁那年,他娶妻了。新娘是冯家的女儿,但却不是她,是她的姐姐。从那一刻起,他只能唤她小姨。就那么,他错失了想牵住的那一双手,就那么错失了整整一生。从此只能远远地凝望,远远地。
但他无法像草木那样沉默,永远缄口着那一段爱恋,爱还在他心底像蔓草一样偷偷延续。他将自己的书斋、自己写的书都嵌进她的名字,“静志居”,《静志居诗话》,仿佛她永远在自己身边。
过了几冬几秋,康熙六年的一天,她一个人先走了,留下了孤独的他。他悲痛之余,创作了著名的长诗《风怀二百韵》啼血感怀这一段情缘。晚年自编文集时力排众议,决定,宁可身后不得配享孔庙,也决不删掉集中有关静志的诗作。因此,我们得以看到这一首首饱含深情的佳作。
《桂殿秋》 选自朱彝尊《曝书亭全集》(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江干:江边;青蛾:古代女子用青黛画眉,眉形细长弯曲如蚕蛾的触须,故称青蛾;越山:吴越一带秀美的小山;舸(gě)大船;簟(diàn)竹席。
把这首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大致的意思是:想起来以前我们之间的故事,还记得那一次乘船渡江吗?我看见你蛾眉低垂,就像远处横卧的青山一样。夜里休息的时候,听着凄凉的秋雨击打着船顶,我躺在竹席上,盖着小薄被子,却抵御不了深秋的寒意。同在一个小船,相爱的人互相之间却不能取暖。
“清末四大家”之一、《蕙风词话》的作者况周颐盛赞此词,并因此推朱彝尊为“国朝词人之冠”。词中“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一句,成为近在咫尺却隔若天涯的恋人“相思相望不相亲”之苦闷的共同写照。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以布衣授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参加纂修《明史》。曾出典江南省试,后因疾未及毕其事而罢归。其学识渊博,通经史,能诗词古文。词推崇姜夔,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诗与王士禛齐名,时称“南朱北王”。著述甚丰,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静志居诗话》等。编有《词综》、《明诗综》等。其医著有《食宪鸿秘》三卷,系食物本草之类,现有刊本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