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非遗】永昌赵坐唱班

(0)

相关推荐

  • 宁波滩簧[宁波滩簧]

    纵观串客一一串客班一-宁波滩簧--甬剧的历史,当时串客则是曲艺形式,串客班已孕育着向戏曲发展的种子,是串客向甬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界碑.从道光-同(治).光(绪) -民国期间,几度兴衰,历尽坎坷,道 ...

  • 浅谈婺剧的声腔(3)| 徽戏、滩簧、时调

    作 者 介 绍 马勉之,1944年生,浙江东阳人,自幼喜爱音乐和美术,后考入浙江婺剧团从事音乐工作.1980年调入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担任戏曲编辑,多部戏曲广播剧和戏曲论文获全国广播奖和田汉戏曲论文奖.退 ...

  • 赵继锋老师提高班理论课

    赵继锋老师提高班理论课

  • 沪剧滩簧骨子戏《小分理》李芝芳 赵琼演唱

    沪剧滩簧骨子戏《小分理》李芝芳 赵琼演唱

  • 东山项村太子班

    东山项村太子班 兰溪摊簧属南词摊簧是浙江省古老的传统曲艺形式之一.它是形成并流行于浙江中西部兰溪地区及金华和衢州等地的一种传统曲艺唱曲形式. 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 ...

  • 浅谈婺剧的声腔(1) | 高腔

    左起:洛地(原浙江戏研所所长).吴一峰.马勉之 浅谈婺剧的声腔 马勉之 1986年3月于杭州 作 者 介 绍 马勉之,1944年生,浙江东阳人,自幼喜爱音乐和美术,后考入浙江婺剧团从事音乐工作.198 ...

  • 上戴村座唱班

    上戴村业余剧团   1950年后,剧团由原座唱班戴锡均等组成.由本村戴老令.戴德容做老师,人员除原座唱班外,加入戴金根.戴绍云.戴永标.戴雪仂.戴增祥.戴金娣.戴永香.戴娥春等.保留了原座唱班剧种.剧 ...

  • 【永昌非遗】永昌篾制灯笼

    永昌篾制灯笼  灯笼各地均有制作,兰溪以永昌桥东孙氏为著名.其具体工艺流程为:1.制灯罩(灯笼壳).用竹篾劈成细丝,编织灯罩(编织有用双株篾或单株篾的).2.修剪.编织好的罩必须修剪平整.圆滑.3.灯 ...

  • 【永昌非遗】永昌小脚灯

    永昌小脚灯  小脚灯又名"采茶灯",起源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开始时由永昌下孟塘村秀才徐东奶组织编导.教唱.民国期间,由下孟塘村徐愧贵.徐愧等3人组织辅导.当时活动 ...

  • 【永昌非遗】永昌花棍舞

    民俗文化.传统技艺 永昌民间艺术丰富多采,民间艺术.传统工艺.传统文化流传很广.戏曲剧种有婺剧.越剧.十响班.座唱班等. 永昌古街主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舞龙(迎龙灯).舞狮.喜庆乐队.秧歌表演.小脚 ...

  • 姚村昆剧坐唱班

     潆庐书屋 姚村姚贻庆藏书,藏历代名家书画真迹3000余件,弥足珍贵的有清朝郑板桥.仇鳌等大幅中堂数附近带吴昌硕.蒲华.任伯年等册页100多册,现代黄宾虹山水.余绍宋墨竹.潘天寿花鸟12幅等,还有乾隆 ...

  • 余村坐唱班

    余村坐唱班 兰溪乡俗中的"打锣鼓",并不是平常口语中所说的"敲锣打鼓",而是一种一般由6~12人组成的"锣鼓班".在兰溪,坐唱班又称十响班. ...

  • 【乡土兰溪】刘家村坐唱班

    刘家村坐唱班 刘家村历史悠久,文化阵地建设历来为本村村民所重视,现存的古建筑宝训堂就设有戏台.明朝嘉庆年间建造,木结构,台面宽4.70米,台高1.65米,曾有兰溪市婺剧团.金家昆剧团.芝堰乡上唐万松婺 ...

  • 【白露历史】​余村坐唱班

    余村坐唱班 兰溪乡俗中的"打锣鼓",并不是平常口语中所说的"敲锣打鼓",而是一种一般由6~12人组成的"锣鼓班".在兰溪,坐唱班又称十响班. ...

  • 【乡土文化】上包村坐唱班

    上包村坐唱班 十响班,又名锣鼓班.坐唱班,有昆剧.徽戏两种.一般以本村十余人自愿组成,自拉自唱,逢年过节相聚拉唱,遇到有婚喜庆寿应邀坐唱.民国年间坐唱班甚盛,甘溪乡全有.建国时,上包坐唱班.下包坐唱班 ...

  • 【风情永昌】永昌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先祖居汴梁河南巩县永昌之地,厥后徙于衢州,婿于兰溪徐氏,卜居此地,故名永昌.谓其地久天长.子孙永远蕃昌也."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永昌赵人赵贤佐在<永 ...